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版

合集下载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2.“一五”计划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原因在于: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 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 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 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 援,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此,东北地区作为工业基地,长
岳 麓 版 历 史
【答案】
A
第四单元 【例2】 (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
)
岳 麓 版 历 史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例1】 (2008·江苏·9)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四单元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 考查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解 题的关键是注意图下面的时间“1953年”,根据这一时间 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应是实行改造后的农 业生产合作社。B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的组织, 不符合“农民”这一条件。C项是1958年建立的,D项出现 于20世纪70年代末。
岳 麓 版 历 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一、前言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总结,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介绍,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当时,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战争的摧残和封闭政策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然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主义建设。

2. 长征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94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把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建设摆在了各级政府和解放军的中心工作中。

1952年内蒙古建设了第一家大型钢铁厂,实现了从工业落后省份到一流制造业的转变。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

首先,在大跃进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农业和轻工业建设受到了忽略,导致了粮食短缺和生产能力下降。

其次,文化大革命使得全国思想文化受到了冲击,出现了许多危机和混乱。

最终,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断和停滞。

4. 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个新时期,我国逐渐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头,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教材: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讨论与互动:通过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表达等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教材版本课题预计课时实际完成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1课时教学分析课标要求: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苏联是当时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唯一超级大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苏联的发展历程,从斯大林模式到最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让我们对苏联有全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课对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但很多中学生在大量的作业中很难有思考的多余时间,所以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成败,使学生了解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借助材料与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探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3.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北部种玉米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 1.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该环节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4.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及苏联解体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同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为此,它们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组讨论思考回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东欧,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在亚洲,苏联与中国建交,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多媒体展示赫鲁晓夫的人物简介,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赫鲁晓夫改革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表现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等;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激化了各种矛盾。

教师过渡: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莫斯科发生政变,赫鲁晓夫被免职,勃列日涅夫上台执政。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导入】:历史分期1.1949—1956年(过渡时期)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15分钟(一)知识梳理—按照《学案导学》中的知识线索的内容在课本上勾画识记。

(二)重点问题—在勾画课本的基础上重点完成并记忆以下问题1、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条件、方针、实施、成就2、三大改造的目的、过程、结果、意义3、1956—1976这2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合作探究】:6分钟1、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及经验2、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学生展示】:6分钟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2、教师指定问题展示(1)建国以来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教师点评】:1、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随时点评一、失误原因:客观原因: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②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

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

主观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②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

③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④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⑤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

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内容;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的困难局面、东欧剧变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三、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二战后,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等;亚洲的等;拉丁美洲的2、经互会(1)背景:随着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简称“经互会”。

(3)影响①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的轨道。

②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改行收购制;改革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措施:①经济: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评价: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状态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措施:①实施加速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日益尖锐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战略;④改革的影响2、实质:东欧各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的市场经济。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解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解
(五)三年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
业 和 交 通 运 输 业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合并为农业社(1954)
农业社的农民在分粮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 ①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②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山西省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庆祝合作化的游行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的老艺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953年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①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②政治: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③社会: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牛刀小试】
1.过渡时期的总路中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
A 间的关系是( )
A.同时进行,互相促进 B.先进行工业化,后进行改造 C.先进行改造,后进行工业化 D.完成改造后,再进行工业化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方针:在综合平衡重稳步前进。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设计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新课导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同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为此,它们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3,分组讨论思考回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在东欧,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并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在亚洲,苏联与中国建交,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多媒体展示材料: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悬殊。

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但苏联每年的皮鞋产量仅1.63亿双,全国1.7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不到一双皮鞋……教师提问: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养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7)1.【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毛泽东这一主张()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2.【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

上述措施()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3.【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

这一模式()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66年2月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

”据此可知,该规划()A.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B.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C.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D.受“左”倾思想的影响5.【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如图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默 地 注 视 着 我,我 想抚摸 你那没 有下巴 的脸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 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 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 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 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 当的政治安排。
B.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思考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
的规律。
㈢严重失误的原因:
⑴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⑵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 了客观规律。
㈣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
原因: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 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 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 力的作用。
影响: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3、“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
⑴制定: 1953—1957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
⑵成就: 提前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质教案
教学
重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
难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解;东欧剧变的原因。




新课
导入
导入(图片式导入)展示图片:毛泽东访问苏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访问苏联?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
A.更改国名B.改变领导人
C.改变执政党D.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3.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能快速找到想要查找的内容,如输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12月解体”两个关键词,能找到最贴切的国家是(B)
A.捷克斯洛伐克B.苏联C.匈牙利D.罗马尼亚
教材图
片分析
赫鲁晓夫(1894-1971):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上台执政,他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
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掌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2.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板块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2.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如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选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选课件)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中共八大(1956.9)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 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
性 对全党进行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质 的教育运动
主 题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 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 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概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过3 况 次。1957年4月27日到1958年8月
意 义
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 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 和建设需要。
的指导方针问题。
➢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
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历程
(一)《论十大关系》(1956.5)
根据多年来经济建设的实践,毛泽东强调指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
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
的需要,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是一条“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
讲“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这样的状态底下,希 重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副产
望快,希望能够尽快把我们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上来,品产量急剧下降。自然生态环境也
这是一个普遍的民族心理。——《金冲及谈“大跃 受到严重破坏,全国出现大面积粮
进”起因:当时预计朝战后仅15年和平发展期》 荒,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 •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 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 城镇人口。其主要 目的是 D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 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1956——1976年间中共制定了哪些 正确的方针,又有哪些失误?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文革”十年浩劫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
克拉玛依 油田
长春一汽
鞍钢 兰州黄河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武汉长 江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以东北为中心。 【合作探究 2】 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从工业建设成就的区域布局来看,有何特点? 从工业建设成就来看,优先发展什么 ? 重工业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背景: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3)结果: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质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成 就
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 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 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 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 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 经济规律。
合作探究
1.这些规定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什么 策略、方式、步骤?
答(1)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2) 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 (3)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你如何理解国家的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答: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3)结合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能得出什么 教训?
答: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②搞经济建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五)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
探索历程 背景 核心
重工业 公有制 发展生产力 生产高速度
动动脑:
(四)课堂互动
合作探究
答:1.核心:“一化三改” 2.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化” 是 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 相 关联而不可分离。 3.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 有制成为我国的惟一经济基础。
观察下列图片请思考:
(1953-1957)
一五计 划重点 发展区 域在哪 里?重 点发展 部门是 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
教训。

【课前预习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52年底,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极大地焕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但随后由于党错误估计了形势,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做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课堂探究案】 【基础梳理】
【问题探究】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⑵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_____
_____________ 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________________,并强调要处理 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⑴到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________________ 。

⑵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_______________ 。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早 日建成社会主义。

2.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为公有
3.结果: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 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㈠成就:
1.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的要 求同落后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___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精力来解决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______。

2.八字方针: ⑴内容:
⑵作用: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到___________年
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㈡教训
1.“左”倾错误初步发展Array⑴背景: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__________
⑵表现:
A.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___________
C.“一大二公”为特点的___________运动。

⑶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___________
为主要标志。

⑷影响:A.国民经济和____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⑸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
生产效率,但它并不适合___________
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⑴表现:1966—1976年的“___________”
⑵危害: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___________ 。

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课后练习案】
1、“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

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

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

”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话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 )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

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

上行下效。

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

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

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

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

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

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

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弊端: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

危害: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