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生生命意识调查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生命意识调查
及思考
小学生生命意识调查及思考
摘要:近年来,生命伤害事件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为了解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并针对其生命意识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本研究对肇庆市三所小学共1 455名学生展开生命因子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东省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过弱,亟需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关键词:生命意识;对策;因子分析;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8104
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生命意识在于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完整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敬畏等[1]。
目前国内外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是生命教育和自杀行为。生命教育和自杀行为作为体现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的生命意识教育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由美国人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James Donald Walters)于1968年在美国开始提出,随着不断的进步和探寻,其内容逐渐丰富,其中英国后加入了“死亡教育”
模块。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的研究者更侧重于死亡教育,通过对死的了解让人更加珍惜生命,突出生命的价值。而我国该方面的研究则受到传统文化的限制。而且,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群体主要是教育工作者,被试主要由学生和老师组成,而学生则集中在青少年身上,对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研究较少。
近年来,生命伤害事件在中小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发生,主要有自杀、伤害他人或被伤害等。这些生命伤害事件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2]。生命教育不应该是应急任务,而应成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将从生命教育的5个不同因子(关心、智慧―冷静、态度、自信、价值)角度对肇庆市小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考虑到灾难因素,引入了“关心”因子,另外在特别参考了国外生命教育经验后,也在“价值”因子中加入了死亡教育的内容,希望更全面地了解肇庆市小学生的情况。小学生处于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起始阶段,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3]。因而此阶段的生命意识培养和生命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肇庆市三所学校的三、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 568份,回收问卷为1 56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 455份,有效率为92%。三年级共717份,其中,女生323(45%),男生394(55%),年龄在8―9岁之间。五年级共738份,其中女生334(45%),男生404(55%),年龄在9―11岁之间。
2调查方法
本调查内容是社会转型期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状况的一部分。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内容主体包括五大类,分别是:关心(灾害)、智慧―冷静、自信、态度、价值。问卷内容设计基于五个相关因子要求,以及对实际研究对象特点和环境条件限制的考虑,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主观开放式问题两种形式展开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选项以及总分情况,进而分析小学生的生命道德价值观状况。特别注意的是,问卷中最后一道题目是让学生对“生死”进行直接回答。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本研究调查取样,主要考虑城市与乡村因素的基础上,在肇庆市中选取了重点小学、普通小学以及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全体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不记名方式现场作答、当场回收的方式。问卷回收后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及使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
3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关心”因子
关心,即关注自然灾害,及积极参加防灾抗灾训练。在所选择的三所小学中,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对涉及到生命的安全知识的关注上,选择“经常关注”的只有46.72%,而53.28%的小学生是偶尔和完全不关注。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百万人因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意外伤亡,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6%[4]。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已有不少中小学涉及到灾难教育知识教学和防灾演习,但不论是开展的形式还是实效性都有待完善。据200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吉林、陕西和甘肃等8个省份进行的调查显示,38.1%的学校在灾难应急演练方面仍是空白,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未曾参加过由学校开展的防灾抗灾教育活动。由此可见,灾难教育还没有成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即使开设了课程,也是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实效,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5]。
3.2“智慧―冷静”因子
智慧,即危机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判断以及采取的行动。冷静,即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并从容应对。值得关注的是,在处理陌生人情景时,高年级较低年级表现更为优秀。对于陌生人敲门要求进入,有57.46%的三年级学
生选择直接开门,五年级学生仅为47.37%。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779,p 3.3“态度”因子
态度,即沉着面对日常困难挫折以及突发危机,自助努力。实行了十年的《中小学生守则》,经2年修订,删除了“见义勇为”一项,邓友超博士则表示:删除该项的原因在于孩子很难判断见义勇为的时机[6]。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于是否提倡见义勇为时,五年级有64.09%的小学生会优先考虑自己的自身安全,寻求成人帮助;而三年级是63.18%。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五年级有9.89%的学生对见义勇为表示不清楚或无所谓;三年级则高达20.9%,高低年级的态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384,p<0.05)。见义勇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学校方面固然要传承并发扬光大。但在今天的时代,对于见义勇为,人们的关注点渐渐转移到个体是否拥有相应的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问题。正如相关学者所言,对学生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成长与教育根本无从谈起。此外,调查显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高年级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偏好。在面临困难挫折时,五年级有8.94%的学生表示“很痛苦,不知如何是好”,而三年级为5.3%。当代教育制度逐渐成熟,孩子们的体智德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但压力也随之增加了,生命意识与当代教育的具体内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