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探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来源
郑宏
【摘要】“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
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喫”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8)001
【总页数】5页(P94-98)
【关键词】“乞”字被动句;“吃”;“给予”义
【作者】郑宏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3
郑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乞”字句是近代汉语时期一种特殊的被动句式,学界主流将其与“吃/喫”字句
结合起来,作为“喫”的不同写法加以考察,并在“乞”表被动的来源上深入探讨,用功颇深。笔者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浅见,求教于方家。
江蓝生考察了《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里“吃”“喫”“乞”的用字情况,指出:饮食义的“吃”不与“乞”混用,“遭受”义、被动用法的“吃”在《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里多与“乞”混用,而在《清平山堂话本》里则避免用“吃”只用“乞”;“乞”是“吃”的同音借字;倾向被动标记“吃/乞”由动词“遭受”义发展演变而来。[1]蒋绍愚持相同观点,认为被动标记“吃、乞、喫”跟动词“被”虚化过程大体相似,且在《水浒》《金瓶梅》《山歌》中“吃、乞、喫”表被动的同时也可以表示原因,而这一用法显然与“遭受”义联系密切。[2]冯春田指出,“吃(喫)”字被动句从句式上跟“被”字句是同一句型,只是处在被动介词“被”的语法位置上的是被动介词“吃”,元明以来也写作“乞”(“吃”“乞”异形同词)。[3]在冯先生看来,“乞”只是明代以后“吃”的另一种写法,在用字上有差别。学界对这一观点也比较认同。
与江、蒋、冯的观点不同,张惠英认为,“乞”表被动是从“给予”动词义发展来的。《敦煌变文集》中“喫”的被动用例还没到充分成熟的地步。《金瓶梅词话》和《山歌》中“乞、吃、喫”在用法上完全一致,都用来表示被动、挨受、原因,而不用来表示给予,但是“乞”在近代汉语中确实存在“给予”的义项,在现今某方言中也仍用“乞”表给予,当时不用的原因是这两部书的作者有意回避使用给予义的“乞”。[4]蔡俊明认为“乞”表示被动是从动词“给予”义发展来的,《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中的3个“乞”字被动句,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三《乔彦杰一妾破家》中,均改写成了“吃”。在他看来,这是《警世通言》的编者不了解“乞”有被动的用法,不知道这种用法仍然保留在方言中,所以才将“乞”改成了“吃”。[5]如果不考察“吃/喫”字被动句在近代汉语史上的发展,仅
孤立地看待“乞”字被动句的发展演变,笔者确实也会赞同张、蔡二位先生的观点,即近代汉语表被动的“乞”是由动词“给予”义发展而来,因为现代汉语闽方言中的确有鲜活的语言事实作为依据。但如果将近代汉语表被动的“吃”“喫”“乞”
结合起来研究便会发现,“三言二拍”《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乞”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与明本潮州戏文、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乞”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完全不同。
笔者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发展演变应有两条路径:一条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喫”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闽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由“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
江蓝生早已就“吃/喫/乞”用字进行了考察和解释,指出“乞”是“吃”的同音借字,这三种资料所代表的方言大致在山东、江苏、浙江这一范围。①近代汉语“吃/喫/乞”表被动虽然也在北方文献《元刊杂剧三十种》偶见,但频率出现较高的还是《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山歌》等南方文献中,笔者推测“吃/喫/乞”自产生之初即具山东、苏北、江浙地域方言色彩,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相应的方言地域均未有保留。现代汉语闽南、闽东、潮汕方言中的“乞”表给予、使役、被动等用法,均为“乞”由“给予动词——使役动词——被动标记词”自身演变的结果,与同音借字的“乞”是完全不同的演变路径。笔者认为,“乞”与“吃/喫”语音字形相近,“同音借字”的说法很有道理。其一,
“乞”/k’iət/,迄韵溪母字,去讫切;“喫”/k'iət/,锡韵溪母字,苦击切。“乞”与“喫”的声母相同,均为溪纽;韵母相近,均为入声;“迄”以[-t]收尾,“锡”以[-k]收尾,发音相似。从字形上来看,“乞”是“吃”的谐声偏旁,可以看作是同音关系的同源词。这类现象元刊本中习见,如《西蜀梦》四折“急飐飐”作“吉占占”,《拜月亭》二折“悒悒”作“邑邑”,《单刀会》四折“搬”作“般”,《诈妮子调风月》二折“绣”作“秀”,《看钱奴冤家债主》三折“财”作“才”,《楚昭王疏者下船》三折“睁”作“争”,等等。[6]其二,《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还有明代苏州地区的吴语民歌集《山歌》
中,“吃/喫/乞”均用以表“食”义、遭受、被动、原因,与“遭受”义来源的被字句的演变过程相似。
“乞”与“吃”比较,见次率较低,主要见于明代容与堂本《水浒传》、万历本和嘉靖本《金瓶梅词话》、崇祯本《金瓶梅》、影印明刊本《清平山堂话本》这几部文献中,但其中却具备了“吃”的全部用法。如:
1.“乞”用作动词“食”义②《元刊杂剧三十种》偶有“乞”用作“吃”的动词“食”义,如:“道士们都修善,他每更不乞羶(《任风子》)”,转引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
(1)教他乞自在饭去罢。(《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
2.“乞”用作动词“遭受”义。
(2)乞了些艰辛。(《水浒传》第十四回)
(3)乞惊。(《金瓶梅》第四十七回)
3.“乞”用作被动标记词。
(4)周氏乞骂得没奈何,只得去房里取了麻索,递与大娘。(《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
(5)李逵乞宋江逼住了,只得撇了双斧。(《水浒传》第五十二回)③另本“乞”作“吃”。
4.“乞”表示原因。
(6) (此位小姐)必益夫而得禄,三九定然封赠。但乞了这左眼大,早年克父;右眼小,周岁克娘。(《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
可以看出,“乞”字被动句在具有山东、苏北、江浙地域色彩的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且一经产生就迅速成熟起来。比较成熟的形式,如被动句与处置式的结合,在嘉靖本《金瓶梅词话》中已现:
(7)乞金莲向前把马鞭子夺了,掠在床顶上。(第二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