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美国重回亚洲,中国从容应对.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重回亚洲,中国从容应对
美国作为当今时代中当之无愧的大国,在自身强劲发展的同时,正逐渐重返亚洲,试图扩大势力,实现称霸的野心。
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我国无不及时采取了适当的应对政策,努力将中美关系拉向合作共赢的和平共处的轨道。
美国不久前正式公布新的军事战略,抛弃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变成“1+”战略,全球军事重点转向亚洲,目标就是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
因此,“重返亚太”成为最近一段时间里世界政治的热点问题。
该项战略的提出,是复杂的国际环境及美国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内容涉及外交、经济、军事、价值观等各个领域,其中不乏旨在针对中国的战略意图。
因此,这一战略对未来的中美关系走向可能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应看到,这项战略有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总之,我们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给予重视和关注,但同时在心态上更应当保持淡定和坦然。
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冷战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利用经济推动中国政治的变化,同时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出口市场,拉动美国的就业,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反过来成为了美国和世界的制造加工基地,美国和西方国家变成了世界消费终端,其原因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与此相比,美国和西方因为发展,趋于饱和,投资回报空间越来越稀薄。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资本超越国界,把全球作为一体,对资源加以整合配置以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改变了以往以国家为主体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全球经济结构。
近期,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11月号撰写“美国的太平洋世纪”(“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一文宣称美国的战略重心已经东移,到日前奥巴马和希拉里在美国夏威夷APEC峰会及印尼巴厘岛东亚、东盟系列峰会上双双大秀“重返亚太”之大戏,再加上与此同时这一对搭档在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的一系列穿梭外交,美国“重返亚太”的高调姿态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
如果说2009年奥巴马上任之初曾表示美国要“重返亚洲”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意向的话,这一次美国的一系列举措可以说是对“重返亚太”战略的真正实践。
而且,美国决策者目前虽然有了以重心东移亚太为内容的全球战略调整计划,但是计划的实施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在美国因经费拮据而逼迫实施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要在亚太地区大干一场不是那么容易。
在国际局势正经历大动荡、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以及现代作战空间和式样变革一日千里的情况下,美国仰仗超强军事实力、美元霸权和超群科技智力继续称霸全球的战线过长,困难越来越多,难免顾此失彼。
固守一霸地位已捉襟见肘,主动出击,也大都只能在战略谋划、策略或战术层面。
实质上,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美国政治、外交、军事领导人经常就对华政策发出不同声音。
关于中国,冲突论担心中国宣示的和平发展道路只是为了发展,是一种策略,和平发展难以真正实现。
但是,充分考虑时代特征和科技革命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是观察中美是否走向冲突的前提,充分估计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强大力量及其对决策者的影响,以及中美两国追求共同利益而不断产生的强大内生动力是正确判断中美是否走向冲突的基础。
纵观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大
趋势,中美在竞争和较量的风雨中走向协调和合作势在必然。
其实,任何国家外交政策都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
中美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关系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无论变好变坏都会以双方各自利益为依归,决不取决于当政者的个人好恶。
尤其美国是民主国家,总统上台后并非只代表某党利益,而是要考虑整体国家利益。
走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需要基本的前提条件。
只有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才能排除各种杂音和干扰,以开阔胸襟看待对方的发展,推进中美互利共赢合作。
如何增进战略互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的突出课题。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不同,中美两国存在一些分歧和敏感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互利合作持续拓展,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日益凸显。
相互信任,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扩大共识,加强协调,慎重妥善处理分歧。
相互信任,需要中美双方把握对话和合作的主流,以对话增进了解和认知,以沟通减少误会和疑虑,以合作促进发展和繁荣,巩固共同利益基础。
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增强战略互信,须言而有信,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