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八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大同八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
科)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B.C. D.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调节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神经上是双方向传导
B.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与免疫无关
C.奖细胞与效应T淋巴细胞的分裂必须要淋巴因子的协助
D.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⑥骨骼肌战栗⑦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⑥⑦B.①②③⑤⑥⑦ C.④⑤⑥⑦D.①②③⑦
5.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错误的是()
A.细胞代谢废物类:尿素、二氧化碳等
B.有机大分子类:血浆蛋白、呼吸酶等
C.免疫物质类:抗体、淋巴因子等
D.营养小分子类:葡萄糖、氨基酸等
8.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二氧化碳、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来降低体温
10.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合成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
C.O2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1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都属于细胞內液
B.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是HIV破坏了效应T细胞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少引起抽搐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1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1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健康的保障.下列疾病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改变引起的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尿毒症
④组织水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排出体内
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16.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乙酰胆碱贮存于突触小泡中
C.胰高血糖素可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D.二者均可以存在内环境中
17.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只要接触过某种抗原,记忆细胞就可能长时间记住该抗原的特征
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免疫过弱引起的
1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淋巴因子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与特定抗原结合
D.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19.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人不幸被长时间困在恶劣的环境中,缺少食物.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由于缺水,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C.为维持血糖平衡,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促进肾上腺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D.该人与恶劣的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21.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由于血糖浓度过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注射适量()
A.甲状腺激素B.葡萄糖液 C.生理盐水 D.生长激素
22.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23.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24.如图是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
B.经过细胞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
C.病原体进入细胞①的方式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物质③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图示过程体现了它具有识别功能
25.当麻风杆菌侵入机体,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以下正确的是()
A.处理暴露后的抗原可直接传递给B淋巴细胞
B.浆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并分泌抗体
C.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
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有关26.如图是甲、乙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模型,a表示信号分子,下列分析与之相符的是
()
A.若甲是甲状腺细胞,乙是下丘脑细胞,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
B.若甲是精子,乙是卵细胞,则a是雄性激素
C.若甲是T细胞,乙是B细胞,则a是淋巴因子
D.若甲是胰岛A细胞,乙是肝细胞,则a是胰岛素
27.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

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28.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①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②③⑤
29.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I、II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如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
B.如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C.如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D.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30.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 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二、非选择题:
31.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2)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实例.人的手掌磨起的“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是.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6)正常人内的②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物质.
(7)①内酶促反应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和.
32.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
(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
33.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O”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虚线框内共有突触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5)若已知A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3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细胞C和细胞D的名称分别为、.
(2)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图甲所示调节机制中,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3)图甲中的A器官某区域出现病理损伤后,表现出排尿量异常增多、饮水剧增.可推测该器官受损后,引起缺乏.
(4)人体的排尿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调节过程,图乙表示尿意的形成及排尿的调控过程.
①据图乙分析,若外伤引起脊髓胸段截断,将可能随时出现现象,其原因是.
②膀胱的肌肉收缩引起排尿,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使膀胱肌肉进一步收缩,此过程属于(正、负)反馈调节.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大同八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B.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调节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神经上是双方向传导
B.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调节,与免疫无关
C.奖细胞与效应T淋巴细胞的分裂必须要淋巴因子的协助
D.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动物调节主要形式是神经调节,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A错误;
B、血浆蛋白参与内环境渗透压调节,与免疫有关,如抗体参与免疫调节,B错误;
C、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即效应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分裂,C错误;
D、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作出反应加以调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考查神经调节、稳态的理化性质、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解答】解:A、凡是血浆中含有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蛋白质等,A正确;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构成,所以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正确;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正常的免疫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 错误;
D、正常的机体中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的平衡,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4.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
乎不分泌
⑤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⑥骨骼肌战栗⑦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⑥⑦B.①②③⑤⑥⑦ C.④⑤⑥⑦D.①②③⑦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①正确;
②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②错误;
③寒冷时,汗液分泌减少,③错误;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减少散热量,④正确;
⑤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⑤正确;
⑥寒冷时,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量,⑥正确;
⑦寒冷时,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⑦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5.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二者是等渗溶液.
【解答】解: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二者是等渗溶液,能够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强化学生对人体维持渗透压温度的方法及意义,提高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

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

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错误的是()
A.细胞代谢废物类:尿素、二氧化碳等
B.有机大分子类:血浆蛋白、呼吸酶等
C.免疫物质类:抗体、淋巴因子等
D.营养小分子类:葡萄糖、氨基酸等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尿素、二氧化碳等产生后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但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抗体、淋巴因子等分泌后进入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葡萄糖、氨基酸等吸收后进入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中的成分要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分为营养物质、调节物质、代谢废物,结合各自的作用进行识记.
8.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血容量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就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的原因有如钦水过多,食物中的离子摄入过少.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
B、血容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抗利尿激素的功能和水盐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
B.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二氧化碳、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来降低体温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可以产生和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降低血浆渗透压.炎热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排汗和排放毛细血管血流量来增加散热以降低体温.
【解答】解:A、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另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胰岛素分泌增加,A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