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电控技术—ABS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本篇主要内容:
第一章 自动变速器概述 第二章 液力变矩器 第三章 液力机械变速器 第四章 液压控制自动换档系统 第五章 电子控制液压换档系统 第六章 自动变速器的检修
第七章 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
主要内容:
1、ABS的理论基础
2、ABS的结构与原理 3、实例—本田车系ABS
1)电磁阀 三位三通电磁阀(3/3电磁阀)。 三位:升压、保压、减压 三通:通主缸、轮缸和储能器
2)回油泵与储能器 多为柱塞泵; 储能器是内装活塞和弹簧的油缸。
3)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器的工作过程 升压(常规制动) 电磁线圈无电流, 电磁阀下位。主缸 与轮缸相通,轮缸压 力随主缸压力增 减,ABS不工作。
结论二理想制动控制过程三abs理想控制过程1按ecu所依据的控制参数不同分类以车轮滑移率s为控制参数的abs用雷达测量车速以车轮角加速度为控制参数的abs抱死标志是角加速度的门限值2按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结构不同分类机械柱塞式电磁阀式3按功能和布置形式不同分类后轮abs四轮abs4按控制通道数目不同分类一二三四通道式四abs的种类ecu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执行器制动压力调节器二abs的控制方式一基本组成1四传感器四通道四轮独立控制可对四个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单独控制特点制动距离和操纵性最好
保压 电磁线圈通较小电 流,电磁阀中位。 主缸、轮缸、回油 通道各不相通,轮 缸压力不变。
减压 电磁线圈通较大电 流,电磁阀上位。 轮缸与回油通道相 通,压力降低。
一 ABS的理论基础
(一)、汽车制动性 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稳定性 1、制动效能 即: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制动减速度 取决因素—制动力Ft Ft≤F=GB B—纵向附着系数 B与滑移率S有关: S=(V-Vc)/V×100%
V—车身速度;Vc—车轮速度
B、s 与滑移率S 的关系:
7、一传感器一通道/后轮近似低选控制 只对后轮进行控制。 前轮易抱死,制动距 离长,转向操纵性差。
(三)车速传感器 组成:传感器头、齿圈
工作原理:传感头与齿圈间隙约1mm 传感头安装在前轮转向架或后轮车轴支架上 齿圈安装在前轮轮毂或后轮驱动轴上
(四)加速度传感器 可精确地计算滑移率
(五)制动压力调节器 自动调节制动压力 组成:电磁阀、液压泵和储液器等 循环式调节器:电磁阀直接控制轮缸制动压力 可变容积式调节器:电磁阀间接控制轮缸制动压力 1、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 器 减压时,轮缸制动液 经储能器、回油泵流回主 缸。
4、三传感器三通道/前轮独立—后轮低选控制
5、四传感器二通道/前轮独 立控制
前轮独立控制,制动液经PV阀减 压后至对角后轮。在左右附着系 数不同路面制动时,方向稳定性 好,但制动效能稍低
6、四传感器二通道/前轮独立—后轮低选控制
前轮独立控制,两 后轮以低附着系数 (经低选控制阀 SLV)的制动压力 制动。 可防止后对角车轮 抱死。
2、制动稳定性 即:不跑偏、侧滑、失去转向能力 侧滑和失去转向能力取决因素—横向附着系数s
结论:
1)车轮抱死,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变坏; 2)S=15%—20%(即Sopt)时, B最大,而s较大。 (二)、理想制动 控制过程
(三)、ABS理想控制过程
(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BS的种类 1、按ECU所依据的控制参数不同分类 以车轮滑移率S为控制参数的ABS—用雷达测量车速 以车轮角加速度为控制参数的ABS—抱死标志是角加速 度的门限值 2、按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结构不同分类 机械柱塞式;电磁阀式 3、按功能和布置形式不同分类 后轮ABS;四轮ABS 4、按控制通道数目不同分类 一、二、三、四通道式
二 ABS的结构与原理
(一)基本组成 ECU 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 执行器—制动压力调节器 (二)ABS的控制方式 1、四传感器四通道/四轮独立控制
可对四个车轮的制动 压力进行单独控制 特点:制动距离和操 纵性最好。但左右车 轮附着系数不同时易 跑偏。
2、四传感器四通道/前轮独立控制—后轮选择控制 后轮选择控制,一般低选 控制—以易抱死车轮为标 准,施加相同制动压力 特点:操纵性好、稳定性 好,但制动效能稍差。 3、四传感器三通道/前轮独立—后轮选择控制 特点:操纵性好、稳 定性好,但制动效能 稍差。
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本篇主要内容:
第一章 自动变速器概述 第二章 液力变矩器 第三章 液力机械变速器 第四章 液压控制自动换档系统 第五章 电子控制液压换档系统 第六章 自动变速器的检修
第七章 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
主要内容:
1、ABS的理论基础
2、ABS的结构与原理 3、实例—本田车系ABS
1)电磁阀 三位三通电磁阀(3/3电磁阀)。 三位:升压、保压、减压 三通:通主缸、轮缸和储能器
2)回油泵与储能器 多为柱塞泵; 储能器是内装活塞和弹簧的油缸。
3)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器的工作过程 升压(常规制动) 电磁线圈无电流, 电磁阀下位。主缸 与轮缸相通,轮缸压 力随主缸压力增 减,ABS不工作。
结论二理想制动控制过程三abs理想控制过程1按ecu所依据的控制参数不同分类以车轮滑移率s为控制参数的abs用雷达测量车速以车轮角加速度为控制参数的abs抱死标志是角加速度的门限值2按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结构不同分类机械柱塞式电磁阀式3按功能和布置形式不同分类后轮abs四轮abs4按控制通道数目不同分类一二三四通道式四abs的种类ecu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执行器制动压力调节器二abs的控制方式一基本组成1四传感器四通道四轮独立控制可对四个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单独控制特点制动距离和操纵性最好
保压 电磁线圈通较小电 流,电磁阀中位。 主缸、轮缸、回油 通道各不相通,轮 缸压力不变。
减压 电磁线圈通较大电 流,电磁阀上位。 轮缸与回油通道相 通,压力降低。
一 ABS的理论基础
(一)、汽车制动性 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稳定性 1、制动效能 即: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制动减速度 取决因素—制动力Ft Ft≤F=GB B—纵向附着系数 B与滑移率S有关: S=(V-Vc)/V×100%
V—车身速度;Vc—车轮速度
B、s 与滑移率S 的关系:
7、一传感器一通道/后轮近似低选控制 只对后轮进行控制。 前轮易抱死,制动距 离长,转向操纵性差。
(三)车速传感器 组成:传感器头、齿圈
工作原理:传感头与齿圈间隙约1mm 传感头安装在前轮转向架或后轮车轴支架上 齿圈安装在前轮轮毂或后轮驱动轴上
(四)加速度传感器 可精确地计算滑移率
(五)制动压力调节器 自动调节制动压力 组成:电磁阀、液压泵和储液器等 循环式调节器:电磁阀直接控制轮缸制动压力 可变容积式调节器:电磁阀间接控制轮缸制动压力 1、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 器 减压时,轮缸制动液 经储能器、回油泵流回主 缸。
4、三传感器三通道/前轮独立—后轮低选控制
5、四传感器二通道/前轮独 立控制
前轮独立控制,制动液经PV阀减 压后至对角后轮。在左右附着系 数不同路面制动时,方向稳定性 好,但制动效能稍低
6、四传感器二通道/前轮独立—后轮低选控制
前轮独立控制,两 后轮以低附着系数 (经低选控制阀 SLV)的制动压力 制动。 可防止后对角车轮 抱死。
2、制动稳定性 即:不跑偏、侧滑、失去转向能力 侧滑和失去转向能力取决因素—横向附着系数s
结论:
1)车轮抱死,制动效能和制动稳定性变坏; 2)S=15%—20%(即Sopt)时, B最大,而s较大。 (二)、理想制动 控制过程
(三)、ABS理想控制过程
(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BS的种类 1、按ECU所依据的控制参数不同分类 以车轮滑移率S为控制参数的ABS—用雷达测量车速 以车轮角加速度为控制参数的ABS—抱死标志是角加速 度的门限值 2、按制动压力调节器的结构不同分类 机械柱塞式;电磁阀式 3、按功能和布置形式不同分类 后轮ABS;四轮ABS 4、按控制通道数目不同分类 一、二、三、四通道式
二 ABS的结构与原理
(一)基本组成 ECU 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 执行器—制动压力调节器 (二)ABS的控制方式 1、四传感器四通道/四轮独立控制
可对四个车轮的制动 压力进行单独控制 特点:制动距离和操 纵性最好。但左右车 轮附着系数不同时易 跑偏。
2、四传感器四通道/前轮独立控制—后轮选择控制 后轮选择控制,一般低选 控制—以易抱死车轮为标 准,施加相同制动压力 特点:操纵性好、稳定性 好,但制动效能稍差。 3、四传感器三通道/前轮独立—后轮选择控制 特点:操纵性好、稳 定性好,但制动效能 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