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参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背景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草叶上的露珠,也看到过掀开锅盖一瞬间,盖子上掉下的露珠。
但是学生往往不去想这些露珠从哪里来的。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就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认识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水的现象。
教学设计思路: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探究水蒸气与水之间的变化。
依据这一变化推测自然界中露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过程与方法:
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水蒸气的凝结条件
教学难点:
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盛有热茶的带盖搪瓷杯、
相同玻璃杯 3 个、玻璃片 3 块、热水、冷水、
分组实验材料:
搪瓷杯 ( 或涂黑铁罐头筒 ) 、冰块、盐、温度计。
板书设计:
水珠从哪里来
冷玻璃片热玻璃片
有水珠没有水珠
受冷
水蒸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一杯茶)
1.谈话:我非常喜欢喝茶,但是当我沏好一杯茶后,过了一段时间,打开杯盖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跟我一起看看吧。
打开茶杯盖,看到有水珠落下。
2.提出问题:盖子上的水珠是怎么来的
3.学生交流汇报,说出自己的猜测。
设计意图: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尝试通过活动,探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二、探究茶杯盖上的水珠形成的条件
1.观察(出示材料):
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杯冷水、一杯热水、一杯不装水,请一组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 ?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2.提出问题: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 ? (与热水有关系)
这些小水珠又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 ?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让他们完成设计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可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3.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热水蒸
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4.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5.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实验: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记录:请各组同学填写实验记录单:
请你比较,找出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设计意图: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形成结论:通过实验,说明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水蒸气的凝结。
我们把这种变化记录下来吧:
水蒸气受冷水
三、露珠的模拟实验
1.自然界中你看到过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吗?(露珠)
你认为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简单讨论,教师出示提示问题:
露珠是哪里的水蒸气变成的?草叶上的露珠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就消失了?
设计意图:教师设问可以引导学生猜测时关注与现象相关的周围环境。
3.模拟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搪瓷杯 ( 或涂黑铁罐头筒 ) 、冰块、盐、温度计
讨论: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什么?
搪瓷杯 ( 或涂黑铁罐头筒 ) ----叶子
冰块 -----低温
盐 ----- 使温度降到更低
温度计 ---- 了解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实验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你认为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四、总结
露的形成也是一种凝结现象。
夏、秋两季日照强,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