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2.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4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理念】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围绕“我”对父亲表里的生物产生好奇而展开,作者选取三幅场景来呈现“我”不断探索求证的过程。
最后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告知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
信以为真的“我”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颇具代表性,文字浅白易懂,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笔者先引导学生在父亲与“我”的三场较量中感受“我”好奇心的强烈,再锁定心理活动的句子探究“我”的善于思考、善于联系,接着在假设推演中发现“三复情节”的巧妙,最后布置课后练笔,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发展,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学情分析】
《表里的生物》讲述的故事贴近六年级学生的生活,文中父亲的态度和“我”的遭遇,都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不困难,可提前下发《课前预习单》来促进字词掌握,帮助梳理大意。
学生在三幅场景中几乎都能直接感受到“我”的好奇心,但“我”善于思考、善于联系这样的特点,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扣紧几处心理活动的句子去品读体悟才能发现。
揭示“三复情节”的过程不能枯燥生硬,必须在感性化的过程中借助假设推演来激励学生自己提炼。
帮助学生巩固深化的第二文本必须有助于新旧
知识产生关联。
【教学目标】
1.会写“清脆、玻璃、蟋蟀、蝎子”这4个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按照初始观点-探究经历-最终结论的顺序,梳理课文的主要观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懂得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初始观点-探究经历-最终结论的顺序,梳理课文的主要观点。
难点: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懂得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条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激发想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审视课题,引发认知冲突
1.揭示课题,了解怀表。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成果。
同学们,你见过怀表吗,知道表里面有什么吗?
(2)出示图片,了解怀表结构。
出示怀表图片,了解怀表的表盖、表镜和表身。
2.缘题质疑,引发冲突。
(1)圈点“生物”,提出质疑。
读过课文的同学,你们知道这里的“生物”是指什么吗(蝎子)
(2)联结常识,自主判断。
我们已经了解了怀表的结构,
表里有这样的生物吗(没有)
那个摆来摆去、发出嘀嗒嘀嗒声音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蝎子,而是表里的游丝。
(3)继续质疑,导入新课。
既然结论这么荒唐,那作家冯至为什么还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二、探究课文。
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默
读第1自然段,“我”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我”的观
点是正确的。
三、体悟人物形象,体会用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1.阅读提示:那文中是怎样来描写“我”的呢?你从中可以看
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再次读读课文,找一找,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师:找之前,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的,所以文中有很多的心理描写,同学们可以先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心理描写。
预设:第1自然段:心理独白:“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弦声”
(1)出示第1自然段:小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完与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我”:善于观察、思考,充满好奇
(2)师: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声音,有早晨有晚上的,有夏天有秋天的,有钟楼有街心的,留心生活的“我”却知道得这么清楚,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啊。
(3)其实文中还有一处也说明了我非常善于观察,看东西非常仔
细呢。
找找看。
预设:第11自然段:对美丽世界的细腻描写,也说明“我”善于观察师:在“我”眼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一个机械的表看起来都是那么美丽、好看啊。
因为善于观察,才会写得如此细腻啊!
继续交流,你还找到了哪些心理描写?
第9自然段:“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第17自然段: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第19自然段:“我”问父亲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三处心理描写可见“我”:好奇、天真可爱至极师:“我”不仅相信了父亲的话,还为此感到愉快,认为蝎子有好听的声音呢。
同学们从“我”的心理描写中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4)师:在证实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时,天真可爱的我是怎样问父亲的啊?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
老师读爸爸的话,你们读“我”的话,旁白一起读。
(5)师生分角色朗读:第12-19自然段对话描写
(6)追问中品悟“我”不断探索、思考的人物形象
预设:“我”连问了三个“为什么”,追问父亲,说明“我”
是个不断探索、追根求源、乐于探究的孩子。
(7)师:刚刚同学们从三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中,感受到“我”不仅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还是个乐于探索的孩子。
我们再来看看你们找到的这三处心理描写。
PPT出示:“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
问父亲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8)师:这三段话是同一时间段的吗?
预设:第一段话是“我”不知道表里有什么东西时产生的猜测;
第二段话是作者已经知道表里有什么东西,进一步追问蝎子为什么会在表里;第三段话是作者已经知道蝎子为什么会在表里,心里对蝎子产生的美好想法。
说明他一直在思考。
(9)师:第一个想,是“我”证实之前的猜测;证实猜测后依然在思考;猜测证实后,“我”又有了美好的想法。
原来,我一直在深入地思考、追根求源呢。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一起感受下作者深入的思考过程。
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探究“我”的心理、品读“我”的语言,看到了一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天真可爱、不断探索的孩子。
四、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发生过什么趣事吗,请大家写一写。
【板书设计】
观点具体事例
发出声音活的生物表里的生物
我
爱思考善观察好奇心强执着探究想象力丰富【备课反思】
本课教学我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
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在备课时,我紧紧抓住“读”这一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及想象的丰富。
引导学生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