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广东学考语文模拟试卷A(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1⽉⼴东学考语⽂模拟试卷A(答案详解)
绝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结束前
绝密
2022年1⽉⼴东省普通⾼中学业⽔平合格性考试
语⽂仿真模拟试卷A
(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本⼤题11⼩题,选择题每⼩题3分,填空题6分,共3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项是( )
A.分辩 B.躁热 C.⼀踏糊涂 D.象征
【参考答案】D [A.分辨 B.燥热 C.⼀塌糊涂]
2.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不正确的⼀项是( )
A.持续激励基础研究,曾(zéng)经数度空缺的国家⾃然科学奖⼀等奖今年开出“双⼦星”。

B.鹤壁市鹤⼭区司法局从三⽅⾯⼊⼿,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g)⼯作。

C.量(liàn)⼦计算机是⽤量⼦⼒学原理制造的计算机。

D.推动跨⾏业、跨区域、跨能源品种的有效衔(xián)接,为保障能源安全提供全⾯⽀撑。

【参考答案】A [曾(céng)]
3.下⾯语段中,填⼊“( )”处标点使⽤正确的⼀项是( )
蝶在你眼前飞舞。

看那蛱蝶,多美!但⽐不上凤蝶()翅表斑斓,通⾝闪耀灿烂的⾦属光泽,飞舞时异彩耀⽬,体态优雅,尾突飘逸,如飘带,似轻丝,当风起落,若仙若幻。

A.句号 B. 顿号 C.冒号 D.省略号
【参考答案】D [提⽰下⽂⽤冒号表⽰。

]
4.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
长江流域,⽆疑也是中华民族⽂化的________之⼀。

考古发现________,旧⽯器晚期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________。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参考答案】B [“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现⽤来指民族、⾰命、⽂化等起源的地⽅。

“表明”,表⽰清楚;“证明”,⽤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断定⼈或事物的真实性。

“并存”,同时存在;“共存”,共同存在。

]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正确的⼀项是( )
A.我想拆散⼀家⼈,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现实主义创作可以天马⾏空地回到任何年代,但是内在⼀定要有让⾃⼰感动、和⼼痛过的东西。

C.同样都是携款外逃,有⼈花钱买岛,有⼈却落拓不羁。

D.⼋⽉中秋节这天,⽉明星稀,⽉亮格外明亮,星星眨着眼睛,拱卫⽉亮,分外美丽
【参考答案】A [B项中“天马⾏空”:天马奔腾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样。

多⽐喻诗⽂书法等⽓势豪放,不拘⼀格,流畅⾃然。

此句⽤错对象;C项中“落拓不羁”:不受约束。

形容⾏为放浪,不受拘束,性情豪放,⾏为散漫。

不合语
境;D项中“⽉明星稀”,⽉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喻⼀种事物能把另⼀事物掩盖。

此处属于望⽂⽣义。

]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他在⾼三全区模拟考中再次脱颖⽽出,取得了全年级第⼀名的好成绩。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活的泥⼟⾥,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技术的⼴泛运⽤,使⼈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当然,要搞好跨学科渗透和综合,不是容易事,需要下⼀番功夫不可。

【参考答案】B [A项中“⾼三”“全区”都是“模拟考”的定语,顺序有误,应该是“全区初三模拟考”范围由⼤到⼩;C项中缺少主语,可将“由于”或“使”去掉;D项或说“需要下⼀番功夫”,或说“⾮下⼀番功夫不可”。

]
7.对下列句⼦所⽤修辞⼿法的分析,正确的⼀项是( )
当⾯不说,背后乱说。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谁是最可爱的⼈呢?我们的志愿军战⼠,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

A.对⽐ ⽐喻 反问
B.对⽐ 拟⼈ 设问
C.对偶 ⽐喻 反问
D.对偶 拟⼈ 设问
【参考答案】B [对⽐的基本特点是“对⽴”,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属于意义相反,运⽤的是对⽐。

句没有出现喻体,运⽤的是拟⼈⼿法。

句是⾃问⾃答,运⽤的是设问。

]
8.把下列句⼦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项是( )
以及乐曲与你之间的故事,如《童年》让你想起⽆忧⽆虑的童年⽣活。

不管你什么年龄,⽆论你⾛到哪⾥,只要你重新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就会触动你那颗敏感的⼼,引起你久久的怀念。

这些故事包括乐曲本⾝的故事,如《⽉光曲》与贝多芬、《⼆泉映⽉》与阿炳。

感⼈的乐曲留给⼈的记忆是长久的。

想⼀想,哪⼀⾸最让你怀念,哪⼀⽀曲⼦最让你浮想联翩,由此你联想起怎样的故事。

A. B.
C. D.
【参考答案】C [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句⼦之间的上下内容的联系,可判断出句是⾸句,是上下句,由此判断出选项
为C。

]
9.下⾯⽂字中画线的部分,表达都不得体的⼀组是( )
您寄奉的⼤作已收到。

过⽬后,深感对我的论⽂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

感激之情,⽆以⾔表,他⽇光临贵府,当⾯致谢。

A. B.
C. D.
【参考答案】D [“寄奉”是敬辞,不能⽤于对⽅,改为“惠赐”;“过⽬”指看⼀遍,多⽤来表⽰审核,⼀般说对⽅,改为“拜读”;“些许”指⼀点,不多,改为“莫⼤”;“惠存”是敬辞,改为“珍藏”;“光临”是敬辞,改为“前往”。

]
阅读下⾯的⽂字,完成第10题。

每年的11⽉9⽇是中国消防⽇,为提⾼⼈们的消防意识,提⾼报案效率,消防部门对⽕警报案⼈提出了⼀些建议要点,制作了⼏条朗朗上⼝的宣传短语。

10.下列短语,表达最恰当的⼀项是( )
A.勿忘⽕警119,危险时刻真朋友
B.联系电话不畅通,没有地址莫遗漏
C.起⽕物质讲不清,准备仓促好施救
D.⽆⼈引路准⼜快,指派专⼈留路⼝
【参考答案】A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蓝⽥⽇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2)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所⽌;________________,⽻化⽽登仙。

(苏轼《⾚壁赋》)
【参考答案】(1)沧海⽉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2)寻常巷陌 ⼈道寄奴曾住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
⼆、本⼤题5⼩题,共30分。

阅读下⾯的⽂⾔⽂选段,完成12~15题。

(19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逵察⾂孝廉,后刺史⾂荣举⾂秀才。

⾂以供养⽆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郎中,寻蒙国恩,除⾂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陨⾸所能上报。

⾂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逋慢。

郡县逼迫,催
⾂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犹蒙矜育,况⾂孤苦,特为尤甚。

且⾂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亡国贱俘,⾄微⾄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薄西⼭,⽓息奄奄,⼈命危浅,朝不虑⼣。

⾂⽆祖母,⽆以⾄今⽇;祖母⽆⾂,⽆以终余年。

母、孙⼆⼈,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密今年四⼗有四,祖母今年九⼗有六,是⾂尽节于陛下之⽇长,报养刘之⽇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节选⾃《陈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也,⼀名虔。

⽗早亡,母何⽒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烝烝之性,遂以成疾。

祖母刘⽒,躬⾃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师事谯周,周门⼈⽅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洗马密以祖母年⾼⽆⼈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原⽂,省略)
帝览之⽈:“⼠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洛。

司空张华问之⽈:“安乐公何如?”密
⽈:“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齐桓得管仲⽽霸,⽤竖刁⽽⾍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抗魏,任黄皓⽽丧国,是知成败⼀也。

”次问:“孔明⾔教何碎?”密⽈:“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诰》与凡⼈⾔,宜碎。

孔明与⾔者⽆⼰敌,⾔教是以碎⽿。

”华善之。

出为温令,⽽憎疾从事,尝与⼈书⽈:“庆⽗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其书司⾪,司⾪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朝廷⽆援,乃迁汉中太守,⾃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亦有⾔,有因有缘。

官⽆中⼈,不如归⽥。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摘⾃《晋书·李密传》)
【注】 醮(jiào):改嫁。

烝烝(zhng):热切的样⼦,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游夏:孔⼦的学⽣⼦游、⼦夏,品格好,资质⾼。

安乐公:刘备之⼦刘禅。

12.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
A.数使吴/有才辩吴/⼈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洗马/密以祖母年⾼/⽆⼈奉养/遂不应命/
B.数使吴/有才辩/吴⼈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洗马/密以祖母年⾼/⽆⼈奉养/遂不应命/
C.数使吴有才辩/吴⼈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洗马/密以祖母年⾼/⽆⼈奉养/遂不应命/
D.数使吴有才辩/吴⼈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洗马/密以祖母年⾼/⽆⼈奉养/遂不应命/
【参考答案】B [“吴⼈”指“吴国之⼈”,中间不可断开;据本⽂前后的语境可知,李密是不愿应晋朝皇帝的任命的,这就表明,被任命是发⽣在蜀亡之后,故“蜀平”后应断开。

据此确定选B。

正确的断句应为:数使吴,有才辩,吴⼈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洗马。

密以祖母年⾼,⽆⼈奉养,遂不应命。

]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法,相同的⼀项是(3分)( )
A.⾂以供养⽆主/猥以微贱
B.急于星⽕/是⾂尽节于陛下之⽇长
C.但以刘⽇薄西⼭/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D.⾂之进退,实为狼狈/报养刘之⽇短也
【参考答案】C [A项,前“以”为介词,意为“因为”,后“以”为连词,相当于“且”;B项,前“于”表⽐较,相当于“⽐”,
后“于”表对象,相当于“对”;C项,都为表⽰范围副词,意为“只”;D项,前“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性,后“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14.下列对《陈情表》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项是(3分)( )
A.这⼏段⽂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选⽂第⼀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接连叙述两次征召,⼀次“辞不赴命”,⼀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
母“供养⽆主”,与全⽂⾸段呼应。

C.选⽂第⼀段连⽤“察⾂”“举⾂”“拜⾂”“除⾂”到“责⾂”“催⾂”,不仅⽂法错落,显出由弛⽽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盾的⼼理层次。

D.在选⽂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说明报国⽇长,尽孝⽇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地证明⾃⼰只好舍忠⽽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参考答案】D [D项,列举数字,说的并不是“忠孝难以两全”,也不是要“舍忠⽽取孝”,⽽是⾔孝不碍忠,⾃⼰将先尽孝⽽后尽忠的抉择。

]
15.将⽂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师事谯周,周门⼈⽅之游夏。

(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明与⾔者⽆⼰敌,⾔教是以碎⽿。

(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把他⽐作孔⼦的优秀学⽣⼦游、⼦夏。

(2)和孔明说话的⼈没有能和孔明⽔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论教诲就要具体细碎。

(⼆)阅读下⾯的古诗,完成16题。

(11分)
寻南溪常⼭道⼈隐居
刘长卿
⼀路经⾏处,莓苔见履痕。

⽩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看松⾊,随⼭到⽔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

16.(1)诗⼈眼中常⼭道⼈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种静谧的⽓氛。

(2)“过”字把⾬后松树翠绿的颜⾊呈现了出来。

“随”字形象的表现了⼭道峰回路转,⼈在随⼭转折、缘⼭寻找“⽔源,令⼈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三、本⼤题3⼩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7~19题。

城市从发端之⽇起,就由形形⾊⾊的⼈组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步推动了多元⽂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座城市的独特⽓质。

这种⽓质⼀⽅⾯基于⼀个城市的⽂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活⽅式和价值取向。

今天,世界各国的⼈们⽐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化⾃由以及⽂化的识别性。

全球化下的城市⽂化⾯临着来⾃各个⽅⾯的冲击。

信息和⼈员的⼤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化和弱势⽂化、异域⽂化和本⼟⽂化、移民⽂化和主流⽂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多元⽂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

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化之中。

中华⽂化推崇⼈际之和、天⼈之和、⾝⼼之和。

《礼记》在描绘⼤同社会时提出:“⼤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语·⼦路》记载有:“君⼦和⽽不同,⼩⼈同⽽不和。


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

如《左传》所⾔:“⼋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所不谐。

”中国的先秦诸⼦也都在各⾃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

同时,和谐也见诸西⽅先贤的理想。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和统⼀。

同⼀时期的另⼀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步提出了“看不见的和谐⽐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

⽽在《理想国》和《法律篇》⾥,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然赋予他们的那⼀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数百年来,⼈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过。

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园都市”的⼀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不在探索如何建⽴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

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多围绕如何重建⼈与城市、⼈与⾃然的和谐⽽展开,⽬的是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

由此可见,对“和谐⽣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建⽴“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于⼈与⾃然、⼈与⼈、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更⾼的境界。

(选⾃《上海世博主题问答》)17.下列有关“和谐”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意思的⼀项是( )
A.信息和⼈员的⼤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化和弱势⽂化、异域⽂化和本⼟⽂化、移民⽂化和主流⽂化之间的碰撞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主题。

B.城市由形形⾊⾊的⼈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步推动了⽂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化和谐共存的⽂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D.城市的独特⽓质⼀⽅⾯基于⼀个城市的⽂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活⽅式和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B [“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强加关系,推断错误。

]
1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项是( )
A.⼈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过。

从“乌托邦”开始的⼀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的平衡与和谐。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

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多围绕如何重建⼈与城市、⼈与⾃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于⼈与⾃然、⼈与⼈、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多元⽂
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B [偷换概念,原⽂只是围绕如何重建⼈与城市、⼈与⾃然的和谐两⽅⾯展开讨论。

]
19.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国《礼记》中“⼤同社会”描绘出的“⼤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现了⼀种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思想也见诸西⽅先贤的理想。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和统⼀,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争,产⽣⽭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量的均衡,从⽽诞⽣统⼀⽽⼜稳定的和谐。

C.与毕达哥拉斯同⼀时期的另⼀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

可以说他强调了精神层⾯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柏拉图也开始寻求并找到了“整个社会将获得⾮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然赋予他们的那⼀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参考答案】D [曲解⽂意,原⽂中并没有“找到了”的意思。

]
四、本⼤题3⼩题,共15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20~22题。

信封上的⼤头菜
马 犇
代写是个⽼⾏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

少时,⼀两家;多时,⼗多家。

这个⾏当⽆需太多东西,⼀张桌,⼀沓纸,⼀⽀笔⾜矣。

讲究的代写⼈,会使专⽤笺纸,且以⽑笔书之。

但多数代写者只⽤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

代写多是代⼈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

代⼈写信并不复杂,顾客⼝述⼤概内容,代写⼈书之。

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读信,然后将回信的⼤致内容告知代写⼈。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年代初才加⼊队伍。

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病退,⽽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的原则,每写完⼀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加之其价格在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特多。

与别⼈不同的是,当有⼈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画⼀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头菜,下⾯写有“⼤头菜·冯”。

后来为提⾼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头菜图案,下刻⽂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在南京加⼊国民党,蒋介⽯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

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岁,⾝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酌,⾃⼰和哥哥在院⾥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即召唤哥哥。

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

从此,⼀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世纪⼋九⼗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

由于⽼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

⽽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所知。

令哥俩终⽣难忘的或许只有⼤头菜,因为他们⼩时候,家⾥有个腌制⽼卤⼤头菜的作坊。

当年,站在巷⼝,就能闻到⼤头菜那极为特殊的⾹⽓。

那些年,因为贫困,⼤头菜被⼴泛⾷⽤。

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头菜,且将腌制⼤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样传下去,到了第⼆代甚⾄第三代,卤仍在缸⾥。

⽤⽼卤腌制⼤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卤⼤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活提了鲜。

后来,⽣活⽔平提⾼了,但⽼卤⼤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的情结。

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起来。

淮城有民谚:“⼤头菜不是菜,出门⼈往外带。

”淮剧《补缸调》更为直⽩:“河北闻名⼤头菜,招来宁沪⼤客商。

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船装。

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

河北地⽅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

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家的⼤头菜。

代写冯⼲了⼗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个冬⽇,梁⼆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列隽秀的⽑笔字,上书——近⽇,⼏位淮城籍友⼈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头菜,梁君便拿出⼀封来⾃家乡的信,信封背⾯钤着⼤头菜的印。

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

“⼤头菜·冯”,代写摊莫⾮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

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法竟能找到哥哥。

代写冯替梁⼆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写了⼗多页。

⾃此,哥俩频繁通信。

⼆⼗世纪九⼗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

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卤⼤头菜。

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拿出⼀个从未开封的⼩坛。

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头菜,⽼泪纵横。

(选⾃《⼩⼩说⽉刊》,有删改)
20.下列对⼩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说开篇交代了代写⾏当的出摊位置、所需⽤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传统⾏当,⼜为引出⼩说主⼈公代写冯作了铺垫。

B.⼩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兵败台湾前带⾛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由于⽼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的信封上写“⼤头菜·冯”的⼀个重要原因,也从侧⾯表现了新中国的⾯貌⽇新⽉异。

D.⼩说引⽤有关⼤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头菜是淮城⼈家家户户⽣活的必备之物,语⾔通俗直⽩,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彩。

C [“从侧⾯表现了新中国的⾯貌⽇新⽉异”,⽂中⽆此意。

]
21.请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有智慧。

⽼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所知,代写冯利⽤替别⼈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式,寻找哥哥。

(2)重亲情。

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直在寻找哥哥。

(3)有耐⼼(坚持不懈)。

代写冯⼲了⼗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

(4)做事有原则。

每写完⼀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

(5)谦和有礼。

当有⼈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画⼀个代写摊的标志。

”(答出三点即可)
22.“⼤头菜”在⼩说中有什么样的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头菜”是⼩说的线索。

代写冯借“⼤头菜”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头菜得以相见。

⼩说围绕“⼤头菜”⾏⽂,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说结构清晰。

(2)“⼤头菜”是主⼈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

以“⼤头菜”为中⼼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

(3)“⼤头菜”是亲情、乡情的象征。

以“⼤头菜”为中⼼表达了亲情难断、故⼟难舍的主题思想。

五、本⼤题1⼩题,共60分。

23.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位登⼭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 000⽶的⾼度,他体⼒不⽀,停了下来。

⼤家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下呢?他说:“不,我最清楚,海拔8 000⽶是我登⼭⽣涯的最⾼点,我⼀点⼉都没有遗憾。


⽡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起初他选择的是⽂学之路,但是毫⽆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润⾊,⼜失败了。

他的⽼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成就。

格林兄弟从⼩喜欢德国民间故事,认为民间传说与⼈⽂历史有关,但是他们坚持收集了很多传说后还是找不到两者确切的关系。

后来⼀个朋友发现了这本⽂稿,以童话的形式出版,成为经典名著《格林童话》。

⼈⽣之路,应该如何选择“⾏”与“⽌”呢?针对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想法或感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度,确定⽴意。

明确⽂体,⾃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

不少
于700字。

【写作指导】
第⼀则材料根据“他体⼒不⽀,停了下来。

⼤家都替他惋惜,问他为何不再坚持⼀下呢”“海拔8 000⽶是我登⼭⽣涯的最⾼点,我⼀点⼉都没有遗憾”突出的是⼀种⾃我满⾜感,强调的是⼀种精神价值;第⼆则材料结合“起初他选择的是⽂学之路,但是毫⽆建树;于是改学油画,但因不善构图,不会润⾊,⼜失败了。

他的⽼师建议他改学化学,后来取得巨⼤成就”可知,这是⾃我转换,这是⼀种美好的价值体现,突出的是⼀种此路不通⾛他路,呈现出的是⼀种学会转弯。

第三则材料“他们坚持收集了很多传说后还是找不到两者确切的关系。

后来⼀个朋友发现了这本⽂稿,以童话的形式出版,成为经典名著《格林童话》”突出的是要学会转换⾃我,变换⽅向,从他处⼊⼿,⾃然就会有理想的结果,这是解答的关键。

【参考⽴意】
要学会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我满⾜,努⼒就好,不必遗憾;学会⾃我转换;学会转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