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3月月考(一)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3月月考(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
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
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
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
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
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
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
于是在熟人中。
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
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所以在乡土柱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
“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
作为“网络
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
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
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
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
“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图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彩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
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
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平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
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標”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8分)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在要特点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回学拟写的调查报
标题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音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
②存在问题
③改进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戏之骨
张中杰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
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
时不时给他送碗粥。
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
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
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
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
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
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
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
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
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戏班子。
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
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
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
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
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
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
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
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
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
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
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代厚待遇,均被他拒绝。
他说:“我从一而终。
”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
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
磨得黑明
光亮。
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
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
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
他什么人都敢顶。
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
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
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
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
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
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
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
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后来,他成了班主。
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
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
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
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
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
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
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
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
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
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
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
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
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
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
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
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
“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
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
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
风很大。
大家把他葬了。
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
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多厨师想收“他”为徒“他”没去,没见“他”学戏“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这些情节都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
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
C.“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表明“他”有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愤恨。
D.我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披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
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人忘了戏词,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甚至以为“他”魔怔了,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
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
D.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
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
8.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所刻的“戏之骨”三个字,表明“他”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
9.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
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
犹尊荣以师礼。
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
..;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荣每疾病。
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
及笃,上疏谢思,让还爵士。
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菌、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
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
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
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惊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
”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
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
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
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
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
宜加尊敬,不得懈息。
”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A尊B不C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
A成,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
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
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工未”中的“丁未”。
2.参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
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
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
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
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真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
(4分)
(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4分)
14.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读李白集
齐已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圆【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
B.四、五两句分别以海神“怖”、骊龙“不敢”的心理活动,(直接表现了李白诗情豪迈壮阔、神奇脱俗。
C.八、九两句写了李白作品的特点及其影响,音乐响亮、词句优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D.全诗围绕作者读李白诗集展开,对李白诗歌的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及流传度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16.诗歌最后两句是仕么含意?并结合李自《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和措感,谈谈你对“夹、夫气”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北朝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2)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与荀子《劝学》中“,。
”表达的意思是相回的。
(3)今年是龙年。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蛟或龙,常被引入古诗文中来表情达意,例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半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
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18.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C.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B.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D.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19.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
文段中划线处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20.选段以口语为主,夹杂了“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等四字成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记者:①?
王亚平: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每项训练,都十分具有挑战性。
以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为例。
我们每次水下训练都会持续四到六个小时,体能消耗巨大。
曾经我们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
在水下训练时,航天员所穿服装会有四十千帕的余压,这就需要我们先用一部分力去和服装对抗,然后再做动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消耗。
记得我刚来航天员大队时,听师兄们讲,每次水下训练完成后,手会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记者:②?
王亚平:每次练完都会很高兴。
因为在我心里,会觉得自己又练了一次,离梦想就又近了一步。
在我们航天员眼中,本次的空间站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刻苦地训练。
你看,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块练得“杠杠的”,也是在为空间站任务不断提升自我。
记者:③?
王亚平:我想对他们说,()——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
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21.下列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梦想是彼岸盛开的鲜花以C.梦想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B.梦想就是沙漠中的甘泉D.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
22.新华社记者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专访了航天员王亚平。
请根据王亚平的回答,分别在横线处补写出记者的问题,每处不超过20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景天,万物复苏,草和树是一样的绿色。
短时间看,草的生长速度要比树快,但时间一长就知道草永远长不高,而且“一岁一枯荣”;而树别耐得住风吹雨打,逐渐粗壮、茂盛,乃至“亭亭如盖”。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成长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