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模拟测试卷(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五)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本大题11小题,共26分(1~10题每题2分,11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九寨沟的湖泊独具特色。

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

雄浑的,碧波噌吰;平静的,水波澹澹。

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

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激溅起无数小水珠。

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

有的湖泊,微波细浪,璀璨成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 )有的湖泊,湖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蛟龙游动。

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接。

1.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文字,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睱B.遐
C.瑕D.暇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chéng tí B.chéng dī
C.dèng dī D.dèng tí
答案:B
3.下列填入文中“()”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号B.句号
C.顿号D.逗号
答案:A
4.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昆明湖上面就是________的万寿山,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

②博鳌亚洲论坛会定址海南博鳌,让海南在国内外________。

③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突然________,成为人人都知道的人物。

A.声名大噪闻名遐迩声名鹊起
B.闻名遐迩声名大噪声名鹊起
C.声名鹊起声名大噪闻名遐迩
D.声名大噪声名鹊起闻名遐迩
解析: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可作定语,修饰名词。

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强调知名度的程度高。

既可用来形容人,也可用来形容物(例如景区)。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强调知名度提高的速度。

多用来形容人。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
....,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
....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
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
....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
..
诚恐
..。

解析:A项,前仰后合:写人的笑状;B项,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力或深刻;D项,诚惶诚恐:“惶恐不安”或“惊慌失措”;C项,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磁浮快线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黄花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长大约18公里左右。

C.四川广元沉船事故导致15人罹难,为了避免沉船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强化了安全管理措施。

D.为实施“天蓝”“地绿”“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娄底市积极推进涟水河、孙水河综合治理工作。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B项,“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

C项,“避免不再发生”指的是“一定让它发生”属双重否定使用不当
答案:D
7.下列语句中修辞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篱笆上开满了豆角花,里面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就像童年的五彩的梦。

B.小男孩在外面疯玩了一天,造得像泥猴似的,直到晚上9点钟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

C.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像温柔的母亲抚摸着孩子。

D.天边偶尔飘过来几片淡淡的白云,好像白缎上绣着几朵浅浅的银色的暗花。

解析:D项,本体“天”和喻体“白缎”没有相似点。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加点传统礼貌用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阁下访问寒舍
..,我深感荣幸。

B.非常感谢贵校
..师生对我的热情款待。

C.请留步,足下
..就此告别。

D.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

解析:A项,“寒舍”谦称,指自己的家,恰当。

B项,“贵校”尊称对方,恰当。

C项,“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不能称自己。

D项,“双亲大人”敬辞,称父母,恰当。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

________。

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③⑤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选出正确答案。

由①句中“还会有”一词可知,B、D两项置于第一处横线处不恰当,故可先排除B、D两项。

剩下的A、C两项,语段前面的横线只有两处,后面的横线有三处,而③④⑤三句集中描写鱼跃起在空中的场景,它们紧密相连,故应放在语段后面的横线位置,据此可知A项也不恰当,故可排除,剩下的C项应为正确答案。

答案:C
10.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窦娥冤》—蔡婆婆
B.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葛朗台
C.沈从文—《边城》—翠翠
D.曹雪芹—《红楼梦》—王熙凤
解析:葛朗台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

答案:B
11.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

沧海月明珠有泪, ________________。

(《锦瑟》)
(3)故垒西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 。

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 ,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
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日暖玉生烟
(3)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4)人道寄奴曾住金戈铁马
二、本大题6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

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

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①,抚民如伤。

县枕汴流,漕运不绝。

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

伯雨下令纲舟②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

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

甫至,擢.左正言。

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

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

又谓南朝错用此人。

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

”章八上,贬惇
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

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

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

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

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

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

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

报讣俱至,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

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

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

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

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

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趣.京师者护以出趣:通“趋”,趋向、奔向
B.甫至,擢.左正言擢:提拔,提升
C.若贷.而不诛贷:宽恕,宽容
D.崇宁间,坐.党事坐:掌管,主持
解析:坐:因…犯罪。

答案:D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B.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C.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D.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答案:D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任伯雨年少时就已经能文能武,表现出与众不同。

主持雍丘县期间,政绩突出,尤其表现在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境这件事情上。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敢于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

他在做谏官的半年时间里,上疏108份,表现了刚直不阿、敢于斗争的精神。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而担忧,密谕让他少谏或不谏,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却因为党事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因直谏遭致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仲子申先下狱,但他置这一切于不顾,始终对
朝廷忠心耿耿,最终得以昭雪。

解析:“年少时就已经能文能武”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任伯雨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

答案:A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
(2)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

【参考译文】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

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

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管理下级如同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

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因盗贼多而困窘,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

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奔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

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

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

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

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

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

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以为该杀的。

”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

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他把少说或不说当作是主要的。

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

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

(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

又被蔡卞陷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

奸人还不甘心,用匿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

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已经死了,活着的对
朝廷有罪,也合当从此诀别。

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

淳熙年中,赐谥号忠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②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中题:南涧,地处永州之南;整理谪居时作。

②亭午:正午,中午。

③期(qī):约会。

1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独游亭午时”中一个“独”字,有双关意,既是一人游览,又有孤独之意。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羁禽响幽谷”,意思是鸟的鸣叫使山谷更加幽静,以动衬静,引发诗人联想。

D.诗的前八句着重描写整理在南涧所见景物,后八句着重抒发诗人生发的感慨。

解析:B项,“从听觉上”应为“从听觉和视觉上”。

答案:B
17.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

”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

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三、本大题3小题,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青春不只是孤独的狂欢
李菌
寝室里只响起键盘敲打的声音,四个女孩静悄悄地面对着各自的电脑上网,蓝莹莹的屏幕投射在她们专注的脸庞上。

突然,一个女生探身对室友说:“你看到了吗?我在微博上@你了。

”另一个这才咯咯笑出声来:“看到了呀,我回复你啦,快去看。

”而她俩之间的距离,不到两米。

毫不夸张地说,十年前开始风靡中国的社交媒体,已经完全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穿梭在校园里,你经常会看到低头紧盯手机屏幕的人匆匆走过;课堂上,一张张埋在电脑背后的脸多半是在翻看好友更新的照片和日志;甚至连社团会议、小组研讨都开始被微信群所取代。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养成“起床刷微博,躺下发微信”的习惯,社交媒体的魅力似乎显而易见与日增强。

然而,在我看来,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

去年微信的大规模瘫痪造成的慌乱让我们意识到,现代人最恐惧的,是被切断与社会群体的了
解,哪怕只是一小会儿。

那么,到底是孤独催生了社交媒体,还是社交媒体放大了孤独?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送的“晚安”,表明我们对孤独的恐惧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强烈了。

科技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让我们在排队时、等待公交车时,甚至在卫生间时都可以有事可做。

过度频繁的了解让我们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我们每当离开通讯设备、每当没及时收到回复时就不免心慌意乱。

更加频繁的交流带来沟通质量不可避免地下降,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渐渐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我们渐渐习惯逃离真实的交流,自欺欺人地选择更浅层面的沟通。

当我们懒于打理好自己再坐一小时地铁去和闺蜜小聚,而是选择躺在床上使用微信对讲时,是否考虑过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交,是否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是否可能导致自我封闭,使现实社会关系如苏打饼干般易碎?
虽然社交媒体让我们孤立自己,但这种孤独已经丧失了独处应有的本质,当科技让我们成为彼此的情感拐杖,过度的交流让我们没有时间安静地独处,以至于在不得不独处时完全无法习惯。

而聆噪的网络世界逐渐让我们养成横向查阅而不是纵向思考的习惯,我们的注意力愈来愈难以集中,也进一步丧失了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

有句歌词:“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

只有给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机会,才有可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

独思的修行,意志的磨砺,最应在大学时代开启,才能在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时,都能在群体的喧嚣中保持相对的清醒。

看到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软件,只要放下手机10分钟,就会有捐助者给非洲儿童提供一天所需的饮用水。

那么,不妨以“不动手之劳”,为需要的人赠一桶清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

(选自《中国青年报》) 18.文章最后说“也给自己的内心开掘一眼清泉”,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离喧嚣,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B.摆脱功利,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

C.为人着想,给他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利人利己,应净化自己躁动不安的心灵。

解析:与“喧嚣”“功利”无关,排除A、B;主要是利己,排除C。

答案:D
19.整理认为:“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带来了孤独问题”,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社交媒体使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有事可做,使他们有一种“永远不需要独处”的错觉。

B.过度频繁的社交媒体了解让大学生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让他们一旦离开社交媒体就心慌意乱。

C.“比起说话我更愿意发短信。

”这种交流方式的变化表明,社交媒体带来了大学生沟通的方便和快捷。

D.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渐渐流于表面化和片面化,习惯逃离真实的交流,从而缺乏真正的情感沟通。

解析:“方便和快捷”并不直接导致孤独。

答案:C
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媒体的红火并没有减少人们对孤独的恐惧,反而更强烈了,说明人们的孤独感因社交媒体而减轻。

B.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挤占了现实社交的活动空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廉价、浅薄、封闭。

C.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独立钻研的能力和意识丧失,缘于网络世界使人们重横向查阅轻纵向思考。

D.人不能离群,也不能无独,独处才能自己与自己对话,才能安静地观察、冷静地判断、沉静地反思。

解析:社交媒体的红火放大了人们的孤独感。

答案:A
四、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①萧红[注]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

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

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

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

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

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②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③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

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散步不远,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④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⑤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

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

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

此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却了一份光明。

这个时期的作品并不多。

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中的。

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天的月光和寒霜,冬天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⑥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

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⑦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

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

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
永远不会泯灭。

⑧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

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

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

我多想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

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⑨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

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洒酒的树。

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洒酒。

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遒劲的榕树。

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

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

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

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⑩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

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

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

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疏朗了,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

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

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

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

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

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⑪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

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

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

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

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

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

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选自《2010年中国最佳散文》,有删改) 注:〔萧红(1911—1942)〕中学时代接触了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写有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1年在香港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第①段两次提到呼兰河水的清澈,第⑩段又提到呼兰河的干涸,这样写强调了岁月的变迁,也表达了萧红作品的永久价值和灵骨不能回归故里的些许遗憾。

B.“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这句话饱含了整理对萧红英年早逝的惋惜和童心未泯的形象的追忆。

C.第⑩段花了较大篇幅写萧红安息之地以及周围的环境,是为了突出这块地方闹中取静、环境清幽的特点,也符合萧红的临终遗愿。

D.这篇散文语言典雅清丽,对萧红的文学成就作了诗意的描述,对萧红的凄婉一生在回忆中作了细腻的描绘,流露出整理对已故东北作家独特的敬重和欣赏。

解析:B项,“童心未泯”理解错误,原文“婴孩的眼睛”是用来说明萧红的青丝永远乌黑,以此表现她在人们心目中永远年轻的形象;C项,萧红的临终遗愿是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而非“闹中取静”的环境;D项,对萧红的凄婉一生是概述而非“细腻的描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