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医家诊治中风先兆经验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医家诊治中风先兆经验探析
田梦;娄天伟;贾红玲;张永臣
【摘要】通过整理明清两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的认识及诊治,从各医家对中风先兆的症状学认识、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方法3个方面探析其在预防中风病的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By sorting up the doctor's understanding,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eatened apoplex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important roles of threatened apoplexy played in the prevention of apoplexy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doctors' understanding to semiology of threatened apoplexy,therapeutic method and preventive methods.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17(030)008
【总页数】4页(P36-39)
【关键词】中风先兆;医家;明代;清代;诊疗经验
【作者】田梦;娄天伟;贾红玲;张永臣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2
中风先兆是中风发病前驱状态的一系列临床证候群,其症状复杂多样,主要以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以及瘫软等症状为主,并可出现手指麻
木、头胀痛、健忘等兼症,是中风病的预警信号,有短期内转化为中风的风险[1],及早治疗中风先兆对于控制中风的发病、降低病死率意义重大。

明清两代医家对诊治和预防中风先兆有独到的见解,各医家均认为中风先兆作为中风发病的预警因素,在预防中风病的发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笔者现探析如下:
1.1 对中风先兆的症状学表现认识渐趋完备《病机沙篆·卷上·中风》提及:“凡人
大指次指麻木不仁,三年之内必患中风。

”提出:大指、次指麻木为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类似的观点在一段时间内被各医家视为中风先兆的典型症状,在著作《寿世保元》和《医学六要》中都提出此观点。

吴尚光在《理瀹骈文·续增略言》中亦
记载:“始兆于指,旋见于身,中风之来,必有先兆,如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无力,或肌肉微掣。

”同时,吴氏还阐述了外中、内中的区别,认为上述临床表现为营卫受邪,是外中的先兆,如果患者出现上盛下虚、头眩脚软、神短、忽忽言语失常等症状,是因痰火将发,为内生先兆。

此外,李梃在《医学入门·杂病提纲》中还提出眉棱骨痛也是中风先兆的观点。

王肯堂在其著作《证治准绳·分别阴阳》中详细指出中风先兆之阴中、阳中的不同临床症状:“阴中,颜青脸白,痰厥喘塞,昏乱眩晕,斜不遂或手足厥冷不知人,多汗。

阳中,脸赤如醉怒,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

”《针灸大成·卷九》认为未中之时,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
久方解,此为中风之候。

《明医杂著》中详细地描述了中风先兆的临床症状:“左手臂挛缩不能伸举……左足底近高突处肿硬紧张……语言短涩……舌根痰缠……不时
打寒噤……左眼时常有泪流凝不干……左鼻孔清涕出,即打喷嚏等。

”认为肢体不利、口齿不清等症状皆为中风先兆的表现。

王清任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医林改错》中列举中风先兆状34种,如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等,完善了中风先兆的症状学理论研究。

1.2 饮食偏嗜、形态丰腴人群是中风先兆的好发群体现代医学认为中风的危险因
素可概括为血液成分改变、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另外与内分泌、遗传、
代谢、饮食等体质因素也密切相关[2]。

此观点在《简明医彀·卷之二·中风·预防中风》中也被论述过:“膏粱之士,肥甘醇酒……致头目眩晕,痰盛气虚,手足指节麻木、软弱,面如虫行,口眼牵掣,肌肉蠕动,臂膊、臀脾不仁,语言颠错,胸隔迷闷,神思不清,口渴便秘,小便赤少,此皆中风阶梯。

”另外,清代姜天叙在其著作《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风》中亦描述“每见中风之人,必中年以后,或肥盛之躯。

”提示喜食肥肉、嗜好烟酒、体态肥胖等人群是中风先兆的好发群体。

1.3 脉诊、望诊所传达的信息有助于中风先兆的诊断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的传递现象,它可以反映疾病的部位,邪气的进退、正气的盛衰。

通过分析患者的脉象,能够辨析病情、判断预后及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冯兆张在《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八·风门》中提出:一旦出现手脚不利、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表现,并且脉象浮滑而虚软无力,那么中风发病便指日可待。

冯氏还认为此病的致病因素因人而异。

清代姜天叙亦提及“及予每验中风之人,于未中之先,必有先征,或十指麻痹……或平时脉滑大不和,弦紧无根,诸多隐微见于一二年前,人多不觉,直至一时触发,忽焉倒仆。

”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是对古人望诊经验的全面总结,阐述了望诊的要领、原则、方法以及人体的生理气色表象与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论述了身体各部位的望诊内容以及其对望诊的诊断意义,有很强的实用性[3]。

《望诊遵经·卷下·眼目气色条目》中记载:“瞳黄唇白,面红中有青点者,中风之先兆也。

”此条指出通过望诊也可确诊中风先兆。

2.1 中药疗法对于中风先兆病因病机的认识明朝以“内风”立论为主,清朝则以“降内外风”并论为主。

中药治疗中风先兆,常用的治法为:补本虚、降心火、清热痰等,各医家根据辨证论治的中医学指导思想常应用六味地黄丸、四物汤、清心汤、防风通圣散、导痰汤、搜风顺气丸等方药。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列出4种中风先兆的治法,即滋阴柔肝法、封固护阳法、填补肾精法、化痰熄风法。

此四法在历代医家治疗中风先兆的辨证论治
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景岳全书》中记载了张景岳对于中风先兆的辨证论治经验。

张氏认为若无痰气阻塞,先以“大剂参附峻补元气,以先其急,随用地黄、当归、甘杞之类,补填真阴,以培其本”。

他指出,治疗中风先兆应在确保无痰气阻滞的情况下先补元气,之后补真阴。

对于“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等中风先兆,顾松园在其著作《顾松园医镜》提出“肾水虚六味、左归,真火衰八味、四圣之属。

脾虚归脾、六君之属”的治疗方法。

《简明医彀》为明崇祯年间孙志宏著,其《卷之二·中风·预防中风》谈到中风先兆患者“脉多弦滑,虚软无力”,根据左、右脉的不足,分别服用四物汤和四君子汤。

孙氏针对中风先兆的不同脉象表现应给予辨证论治,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明代李中梓在其代表作《病机沙篆》中记载,出现中风先兆应服用十全大补汤加羌活。

同时期的医家亦提出中风先兆的发生应责之于火邪和痰邪,治疗应做到泻火解毒,清热化痰。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分
别阴阳》中谈到:中风先兆的治疗先以降心火为主,服用清心汤或泻心汤,“心火降则肝木自平矣”;若出现“中风牙关紧急,浆粥不入”,先服用三一承气汤,然后按法治之。

孙志宏认为中风先兆并伴有火盛的患者,应服用防风通圣散,次服愈风汤、搜风顺气丸。

《医学六要》为明代张三锡编纂,此书是张氏“博采群书,各萃其要”辑成,书中记载,一旦出现中风先兆“即以搜风顺气丸或滚痰丸,防风通圣散时服之。

”孙志宏在《简明医彀》中也提到,中风先兆患者出现痰壅则服用导痰汤。

清代医家注重内外风并治的理念,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论述了中风先兆的内生先兆、外中先兆的鉴别及治疗,“羌活愈风汤治外中,手足无力语出难,肌肉微掣不仁用,大秦艽汤参再添,官桂黄杜防己,知积柴荷蔓菊前,苍麻半朴杞地骨,调理诸风症可安”。

吴尚光在《理瀹骄文·续增略言》中记载预防外中,服用羌活
愈风汤,预防内生,服用清热化痰汤,吴氏应用此二药所制的膏方贴敷治疗中风先兆二人,皆得无恙。

对于应用药剂药性方面,沈金鳌认为:治疗中风先兆,要用平和之剂给予调理,平时应注意防房劳、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

2.2 针灸治疗本时期医家也主张针灸治疗中风先兆。

明清两代医家认为,出现神
闭则应先取十二井穴对其促醒,足三里、绝骨、百会、合谷、风市、昆仑、手三里、关元等穴位为灸法治疗中风先兆的腧穴处方,并且在于针刺量学的选择上也强调勿投重剂。

杨继洲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中谈到对于“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奎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者,应针刺十二井穴达醒脑开窍之效。

廖润鸿在《针灸集成》中也提出取井穴治疗中风先兆的理论,“大接经治中风偏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皆取十二经井穴也”。

有关针刺量学的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载:“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
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4]。

在《针灸大成》中杨氏也论述了针灸治疗中风先兆剂量应用注意,“投以重剂,恐伤气血,又虑虚实之诫,误酿痼疾”。

灸法治疗中风先兆在《针灸大成》和《神灸经纶》两本著作中亦涉及,应用灸法治疗中风先兆的理论对于现代针灸保健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若患者出现中风先兆,杨继洲给予后人的指导为:“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

”杨继洲认为:“卒忽中风,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穴也。

”吴亦鼎提出灸合谷、风市、昆仑、手三里、关元、丹田等穴可扶正祛邪、固护中气,从而治疗中风先兆。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了中风先兆症状的危害性,指出:“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疏忽”,提醒人们应重视并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避免病邪由浅入深,酿生大患[5]。

各医家对于中风先兆的预防中也提及要做到:远房事、戒七情、节饮食等,从源头杜绝中风先兆的发生,一级预防中风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冯兆张针对中风先兆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此至要者也。

”若患者两尺脉虚衰,服用六味、八味地黄,补肝肾,如寸脉、关脉虚弱,应用六君子、十全大补之
类急补脾肺。

《病机沙篆》论述:预防中风先兆“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羌活……若古法用天麻、愈风等汤开其玄府,漏其真液,适所以招风取中,预防云乎哉。

”在《重订灵兰要览·卷上·中风》中,王肯堂提出
中风预防的处方:“中风将发预防之方,以防风、人参、橘红、归身、木通、山栀、甘草、红花为基本方,眩晕加天麻,腰膝麻痹无力加杜仲、牛膝等。

”如龚廷贤在其著作《寿世保元》中提出对于中风先兆,“当预防之,宜朝服六味地黄丸或八味丸,暮服竹沥枳术丸与搜风顺气丸”。

张三锡认为预防中风先兆应“远色戒性,清虚静摄……肥人更宜加意慎口绝欲,人参汤加竹沥煎膏,日不辍口方是。


中风先兆多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主要临床表现有:发作性的眩晕、瘫软、语蹇、肢麻或昏厥等,它是中风病的预警信号,有短期内转化为中风的风险。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素体本虚,脏腑功能失调,或劳倦内伤,或肝郁气逆、肝阳偏亢,或痰瘀互结等,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应采用活血通络,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等治法,达到攻补合宜,标本兼治的目的[6]。

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先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临床研究显示[7]:化痰熄风、清热解毒,在预防卒中进一步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此观点与张三锡、孙志宏在其著作中所倡导的理论相一致。

龚廷贤、张景岳、顾松园等则在治疗中更加重视“内虚”的主导作用,提出了调气血为先,祛风其次的治疗原则。

针灸治疗中风先兆的疗效亦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其处方中的腧穴选用对于后世医家针刺处方的选择影响深远。

吴伟凡等[8]采用针刺治疗中风先兆患者,发现针刺能有效治疗中风先兆,降低中风发生率,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等异常指标改善明显。

另有研
究表明:脑缺血时针刺井穴能够有效地抑制神经元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减少脑皮质及血清中TNF-α含量的增加,从而减轻由TNF-α造成的脑缺血损伤[9-11]。

明清各医家均以患者的临床表现、脉诊、以及望诊等为依据评价中风先兆。

现代研究表明,医者可将中医辨证与血清纤维蛋白原(Fg)、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ABCD2)评分等结合起来,对高危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积极干预[12-14],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加重。

也有学者发现:ET-1水平与中医中风先兆呈正相关性[11]。

检测血液范威氏因子(v WF)、凝血因子FⅧ:C水平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TIA[15-18]。

现代医学已经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列为中风先兆的范畴,中风先兆的诊疗评定也有相应的国际标准,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将患者的中医症状表现与西医的检验学指标相结合,使诊断标准更加客观化。

同时,在治疗中做到辨证论治,借鉴古方经验,从源头杜绝中风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0-171. [2]马震,吉中国,吕京光.CTPI和CTA在椎底动脉系统TIA诊断中的互补性[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10):32-34.
[3]刘大胜,韩学杰.中医望诊的理论渊源与临证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45-1347.
[4]常晓波,樊小农,王舒,等.“针刺量学”研究之探本溯源[J].中医杂志,2011,52(5):363-366.
[5]罗振江.中风先兆的相关文献探源[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6):6-7. [6]齐雅芳.自拟化痰止眩汤治疗中风先兆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31(7):66-67.
[7]陈婷婷,谢颖桢,王一战,等.中风多重危险因素及发病前病情变化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87-95.
[8]吴伟凡,赵玉驰,吴伟,等.针刺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1):12-13.
[9]马惠芳,图娅,马文珠,等.“十二井穴”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质
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6,31(1):35-42.
[10]董致郅,谢春荣,齐锡友,等.中风先兆证患者内风与纤维蛋白原、血脂及
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71-173. [11]徐蕾,张钟爱,奚智蕾,等.中风先兆证ET-1水平150例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5,26(11):14-15.
[12]陈蓓蕾,李晓波,袁成林.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患者多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
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9): 834-836.
[13]胡亚军.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中风先兆31例[J].西部中医药,2016,
29(6):61-62.
[14]李彩勤.益气活血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证90例[J].河北中医,2009,31(1):42-43.
[15]张子明.缺血性中风先兆刍议[J].河北中医,1991,13(3): 1-4.
[16]刁丽梅.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J].中医药信息,2008,
26(1):23-24.
[17]华荣.十年来中医药防治中风先兆证的研究进展概况[J].中医药信息,1990,8(5):9-12.
[18]马育轩,马端鑫,滕林,等.自拟补气行血汤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先兆患者脑
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3(4):85-87.
△通讯作者:张永臣(1968—),男,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教授。

研究方向:针灸学基础和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