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试(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怀柔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化学期末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
1. 空气成分中占78%(按体积计算)的是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答案】B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
故选B。
2. 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
A. H2
B. N2
C. O2
D. CO2
【答案】C
【解析】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氧气。
故选C。
3.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矿石粉碎
B. 甲烷燃烧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答案】B
.....
............................
4.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A. 氮气-N2
B. 五氧化二磷-P2O5
C. 氧化镁-MgO2
D. 铁-Fe
【答案】C
【解析】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上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A. 氮气-N2 B. 五氧化二磷-P2O5 C. 氧化镁-MgO;D. 铁-Fe。
故选C。
5.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 木炭
B. 甲烷
C. 蜡烛
D. 红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木炭、硫、蜡烛、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烟,故A错误;
B、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不是白烟,故B错误;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烟,故C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D正确.
故选:D.
视频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倾倒液体
C. 称量固体
D. 过滤
【答案】C
【解析】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错误;B、倾倒液体时,试管和试剂瓶要倾斜,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错误;C、称量一定量的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并将砝码和药品放在质量相同的纸上,正确;D、过滤时滤纸紧贴玻璃棒,中间不留气泡,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烧杯与玻璃棒接触,同时注意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玻璃棒紧贴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
口应紧贴烧杯内壁,错误。
故选C。
7.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 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
B. 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
C. 用淘米水浇花
D. 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
【答案】A
【解析】节水可以从工业、农业、生活三个方面做起。
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洗手打肥皂时暂时关闭水龙头都是生活方面节水的具体措施,而隔夜的白开水直接倒掉,很明显不符合节水意识。
故选A。
8.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 氮气用作保护气
【答案】B
【解析】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是利用铁能与氧气、水分反应生成铁锈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氮气用作保护气,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 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4
B. 26
C. 30
D. 56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故选B.
考点:原子的构成
10. 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它们的相同点是
A. 都无毒
B. 都能灭火
C. 都能供给呼吸
D. 都能支持燃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CO2和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能灭火,氧气能供给呼吸,能支持燃烧。
选A。
考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CO2和O2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灭火,氧气能供给呼吸,能支持燃烧。
11. 下列气体中,导致温室效应的是
A. N2
B. O2
C. CO
D. CO2
【答案】D
12. 野炊时,小华发现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他将木柴架空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A. 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 升高木柴的温度
C. 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 方便添加木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了一些,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故选A.
考点:燃烧的知识
13.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A. 潮汐能
B. 太阳能
C. 风能
D. 石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潮汐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都属于新能源,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
故选D
考点:化学与能源。
视频
14. 下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化学式的意义,他们描述的化学式是
A. CO2
B. H2O2
C. Fe
D. Cl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中的叙述可知,答案选择D
考点:化学式的含义
15. 加碘食盐中的“碘”是
A. 单质
B. 分子
C. 原子
D. 元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加碘食盐中的碘,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故“碘”为元素,答案选择D
考点:元素存在形式
16. 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 闻气味
B. 观察颜色
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倒入适量石灰水
【答案】C
【解析】A.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闻气味不能区分,错误;B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观察颜色不能区分,错误;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的集气瓶中,正常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集气瓶中,燃烧的更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能区分开,正确;D、空气、氧气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将三种气体区分开,错误。
故选C。
17. CaCl2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1
D. -2
【答案】B
【解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氯元素显-1价,所以钙元素显+2价。
故选B。
18.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 牛奶
B. 糖水
C. 蒸馏水
D. 豆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故选B
考点:溶液的形成
19.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A.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 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A
【解析】: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易导致电路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所以错误;
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的含量至爆炸极限以下,避免爆炸的发生,正确;
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在火焰上,可以隔绝氧气,而灭火,正确;
D. 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D、燃放烟花爆竹时,火药能燃烧爆炸,所以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正确。
故选A。
20.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O
B. 2O
C. O2
D. O2-
【答案】C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氧分子。
A. O宏观上表示氧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氧原子, B. 2O表示两个氧原子; C. O2表示氧气、氧分子; D. O2-表示氧离子。
故选C。
21. 已知:2H2 + O2 2H2O。
该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
A. 分子的种类
B. 原子的种类
C. 原子的个数
D. 各元素的质量
【答案】A
【解析】氢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所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元素是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因而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故选A。
22. 下面是一些物质粒子的示意图,其中可能属于氧化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A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可能是氧化物;BD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C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氧化物。
故选A。
23.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B.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 分子间有空隙,原子间无空隙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答案选择D
24.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B. H2O
C. CO2
D. H2O2
【答案】A
【解析】A、O2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H2O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CO2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H2O2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5. 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200ml。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答案】D
【解析】A、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此项错误;B、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和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没有直接关系,此项错误;C、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和分子运动无关,主要和分子间隔有关,此项错误;D、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解释正确。
故选D。
26.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水的密度是1.0g/cm3
B. 碳酸易分解
C. 食盐易溶于水
D.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
【答案】B
【解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A. 水的密度是1.0g/cm3,,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 碳酸易分解,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是化学性质;C. 食盐易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D. 二氧化碳无色无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故选B。
27.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
A. CaO
B. Ca(OH)2
C. CaCO3
D. CaSO4
【答案】C
【解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A. CaO表示氧化钙; B. Ca(OH)2表示氢氧化钙; C. CaCO3表示碳酸钙; D. CaSO4表示硫酸钙。
故选C。
28. 在下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A. 空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氮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四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大小进行分析,氮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而空气中的主要气体是氮气和氧气,所以倒立于水槽中,气体消耗的量不多,压强变化不大,水位上升不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消耗的气体量多,试管内的压强减小的多,水位上升最高,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性质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各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然后结合选项中的气体和图示进行分析。
29. 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 蒸馏水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 C60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
故选C.
考点:物质的构成
30. 利用“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的原理熄灭蜡烛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A、向燃烧的蜡烛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
故选项正确;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当二氧化碳达到烛芯的高度时,蜡烛与氧气隔绝,蜡烛熄灭。
故选项错误;C、当蜡烛把烧杯内的氧气耗尽时,蜡烛熄灭。
故选项错误;D、小苏打和稀盐酸反应能够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当二氧化碳达到烛芯的高度时,蜡烛与氧气隔绝,蜡烛熄灭。
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依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3小题:
小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如下所示:
现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5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5g、43g、32g、16g硝
酸钾,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31. 上述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A. a
B. b
C. c
D. d
32. 烧杯C中溶液的质量是
A. 105g
B. 93g
C. 82g
D. 66g
33. 若将a、b烧杯升温至65℃,c、d烧杯保持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31. D 32. C 33. A
【解析】(1)溶质的判断: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混合时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2)在一定温度和溶剂中,有溶质析出的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能力,溶质不会溶解,则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没有固体析出的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或不是饱和溶液;结合溶解度的概念及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考虑;
31. 依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可知,A、B中有固体出现,一定是饱和溶液,由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64g,可知50g水中溶解32g硝酸钾恰好饱和,D一定不饱和。
故选D。
32. 由题中信息可知,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即该温度下,100g的水中最多可溶解64g硝酸钾,则50g水中最多溶解32g,所以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82g。
故选C。
33. 6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由此可判断,5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55g。
若将a、b烧杯升温至65℃,c、d烧杯保持不变,A中溶质最多,则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故选A。
34. 手机、手提电脑中使用的锂电池是新型高能电池,其电池内的某个反应可表示为Li+MnO2= LiMnO2。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B. 反应前后Mn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 生成物LiMnO2为氧化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反应看:反应中MnO2,参与反应属于反应物,不是催化剂;反应前后M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从+4价变为+3价;该反应为化合反应;生成物LiMnO2不是氧化物,因为含有三种元素。
故选C.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35.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A、检验二氧化碳应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故A错误;B、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将燃着木条伸入瓶中,木条都熄灭,无法鉴别,故B错误;C、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近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正确;D、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在溶解之后还需要过滤,故D错误。
36. 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A.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不变,故A错误;B.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应先增加,后达一定值,故B正确;C. 固体质量应先减少,后达一定值,故C错误;D.生成氧气质量应先增加,后达一定值,故D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4分)
【生活现象解释】
37. 请从37-A或37-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37-A计分。
【答案】
【解析】37-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氧气能支持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37-B:2H:表示2个氢原子;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2个氢离子。
38. 水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1)下列所说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
A.矿泉水
B.蒸馏水
C.自来水
D.雨水
(2)下列关于水的两种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填序号,下同);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的是___;B中试管1中的气体是___。
(3)下列物质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
A.花生油
B.白糖
C.泥土
D.食盐
【答案】(1). B(2). A(3). B(4). 氢气(5). BD
【解析】(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A.矿泉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B.蒸馏水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C.自来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D.雨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水的沸腾,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
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B中试管1中的气体是氢气;(3)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溶液中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的形式相互混合。
A.花生油以油滴和水混合,形成的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 B.白糖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混合,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C.泥土以固体颗粒和水混合,形成的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是溶液; D.食盐以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混合,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故选BD。
39. 合理应用能源,保护环境。
(1)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____。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
(3)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____。
A.乙醇
B.天然气
C.汽油
D.氢气
【答案】(1). 石油(2). 使煤充分燃烧(3). D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解:(1)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故填:石油;
(2)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故填:使煤与氧气充分接触;
(3)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氢气燃烧无碳的排放,其他物质燃烧均有碳的排放,故选D。
点睛: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燃烧等方面的知识。
40. 填充气体、放置干燥剂、添加防腐剂是食品防腐保鲜常用的方法。
(1)选用氮气作为填充的气体,其原因是____。
(2)生石灰可用作干燥剂的原因是它能与___发生反应。
(3)丙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其化学式为C3H5O2Na。
它由_____ 种元素组成,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答案】(1).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2). 水(3). 四(4). 9:8
【解析】(1)选用氮气作为填充的气体,其原因是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隔绝氧气防止食物因缓慢氧化而变质;(2)生石灰可用作干燥剂的原因是它能与水发生反应;(3)由丙酸钠的化学式可知,它由碳、氢、氧、钠四种元素组成,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2:2×16=9:8。
41. 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的视角认识物质的,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四句诗词中,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的是___。
A. 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
B. 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
C. 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冬天:暗香浮动月黄昏
(2)依据图示回答:A、B、C、D表示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 和D。
①一个A分子中含____个原子;②属于单质的是____;
③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____。
【答案】(1). D(2). 5(3). B(4). 1:4
【解析】(1)A、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春天来了,气温转暖,在春风的吹拂下,草木发芽,江南呈现出碧绿的景象,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A错误;B、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荷叶碧绿一片,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错误;C、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枫叶中的花青素增多是枫叶呈现红色,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C错误;D、冬天:暗香浮动月黄昏,由于分子的扩散运动,到处都能闻到香气,可以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D正确。
故选D。
(2)①由图可知,一个A分子中含5个原子;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属于单质的是B;③,由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燃烧,方程式为:CH4 + 2O2 CO2 +2 H2O,参加反应的A 和B的质量比是:16:2×32=1:4。
42. 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___。
(2)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___。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实验室中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3)下列逃生措施:①迅速坐电梯下楼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⑥跳楼。
其中正确的是___。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答案】(1). D(2). D(3). B
【解析】(1)A选项为爆炸品的标志;B选项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C选项为腐蚀品的标志;D选项为禁止烟火的标志;故答案选择D;(2)A、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来吹灭,以防着火,故错;
B、油的密度小于水,会漂浮在水面上,所以炒菜时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故错;C.实验室中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易导致水倒流入试管内,使试管炸裂,故错误;D.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的含量至爆炸极限以下,避免发生爆炸,正确。
故选D。
(3)①着火时电梯易停电,且电梯易聚集烟尘,不能乘电梯逃离;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可以减少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吸入,正确;③燃烧产生物质温度高,密度小,向上逸散,匍匐前进,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正确;④封闭房门,可以减缓火的蔓延,正确;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正确;⑥跳楼易导致摔伤,错误;故选B。
43. 小明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烧杯中加入白醋后,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
该气体是__,蜡烛逐渐熄灭的原因是___。
(2)活动2:烧杯中倒入双氧水后,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蜡烛___。
(3)活动3: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
蜡烛减小的质量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答案】(1). 二氧化碳(2). 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3). 燃烧更剧烈(4). 小于【解析】(1)活动1:小苏打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烧杯中加入白醋后,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蜡烛逐渐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烧杯中充满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2)活动2: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有助燃性,蜡烛燃烧更剧烈;(3)活动3: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蜡烛减小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所以蜡烛减小的质量小于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科普阅读理解】
44. 认真阅读下面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7年5月18日,在南海,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9月22日,我国科考团队在我国南
海约1100米的深海海底,首次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
可燃冰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
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因此,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据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的诞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于20℃,它就会“烟消云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适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大,至少大于30个大气压,海底越深压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稳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
可燃冰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海水进入大气层,一旦得不到及时控制,其温室效应为 CO2的20 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海平面上升、地球上永冻土和两极冰山融化,这一切都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此,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目前可燃冰常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发化学试剂法、二氧化碳置换法、降压法等。
我国试采使用深水半潜式平台通过降压进行开采。
科学家们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可燃冰”将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
(1)天然气水合物称作“可燃冰”的原因是____。
(2)可燃冰有望成为新能源的理由是____。
(3)可燃冰的诞生是有条件的,我国南海1100米的深海海底能发现可燃冰,从压力和温度的角度说明其符合可燃冰的诞生条件是___。
(提示:海水每下降10米,压强增加1个大气压)
(4)“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产生的危害是___。
(5)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___。
A.“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B.“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