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包括单元计划、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等)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美”这个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的美妙景观,体裁各异,有优美的散文,也有精练的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情感内蕴丰富,旨在唤起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美好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关注、联想与感受。
《观潮》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
《走月亮》主要写了“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色,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走月亮”的无穷乐趣。
《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花牛歌》用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勾画了花牛在草地上自由自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推崇。
《繁星》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天空中的繁星展开描写,表现了“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旨在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
“习作”的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旨在训练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个地方或一处场所,准确表达自己对此处的喜爱之情和推荐理由,通过练笔,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交流平台”的内容是根据文章中的描写展开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联想。
“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掌握
8个形容声响的成语;能用教材出示的4个名词和5个表示短时间的词语组合造句。
“书写提示”要求练习在横格中摹写课文《观潮》中的一句话,旨在引导学生注意横格书写时每行字的位置和字间距。
“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唐代诗人王维的写景名篇《鹿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的第3、4自然段和《走月亮》的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的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4.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在实践活动中落实。
5.学会观察并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或一处场所,准确表达自己对此处的喜爱之情和推荐理由,进一步训练学生写景抒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单元,激发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懂得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积累本单元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的第3、4自然段和《走月亮》的第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自然美景的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4.理解《鹿柴》一诗描写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关注身边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思考自己能够为环保做些什么,并在实践活动中落实。
2.学会观察并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或一处场所,准确表达自己对此处的喜爱之情和推荐理由,进一步训练学生写景抒情的能力。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介绍课文描写的自然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不同景物的形态及其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描写的内容。
2.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诗歌之美,在朗读中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充分利用联想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本单元课文的内容比较形象生动,也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谈做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观潮》2课时
《走月亮》2课时
《现代诗二首》1课时
《繁星》1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1课时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
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
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
(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
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bó:薄雾 如履薄冰
bá
o :薄饼 薄被 bò:薄荷
闷⎩
⎨⎧ mèn :闷雷 闷闷不乐mēn :闷热 闷声闷气 号⎩⎨⎧
háo :号叫 号啕大哭 hà
o :号码 发号施令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
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
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
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
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
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根据堤岸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墙犹豫天崩地裂地震霎时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
“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
“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
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
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
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
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
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
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观 潮⎩⎪⎪⎨⎪⎪⎧⎭⎪⎪⎬⎪⎪⎫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宽阔薄雾笼罩平静壮美潮来时⎩⎨⎧⎭
⎬⎫闷雷滚动 山崩地裂雄伟潮头过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余波汹涌
八壮月观十天八下潮无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哪些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同学进行交流。
4.勾画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其表现的美好、温馨的意境。
5.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然后仿照着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具象的画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揣摩重点的描绘性语句,体会本文遣词造句之妙,感受母女之间温馨的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月光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温馨、幸福的亲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哪些场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学难点
1.勾画出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体会其表现的美好、温馨的意境。
2.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然后仿照着写一写自己记忆中的月下的某个情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在月光下散过步吗?月光下的景物和白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当我们和妈妈一起散步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个小姑娘随妈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感。
她都看见了些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翻开课本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俗、穗”和翘舌音“庄”。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鹅、卵、葡、萄”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和实物;学习“俗、稼、填、庄”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同音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牵、填、跃”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鹅(白鹅)—我(我们)—饿(饥饿)
俗(风俗)—谷(稻谷)—浴(沐浴)—裕(富裕)
填(填空)—镇(城镇)—慎(慎重)—滇(滇池)
跃(跳跃)—袄(棉袄)—妖(妖怪)—沃(肥沃)
同音字对比识字示例:
牵(牵手)—签(签字)—铅(铅笔)—千(千言万语)
鹅(天鹅)—俄(俄语)—峨(峨眉山)—蛾(飞蛾)
萄(葡萄)—陶(陶醉)—淘(淘气)—逃(逃跑)
庄(村庄)—装(服装)—妆(梳妆)—桩(树桩)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鹅”左右宽窄相当,字形均写得窄而瘦长,分列竖中线两侧,“我”斜钩不宜过于伸展,不要超过竖中线;“鸟”竖折的竖画要紧贴竖中线写。
“填”左部小而靠上;“真”起笔高于左边,横画长短错落,注意间距均匀,底横起笔低于左边,拉长以稳住中心。
“葡”和“萄”的草字头都要写得扁而宽,下面首撇略短,横折钩写得横短竖长,饱满方正;里面部分稍向左靠,起笔位置与草字头上下平行。
易错提示:
“牵”上面末笔是点,不要写成捺;中间是秃宝盖,不要多写一点。
“填”的右边是“真”,框内有三短横,不要少写;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捺。
“稼”左边是“禾”,不要写成“木”;右边宝盖头下面有一短横,不要忘写。
“跃”右边首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了短横。
“葡”下面是“甫”,不要忘写右上一点。
(3)归类识词。
像“葡萄”一样的双音节单纯词:仿佛、伶俐、玻璃、辗转、啰唆、琵琶、鹦鹉、蘑菇、茉莉、芙蓉、蝌蚪、蚂蚁、蟋蟀、骆驼、蜈蚣、蝴蝶、凤凰、汹涌、澎湃、淋漓、活泼、潇洒、徘徊、垃圾、挣扎、唠叨。
(4)多音字。
哦 ⎩⎨⎧ ó:哦,难道是我记错了?
ò
:哦,我懂了! é:吟哦
载⎩⎨⎧
zài :装载 满载而归 zǎi :记载 千载难逢
(5)重点词语释义。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运载:装载和运送。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坑坑洼洼: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描绘了月、山、树、路等自然景象,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山村月夜图。
第二部分(3~9):写“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
2.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写“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走月亮”,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色,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以及“走月亮”的无穷乐趣。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初读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标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走月亮”就是在月明之夜散步观景)是谁和谁“走月亮”呢?(学生回答:“我”和阿妈)“我”和阿妈在月明之夜散步,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象?“我”产生了哪些感受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课下再读课文,试着找出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淘气牵手鹅卵石坑坑洼洼填上庄稼风俗跳跃葡萄稻田成熟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我”和阿妈是怎样“走月亮”的,看看作者笔下描绘的美丽夜景和景物里蕴含的浓浓亲情。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明确: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天空中有月亮,而月亮是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
本段为全文奠定了温馨、和谐而又美好的基调。
(2)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月光下的景物?
明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大道和小路”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物:高山、大青树、大道和小路。
柔和的月光给人带来了诗意的感觉,展现了一幅幽静、祥和、静谧的山村月色图。
教师点拨: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句段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