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域下《末路狂花》的剧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视域下《末路狂花》的剧作分析
刘 昊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摘 要: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是以男性角色为主导所建构的,运用其特有的修辞手法,使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多处于一种“他者”地位。
本文旨在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经典剧作理论对《末路狂花》这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及再现进行分析。
《末路狂花》经常被视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并加以分析,但其作为在父权体系下的好莱坞所摄制的电影,依旧不能被视为纯粹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只能概括为有着一定女性主义意识的影片。
关键词:女性角色的异化;女性主义电影;好莱坞电影;父权体系
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之中,女性角色常常是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而出现的,被男性凝视和享受。
在父权体系称霸的好莱坞,其实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出现的。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浓烈的意识形态性,为现行制度所辩护。
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当然也包括对父权体系的辩护。
界定一部影片是否是女性主义影片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电影中的第一主人公是否是女性,而在于是否站在女性的立场去叙事。
女性主义学者穆尔维认为,电影化的认同是以两性的差异为分界线的。
代表“更完美、更全面和更强力理想自我”的男性主角赫然矗立在被扭曲的、被动的和苍白无力的女性人物对面,这样,观众就会积极地认同影片的男性而不是女性人物。
在影片《末路狂花》中,为了避免被男性角色所主导,故事的主人公为两名女性,而且随着逃亡之旅,两名女性也越来越主动和果敢。
问题在于,就故事而言,正是由于男性的错误,才使得塞尔玛和露易丝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剧作的角度去分析影片会发现,故事的激励事件、情节点I、情节点II等主要推动叙事的段落都是由男性角色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塞尔玛和露易丝,仍然是处于一定的被动地位的。
但观众会积极认同于影片的男性观众吗?在本片中,观众更倾向于认同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因为她们虽然面对着由男性带来的困境之中,她们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同这
个父权社会抗争。
在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是不
可或缺的,却也总是处于一种从属的
地位。
电影的女性角色能为男性观众
带来观看的快感,而同时也会引发男
性的焦虑。
对于主导者的男人来说,
凝视女人会引起自身的焦虑,女性角
色作为电影主角更会促使这种焦虑和
不安。
为消除这种焦虑,通常会对女
性角色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使之罪恶
化,二是使之物恋化。
第一,使女性角色罪恶化。
在20
世纪70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高
涨。
女权主义者批评好莱坞电影中的
女性角色都是“情绪化、居家型和依
赖他人的形象,或是走向另一极端,
违背道德秩序、成为危险的因素,不
成熟的心理使之不能理智地区分自身
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就意味着,
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有一种消除焦
虑的方法就是罪恶化女性角色。
在故
事的伊始阶段,塞尔玛是一个不大精
明的家庭主妇,十分依赖于自己的丈
夫;而露易丝则是一个酒店服务员,
因为男友经常外出去演出,她决定也
外出旅行让男友尝尝这种滋味,她是
比较情绪化的。
塞尔玛和露易丝在故
事的激励事件发生后都走向了犯罪的
道路。
露易丝枪杀了企图非礼塞尔玛
的哈伦、塞尔玛抢劫了一家商店、两
人共同绑架了警察、两人共同引爆了
司机的货车等等这些行为,无疑都是
触犯了法律的。
用上文的观点就是,
塞尔玛和露易丝又“走向另一极端,
违背道德秩序、成为危险的因素”了,
而她们违背的道德是父权体系下的道
德,她们成为危险因素也恰是因其构
成了对父权体系的威胁。
最后所造成
的结果就是,使男性观众消除了内心
的焦虑。
第二,使女性角色物恋化。
使人
物本身的再现转变为恋物,这样就会
使得女性角色不再那么具有危险性而
变得可靠。
男性对女性的凝视焦虑是
不会消失的,只不过是把视线给转移
了。
许多男性观众把他们对女性凝视
转移到了恋物上面。
这种情况下,女
性角色依旧是作为被凝视的物恋化客
体。
在本片之中,塞尔玛是一个典型
的物恋化客体。
她一头金黄色的卷发、
面颊上充满着笑容、性感的身材等,
这恰恰是好莱坞电影为了满足男性的
欲望而塑造的。
这样一来,原本应该
是危险的形象,就会变成一个美丽可
爱的客体,从而减少男性观众的焦虑。
好莱坞的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女
性角色依旧是作为被男性所凝视的客
体存在的。
早期女性主义者宣称女性
主义电影必须避免传统的叙事和技巧,
创造一种实验性的“女性主义反电影”。
女性主义者在强调电影创作中女性主
义的体现在于,也要用女性角色去凝
视男性角色。
按照上述观点,《末路
狂花》依然是“男性视点”的审视,
而不是“女性视点”的审视。
107
▲THE FILM 影视
108父权体系下的好莱坞电影体系,实际上充斥着性别权利的不平衡。
女性角色多作为一种“符号化表现”,是男性凝视并取得快感的客体。
以观众和电影的凝视为中心,电影通过从凝视对象时和银幕上的相似处境、自我的理想化以及欲望的满足为男性观众提供了认同的快感。
由于这种凝视是从叙事中的男主人公传递到银幕前的男性观众身上的,所以男性观众被这些视觉满足的机制双重地影响着。
《末路狂花》中男性角色主要有:塞尔玛的丈夫、露易丝的男友、企图非礼塞尔玛的哈伦、行骗诱色的搭车青年、警察局调查员以及非礼露易丝的俄州男人。
这些男性角色的戏份虽然不多,但对于故事的走向却有实质性影响。
塞尔玛和露易丝的男性伴侣对其的冷漠使得两人出游;露易丝在俄州被男性非礼,留下了阴影,才会促使露易丝对企图非礼塞尔玛的哈伦扣动了扳机;搭车青年偷走了她们的所有钱促使塞尔玛去打劫了商店……是男性的错误致使她们走上了不归路。
女性角色相较于男性角色来说,仍然是被动的、缺乏主体地位的。
对于男性观众来说,他们所看到的仍然是女性角色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中所涵盖着的女性主义意味。
因为女性角色敢于去挑战父权社会的权威,本身就是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是如何去挑战的呢?其实就是使得塞尔玛和露易丝变成一个“女强人”。
这些“强悍女性”的角色,实质是“假男人”的面孔,因而没有引起女性观众的普遍认可。
好莱坞电影的女性角色总是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她们只有被塑造成为男性化的形象才能突破经典好莱坞的窠臼,但也因此丧失了女性独有的审美价值。
电影中女性角色对父权社会的挑战也必将以失败所告终,因为就剧本的创作而言,如果两名女性必将归罪是为了消除男性的凝视焦虑的话,那么挑战父权体系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纵观好莱坞电影,很少有电影将女性作为主人公,即便有,女性主人公的命运也多为悲剧。
女人的形象是作为供男人凝视的原材料的这一结论被进一步带入表征的结构,增添了父权秩序的意识形态所要求的层次。
这一种意识形态的表征所最喜爱的电影形式,就是从幻觉的叙事影片中得到最佳的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末路狂花》只能称之为出自女性编剧之手的女性题材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具有女性主义的启蒙意识,但仍没有突破以男性中心的模式,依旧是一部以男性视角叙事的电影。
参考文献:
[1]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73-376.
[2]See Sexual Stratagems. The World of Women in Film, PatriciaErens,ed[M].New York: Horizon Press,1979.120.
[3]陈犀和,吴晓丽.影视批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308.
[4]See Sexual Stratagems. The World of Women in Film, PatriciaErens,ed. New York: Horizon Press,1979.120.
作者简介:刘昊,男,汉族,山西长治人,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影视理论研究。
赏能力的提高,对国产片的需求已从量转向质。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越来越严格的审美要求,中国电影暴露出了原创力不足的问题。
日前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大热的现象,就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
翻拍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使用外国的IP 进行创作改编翻拍电影,会使得国产电影的创作力萎缩,创新力更加倒退。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应该以原创为主,在做好翻拍电影本土化改造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做好原创。
3.3 对本土化的思考当前中国影视作品翻拍现象越来越热,人们不难发现,翻拍的影视作品本土化做得程度如何,与其票房、收视、口碑密切相关。
翻拍作品大多面对如何进行本土化改造这一大难题:过于忠实还原则会被认为“是翻译而不是翻拍”;想要大幅度进行中国化、接地气改造则会遭遇种种困难。
总体来说,中国版《嫌疑人X 的献身》在本土化方面,体现出了满满的诚意和用心。
无论是大方面的剧情、人物、形象、主题内涵,还是共享单车、小吃店等这些微小的细节,影片都有很突出的本土化改造的痕迹。
而在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中国版《嫌疑人X 的献身》也是困难重重。
由于版权方对改编的限制,原著作者东野圭吾要求每一次改编都要以尊重原著为基础,同时要求在日版、韩版中使用过的原创桥段不能重复出现。
为此,中国剧组每有一次新版本的剧本改动,都要翻译成日文给东野圭吾审核,为此前后磨合了35个版本才有了最终的电影呈现。
尽管翻拍电影本土化改造困难重重,但这个问题必须努力去克服、去解决。
如果一部翻拍影视作品在文化差异、本土化改造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就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可。
翻拍影视作品本土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而未来,随着翻拍的趋势越来越流行,如何进行本土化改造,如何权衡“忠实”和“改编”,都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宇.《嫌疑人X 的献身》:本格推理的银幕呈现[J].电影文
学,2015(11):43-45.
[2]周文萍.外国电影的本土化改造研究——以《十二公民》等影片为例[J].当代电影,2016(5):192-195.作者简介:郑雨萌(1996-),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上接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