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D
3.[2023·榆林市一模]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 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 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 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 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答案: 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研究角度: 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 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 理由。(6分)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 点”为学术情境,探究认识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 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感悟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 市化。
激活思维 从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经济在工商业方面 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出现经世致用的学 风和“西学东渐”。但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使中国缺乏自我反省、自 我调整的能力,未能抓住发展机遇。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反映出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普遍
采用契约的形式。
激活思维 明清时期的乡村经济与市场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及
发展特点。
关注点4 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市化[史学新论] 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流通 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域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商人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 专业化特点。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商品经 济的主体显示出从以地主经济、个体小农为核心开始转向以作坊、企 业为核心的趋向。由于明清时期,流通量最大的前两种商品是棉布和 粮食,所以明清这个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被称为“棉粮时代”。 ——摘编自林文勋等编著《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 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 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 ②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 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和南方水田农业的 繁荣时期(公元581~1368年)。 ③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并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 口激增、耕地紧张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 平。
物资产区
集中区域
粮食产区 江南,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
棉布产区
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 湖北等地
丝绸产区 江南,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
食盐、茶叶 等产区
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等地。 茶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 等地
A.推动了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C.导致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 D.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 的在购得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可知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土地 使用权加快流转,佃农对地主的依赖程度减弱,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故选 B项。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可知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故选 D项;材料无法体现何时“开始”打破南稻北粟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 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主要强调的是南北方种植物种的情况,排除B项; 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排除C项。
2.[2023·湖南三湘名校联考]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 统计表。据此可知( )
答案: 示例 研究主题:宋代的市民文化生活。(2分) 理由:宋代的商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经济贸易繁荣,引起了城市居民数量 激增,由此市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世俗文化不断发展,如宋词和宋话本的发展 繁荣。(4分)
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中体现宋代商业发展繁荣相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补充一个新主题为:宋代的市民文化生活。理由可以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如 宋代商业繁荣,带动了城市居民大量增加,进而形成了丰富的市民文化活动,世 俗文化不断发展,如宋词、宋话本等作为文化发展的代表。
权威预测·创新应用 1.[2023·天津市一模]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 食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 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均田制 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
永佃田
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 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分离
(2)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二、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崛起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 (1)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是固定时间和场所, 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 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 主。 (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 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头税向资产税迈进的法律价值。
激活思维 古代中国赋役制度的沿革,赋役制度沿革的规律,赋役
制度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关注点2 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反映的社会现象 [史学新论]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 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 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 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反映了宋代城市发展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城市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 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5)商人地位:秦汉以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代,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提高;明清时期商帮出现,也反映了重农抑商政 策下,商人地位的提高。
2.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 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 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 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 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 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 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4.[2022·唐山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以下为某宋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这件文物是目前 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材料二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 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又有外来托卖灸鸡、 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 蒸作、海鲜时果、旋切莴苣生菜、西京笋。……唯焦竹架子出青伞上, 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 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话题四 经世济民
——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新的经济现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 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仅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 充。农业在中国古代被统治者看成是立国之“本”。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 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 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市场的服务功能日益齐全; 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生活。
学术前沿·史学新论 关注点1 法律视域下唐朝两税法[史学新论] 税收自古以来就与国 家政权、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紧密的血脉联系,它是国 家政权稳固的物质基础。唐朝两税法的推行和实施,对唐朝后期经济 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两税法改革,从法理方面分析,包括税收和 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税收制度演进的法学原理,人头税向资产税迈 进的法律价值。 ——王灵《法律视域下唐朝两税法研究》 发现问题 古代中国税收对国家政权稳固的主要作用,两税法由人
数量、布局、管理和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
了宋代社会的变革。根本原因在于它集中代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
向,宋代城市发展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激活思维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城市的兴盛引人
注目,社会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
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
关注点3 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史学新论] 明清农村虽 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 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 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 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 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 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 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 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2.经营方式——惜土养土 (1)古代土地制度
时期 商周
曹魏
西晋 北魏 隋唐 宋至 明清
制度
特点
井田制
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 奴隶集体耕作
屯田制
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 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占田制
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 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