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宁波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宁波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赣江上
冯至
在赣江上,从赣州到万安,是一段艰难的水程。

船一不小心,便会触到礁石上。

多么精明的船夫,到这里也不敢信托自己,不能不舍掉几元钱,请一位本地以领船为业的人,把整个的船交在他的手里。

我们从赣江上了船,正是十月底的小阳天气,顺水又吹着南风,两个半天的工夫,便走了不少的路程。

但到下午三点多钟,风向改变了,风势也越来越紧,领船的人把船舵放下,说:“前面就是天柱滩,黄泉路,今天停在这里吧。

”从这话里听来,大半是前边的滩过于险恶,他虽然精于这一带的情形,也难保这只风里的船不触在礁石上。

尤其是顾名思义,天柱滩,黄泉路,这些名称实在使人有些悚然。

才四点钟,太阳还高高的,船便泊了岸,船夫抛下了锚。

四下一望,没有村庄。

大家在船里蜷伏了多半天,跳下来,同往常一样,深深地呼吸几下,全身感到轻快。

不过这次既看不见村庄,水上也没有邻船,一片沙地接连着没有树木的荒山。

不管同船的孩子们怎样在沙上跳跃,可是风势更紧了,天空也变得不那样晴朗,心里总有些无名的恐惧,水里嶙峋的礁石好像都无情地挺出水面一般。

妻在赣州病了两个月,现在在这小船里,她也只是躺着,不能坐起。

在她病得最重,不省人事的那几天,我坐在病榻旁,摸着她冰凉的手,好像被她牵引着,到阴影的国度里旅行了一番。

这时她的身体虽然一天天地健康起来,可是她的言谈动作,有时还使我起一种渺茫的感觉。

风吹着水,水激动着船,天空将圆未圆的月被浮云遮去。

同船的孩子们最先睡着了。

我也在此起伏不定的幻想里忘却这周围的小世界。

睡了不久,好像自己迷失在一座森林里,焦躁地寻不到出路,远远却听见有人在讲话。

等到我意识明了,觉得身在船上的时候,树林化作风声,而讲话的声音却依然在耳,这一个荒凉的地方哪里会有人声呢?这时同船的K君轻轻咳嗽了一下。

此外全船的人们还是沉沉地睡着。

我也怀着但愿无事的侥幸心理又入了半睡状态。

不知过了多少分钟,船上的狗大声地吠起来了;船上的人都被狗惊醒,而远远的讲话声音不但没有停住,反倒越听越近。

我想,这真有些蹊跷了。

勇敢的K君披起衣服悄悄地走出船舱。

这时全船的人都惊醒着,屏息无声,只有些竈宰的动作,人人尽可能地把身边一点重要的物件,往不为人注意的地方放:柴堆里,炉灰里,舱篷的缝隙里……大家安排好了,静候着一件
非常的事。

我守着大病初愈的妻,不知做什么事才好。

忽然黑暗的船舱出现了一道光,是外边河上从舱篷缝里射进来的;这光慢慢地移动,从舱前移到舱后,分明是那河上放光的物体从我们船后已移到船头了。

这光在船舱后消逝了不久,又有一道光射到舱前,仍然是那样地移动。

全船在静默里骚动着,妻的心房跳动得很快,只是小孩子们睡得沉沉地。

K君走进来了,轻轻地说,远远两只划子,一只在前,一只在后,船头都燃着一堆火,从我们的船旁划过。

每只划子上坐着两个人,这不是窥探我们船上的虚实吗?
我听了K君的话,也走到舱外。

暗银色的月光照彻山川,两团火光在湍急的水上越走越远了。

这是他们去报告他们的伙伴呢,还是探明了船上的人多,没有敢下手呢?
我望着那两团火光,尽在发呆,狗吠停止了,划子上的语声也听不见了。

除去这满船的猜疑.和恐惧外,面前是个非人间的、广漠的、原始般的世界。

最后船夫走到我身边,他大半被这满船客人的骚动搅得不能安静地躺在被里了。

他说,不要怕,这地方一向是平静的。

“那么夜里这两只划子是干什么的呢?”
“那是捉鱼的。

白天江上来往的船只多,不便捉鱼。

夜静了,正是捉鱼的好时候,鱼见了火光便都跟随着火光聚拢起来。

你看,那两只划子的下面不知有多少鱼呢……”
我恍然大悟,顿时想到“渔火”两个字。

第二天早晨,风住了,船刚要起锚,对岸划来一只划子,上边有两个渔夫。

他们好像是慰问我们昨夜的虚惊,卖给我们两条又肥又美的鳜鱼。

妻,幼年生长在海边,惯于鱼虾,对着这欢蹦乱跳的鱼,脸上浮现出病后的第一次健康的微笑。

一九三九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集中地表现了逃难路上人们的不安情绪和惶恐心理,作者的心理经历了担忧——紧张——焦躁——惊恐释然的变化过程。

B. 夜半时分,狗的--阵狂吠将人们带人恐惧之中,人们的神情、言行都透露出内心的无助与无奈,与广漠的外部世界达成了一种契合。

C. 文章记叙的是一次逃难经历,读起来又像是一篇历险游记。

既有生活的惊险侧影,历险时的惊恐心情,又有游山玩水的淡然闲情。

D. 文章行文情景交融,写人写事写景,无不有声有色,风声鹤唳的气氛,使得那个夜不能平静,使夜色和
江不能平静,悬念迭起。

2.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赣江上的一段历程,虽说是有惊无险,但文章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使人心惊。

请分别概括文中的三次波澜。

3. 文章结尾以含蓄、风趣的笔调写道:“他们好像是慰问我们昨夜的虚惊,卖给我们两条又肥又美的鳜鱼。

”又说妻“对着这欢蹦乱跳的鱼,脸上浮现出病后的第一次健康的微笑”。

请探究这样结尾的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

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

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

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

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

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

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

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

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

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

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

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
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4.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 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C. 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爬树受伤,蒋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体现出蒋老师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5.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

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

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

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

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

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

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

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

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

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

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

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
于知识服务业。

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

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

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

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

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

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

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

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

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8.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9.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10.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11.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本,字诚夫,大都人。

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

尝从父祯官江陵。

江陵王奎文,明性命义理之学,本往质所得,造诣日深。

善为古文,辞必己出,峻洁刻厉,多微辞。

泰定元年春,除监察御史,首言:“逆贼铁失等虽伏诛,其党枢密副使阿散,身亲弑逆,以告变得不死,窜岭南,乞早正天讨。

”逾月,调国子监丞。

时宿卫士自北方来者,复遣归,乃百十为群,剽劫杀人桓州道中。

既逮捕,旭灭杰奏释之。

蒙古千户出使京师,宿邸中,适民间朱甲妻女车过邸门,千户悦之,并从者夺以入,朱泣诉于中书,旭灭杰庇不问。

本适与议,本复抗言:“铁失余党未诛,桓州盗未治,朱甲冤未伸,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之见,职此之由。

”辞气激奋,众皆耸听。

二年,转中书左司都事。

会议招抚溪洞民,故将李牢山之子李恢尝假兵部尚书,从诸王帅兵征郁林州徭民,李恢在道纳妾,留不进,兵败归,枢密副使王吉言:“李平徭有功,当迁官。

”本言:“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王色沮,乃不敢言。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尤以植立斯文自任。

知贡举,取进士满百人额;为读卷官,增第一甲为三人。

父官南中,贫,卖宅以去。

居官清慎自持,饘粥至不给。

本未弱冠,聚徒以养亲,殆二十年,历仕通显,犹僦屋以居。

及卒,非赙赠几不能给棺敛,执绋者近二千人,皆缙绅大夫、门生故吏及国子诸生,未尝有一杂宾,时人荣之。

本所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行于世。

谥正献。

弟褧,字显夫,登泰定元年进士第,授校书郎,累官至翰林直学士,谥文清。

褧尝为监察御史,于朝廷政事,多所建明,其文学亦与本齐名,人称之曰二宋云。

(《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九》,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于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B.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C.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千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D. 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坚/若金铁/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
13. 下列对义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泰定: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

B. 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法律、刑狱、军械、军令等。

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C. 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称贡举。

元、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所加的带有褒或贬意义的称号。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本天资聪颖,嗜爱读书,为学力求字斟句酌,且求融会贯通,再加上他治学善问,使得他学问造诣颇深。

B. 宋本刚正不阿,敢于直斥,面对百姓朱甲妻女被千户所抢,旭灭杰包庇不问之事,他痛斥旭灭杰错误行为,辞语气愤激昂,众人震惊。

C. 宋本清廉孝顺,身居高官,仍住在他的旧房子里。

去世时,靠捐赠的钱物才得以入敛。

成年后,他招收门生来奉养双亲,达二十年。

D. 宋本为政有建树,治学也颇有造诣,他的弟弟宋褧也是如此,兄弟两人被当时的人所称赞,人称“二宋”。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幼颖拔异群儿,既成童,聚经史穷日夜读之,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

(2)李弃军娶妾,逗挠军期,宜亟置诸法,况可官邪!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杭州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城市繁华。

语言简洁,境界阔大,气势非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