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
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
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
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
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
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寓意。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互动小游戏:教师事先在纸袋里准备好一个苹果模型,让某
一排的第一位同学触摸,然后这一排同学以悄悄话接龙的形式依次说出第一个学生摸到的是什么。
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告诉大家第一个同学摸到的是什么。
教师过渡语: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有不同的版本,愿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对聆听美的聪耳,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仅需要听,还需要亲眼见到,甚至亲手触摸,才能够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事情的真相。
)
解题,穿:挖掘、开凿。
教师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
结合课下注释①,了解《吕氏春秋》及作者吕不韦。
二、朗读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投影)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读得通顺:强调字音“溉汲”
(投影)划分节奏的基本方法:
①主/谓:丁氏/对曰
②谓/宾:得/一人之使
③主/谓/宾: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④古代两个单音节,现代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及/其家穿井
⑤根据句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读准节奏
(投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读出情感
再读课文:个别读、齐读
(说明:大声快速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得顺畅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划分节奏的方法,形成文言文朗读的语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情感。
)
三、翻译课文
1.教师点拨翻译文言文的技巧:(投影)六字诀窍:留、删、补、换、调、变,一个诀窍:结合注释
2.学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预设:
①“宋之丁氏”“有闻而传之着”“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得一人之使”“求闻之若此”7句话中的“之”的用法。
②“家无井而出溉汲”的“而”的用法
③“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三句话中“闻”
的意义和用法
④“国人道之”的“国人”的用法
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说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翻译文言文是一个难点,首先教给他们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所学的方法去翻译课文,会化难为易。
对于一些虚词的特殊用法、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不断积累。
)
3.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内容。
教师提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预设:
①丁氏挖井节约了劳动力。
②丁氏挖井被人认为挖到了一个人。
③国都的人认为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④宋国的国君查明了丁氏并没有挖到人。
⑤丁氏解释自己并没有挖到人,而是得到了一个劳力。
……
明确: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一个人。
(说明: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学会用精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实现对本文故事大意的理解。
)
四、悟懂寓意
1.从丁氏、国人和宋君的角度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预设:
①说话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②听别人的话要全面,不能断章取义。
③别人说的话要经过明辨真伪才能传,不能道听途说。
④说话要说明白,要结合语境,否则会被误解。
⑤传播的话不要轻信,要查明真相。
……
2.课堂小训练:(投影)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学生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读出重音和节奏。
(说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真伪难辨,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预设:
①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一波三折。
②成语“三人成虎”“曾参杀人”“巨鼠吃人”等。
③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人云亦云。
④细心观察,去伪存真。
……
教师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总结寓意:
1.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人云亦云。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说明: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谈启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
)
五、拓展作业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这个故事。
(说明:灵活理解寓言的寓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所学的启示,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训练学生写作。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字词,初步掌握古文翻译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古文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对自己有所启迪。
有重点难点:
重点:古文翻译及朗读。
难点:寓意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一)、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1、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2、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拓展
1、在古代,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看导学案。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庞恭为什么后来不能再见魏王了?
2、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
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这个意思我们还可以用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称为道听途说。
)、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众口铄金(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
)这样的成语表示。
3、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
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
说说你听的哪些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比如说停水、最近锦州燃气供应紧张的原因;当前诸如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一些贫困捐款、帮忙找孩子等看似传递正能量的文章,却有可能暗藏诈骗电话,然而一些网友跟风、盲目转发则容易进一步扩大虚假信息的传播。
)
4、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四、总结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是正确的。
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
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
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这节课,面对传闻能去伪存真,让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