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五节 中国的生物灾害》_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物灾害”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5)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自然灾害的最后一节,但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学生需要回顾之前灾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下”——本节课作为灾还的最后一节,为下一章防灾减灾打开学习之门。
本节内容包括“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三方面内容。
教材里分别呈现了这三方面的种类和分布示意图和文字数据资料,缺乏感观的呈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展开仅有的想象生物灾害的画面,对危害程度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其综合素质较高。
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区域认知方面,能够从整体认知中国,并对区域差异及区域特征有所感知,但对区域单独要素感性认识不足;综合思维方面,能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环境的影响;地理实践力方面,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收集和处理信息。
人地协调观方面,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能初步认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生活在城市中,对生物灾害的感性认识不足,对其危害了解的也不够,本节课以现代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视频让学生对生物灾害的危害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有感性并且深刻的认识。
【课标要求】
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框题、说出我国生物灾害的主要分类;读图描述病虫害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结合资料,分析生物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灾减灾的措施(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方法】
图示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灾害的危害。
难点:生物灾害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虫”之类
课前预习案的处理:
1、我国生物灾害的主要种类。
2、尝试分析鼠灾的形成原因。
以图片形式呈现学生的作业反馈,对比两组同学的答案,让学生自查自己存在的问题。
师:通过学生对鼠灾形成的原因的分析——总结归纳生物灾害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提供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
(板书:原因)
呈现学生的疑惑,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呈现课前预习及微课反馈,了解生物灾害的种类及原因类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两组答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查自纠能力及调动旧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鼠灾的成因及危害的自学能力。
活动二:寻“虫”之路、“探“虫”之因
呈现视频:飞蝗的秘密。
结合教材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蝗灾的分布特征。
2、材料一:中国气候图。
材料二:中国热量带图。
结合教材P58和材料一、二,分析重灾区(黄淮海平原)蝗虫灾害的发生与旱涝之间的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一致的结论,并展示,各个小组进行点评、质疑。
师:从气候图来看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又是暖温带,所以春季回温快,蒸发大于降水,形成春旱,有利于雌虫产卵。
夏季降雨,有利于幼虫成长。
所以这个区域蝗灾爆发频次特别多。
当然还有一些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开垦、放牧、樵采)也会使蝗灾泛滥。
成灾的原因分两类,造成多发的原因可能与某个单独地理要素关联性特别大。
(板书:分布
成因)
设计意图:从蝗虫的分布、主要危害区、成灾的原因了解蝗灾,加深学生对蝗灾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区域特征认知的能力。
过渡:我们了解了蝗灾的成因也感受到虫灾带来的危害,下面我们就从农作物的病虫害着手,具体来学习病虫害的危害及防灾减灾的措施。
下面老师提几个问题:(提问)
1、农作物按用途分类可分为?
2、粮食作物主要是?
3、经济作物主要是?
对农作物危害比较大自然灾害就是病灾和虫灾,同学们阅读教材P55和学案给出的资料,来探究农作物的病虫害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措施。
活动三:识“虫”之害、索“虫”之措
呈现资料:
材料一:2009-2018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总体处于严重发生状态,年均实际损失粮食1 965.49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53%,可供2018年的大连市市民三年的口粮。
材料二:某一个病虫暴发危害时最高可实际造成200万吨以上的粮食损失,约占某类粮食总产的12%左右,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巨大。
因此要做好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控工
作,有效控制病虫害,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丰收和国家粮食全。
材料三:小麦、水稻、棉花主产区及其病虫害分布图。
结合教材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资料结合教材P55-56,说明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及灾情分布状况。
2、尝试说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一致的结论,并展示,各个小组进行点评、质疑。
师:总结危害: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直接危害农作物,使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我国粮食安全可能造成危害,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
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产生危害(板书:危害:经济、社会、生态)。
迁移:鼠灾的危害。
(提问)
师:总结措施:喷洒农药——化学防治、人工捕虫——人工防治、引入天敌——生物防治(板书:措施:人工、化学、生物RS检测)。
呈现图片: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及棉铃虫等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小麦、水稻病害和棉花虫害的种类及其分布,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迁移到预习案中的鼠灾的危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并能够说出鼠灾的危害;通过对防灾减灾的小组讨论和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活动四:“举一反三”
呈现视频:材料三:松毛虫视频。
材料一:中国林业及其松毛虫危害区分布图、
材料二: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樟子松树,使松毛虫因为没有天敌而肆虐一时,使很多地方几乎成了鸟兽了无踪影的不毛之地。
结合学案我国森林分布图和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出松毛虫危害区的分布特征。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简析辽宁樟子松和云南爆发松毛虫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57,简析松毛虫灾的危害,说出防灾减灾的措施。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用刚学过的新知迁移到其他情景当中,学会举一反三。
师:引导学生自己补充完善任务结果、并对课前的疑惑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虫灾及其危害,并能分析出虫灾爆发的原因及相应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培养学生对以上两个活动的迁移能力;将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
将学生课前的疑惑让学生自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梳理课堂学习成果,回顾学习过程,达成目标、解决疑惑、巩固新知。
活动六:课后检测
课后检测题:呈现虫灾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措施检测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检测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灾害防治的基本技能。
板书:
2.5中国生物灾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能列举虫灾、鼠灾的危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反馈,依据课程标准,学生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件出现了视频播放失败的事件,但应变得当,及时放出视频,解决了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反馈及时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理。
本节课采用课前微课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及时巩固的教学模式,不断向新课改新教法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