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4期总第142期
No.42019
Serial No.142特立学刊
TELI JOURNAL
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姜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墨子的思想涉猎广泛。
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工农代表的阶级身份、思想观点与儒家睽离,是墨子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缘由。
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具备个人生计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立场,他主张以“法仪”为从事之则、以劳动为“立命之本”和以劳动防“灾祸之患”等。
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当代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创新精神的培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墨子;劳动教育;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K12文献标志码:A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上,阻国家兼并战争,倡亲爱和谐;下,劝民众从事劳耕,兴五谷之业。
劳动教育思想贯穿于《墨子•非乐》《墨子•天志》《墨子•非命》①等篇论之中,是传统劳动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中华民族素来以爱好劳动著称,不畏艰辛、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要加强劳动教育,新时代、新发展、新特点,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研究和发扬劳动教育都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旨。
一、墨子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缘由
墨子劳动教育思想的产生,既与墨子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密切的联系,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生产劳动变革的呼唤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内,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发,纷争不断,后期逐渐形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局面,墨子正好就处于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
政治上,社会新旧势力递嫗明显,原来的贵族阶级开始解体,士阶级逐步兴起;文化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变得混乱,各阶级纷纷提出自己的安邦治国之策,思想学说领域反倒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经济上,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私田剧增,封建土地所有制慢慢替代井田制。
井田制的瓦解,铁农具的出现,不仅实现了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一部分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开始摆脱过去的依附关系,通过开垦荒地而立命,劳动积极性高涨。
此外,“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犁字牛(见《论语•颜渊》篇注)。
”“当时人的名字把牛、犁、耕联系在一起,说明牛耕在春秋末期已是社会上引人注意的现象。
”[1]4°8由此可见,铁器和牛耕在农业上的结合使用,使深耕土地具有可能性,一方面,促进农民开垦荒地,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劳动人民在具
收稿日期:2019—10—14
作者简介:姜澄(1996-),男,江西景德镇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1183253588@。
85
体的劳作过程中,对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阶级基础:“农与工肆之家”代表
墨子的生卒、故里、家世等信息虽然还存在着争议,但仍可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和前人考证得出:墨子的生卒年约在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89年,生于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这段时期,虽在宋为官,实乃鲁国之人。
墨子在与弦唐子对话中说:“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墨子•贵义》)人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墨子恰恰与孔子相反,作为“农与工肆之家”的代表,其言行都反映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
墨子精于手工,勤于劳工,曾制“木莺”,飞天三日而不坠地,在科技创造、手工制造等方面表现了一定的才能。
因所处时代贬低工匠职业,这一类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墨子却自诩“贱人”,乐意成为小生产者及手工业者的代言人,素日勤俭,与其门人,劳身于外、苦性于心,以劳动者吃苦耐劳的形象立于世人面前。
(三)儒墨睽离:物质文明建设的催生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两大学派,两家并称显学。
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2],但他们的学说观点却互有对立。
儒墨学说之鹄的一致,都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根本的分歧在于:儒家重视政治文明建设,要恢复礼乐制度,以正其统,以安人心;墨家更为重视物质文明的提升,强化生产,倾于实用。
儒家讲求“仁者,爱人”但“爱有亲疏等次”;墨家宣扬“兼爱”要一视同仁。
儒家以礼乐为根本,求乐,重丧葬;墨家以非乐、节葬击之,尤其是对“厚葬”给予否定。
閃“厚葬”消耗多、时间长、伤害大,“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期;族人五月;姑、姊、舅、甥皆有数月之丧。
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墨子•公孟》)守孝长达三年,吃睡不足,无生产劳动,于人无益。
两家学说主张相互抵梧,虽贵为显学,却注定一方得势,另一方必定走向衰落。
东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墨家,而后“墨家中绝”,但其思想内涵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及借鉴。
二、墨子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墨子既为小生产劳动者的代表,自然懂得劳动于普通民众生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者,劳动教育思想欲得到统治者的采纳,必先陈其利弊,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
因此,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是站在个人生计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立场而进行阐述的。
其基本主张可概括为:以“法仪”为从事之则、以劳动为“立命之本”和以劳动防“灾祸之患”三点。
(一)以“法仪”为从事之则
墨子培养人才主要分为三类:“辩者”、“说教者”和“从事者”=[4]他将劳动称之为“从事”,劳动的人称为“从事者”,指从事各行各业的实践人员。
劳动不是单指手工工艺的体力劳动,还包括军事技术的脑力劳动在内,以“从事”之名,丰富了劳动的科学内涵。
墨子求“义”,冀望人们能在劳动中分工合作,各因其事,各尽其才,完成墨家的社会理想。
他在与治徒娱、县子硕的谈话中提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
为义犹是也。
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墨子•耕柱》)就像建造城墙一样,大家各自发挥各自的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城墙方可竣工,同理,也可完成"义"的事业。
何谓“法仪”?“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乙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
故百工从事,皆有所法度。
”(《墨子•法仪》)“法仪”就是法度准绳。
墨子认为天下劳作之人都不可以没有法度准则,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他们用矩来画方,用规画圆,用绳子测直曲,无论技艺掌握好坏与否,都以此为准则,技艺掌握娴熟的用来作为标准,而那些技巧生疏之人尽力模仿,也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法仪”不源于人,
86
而承于天,与“义”相同,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取“义”则从事之人有序,量“法仪”则所从之事有准,故二者同为劳动之需。
(二)以劳动为“立命之本”
墨子在阐发人与动物区别之时,指出:动物依赖自然得以生存,而人的立命基础是劳动。
他说:“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
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绪屐,因其水草以为饮食。
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纤,衣食之财固已具矣。
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非乐》)也就是说,飞禽走兽不需要从事生产,它们以自己的羽毛、蹄爪为衣鞋,天然水草可直接饮食,大自然已经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可谓是吃住无忧。
可人不同,人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存活下去,不依靠自己的劳动也就难以生存,劳动不仅成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所在,也成为人存活下来的基本条件。
古时,社会阶级性特征显著,上层阶级以统治人民为生存之法,只有无权无势的下层人民才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也才有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
墨子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皆是劳动,在此,他同样强调了统治阶级管理人民也属于劳动,君子、士人和“贱人”的差异,只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分工不同而导致劳动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
墨子又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墨子•非攻》)既然劳动才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则那些入他人果园、行盗窃之事的人,企图不劳而获,就必当受到大家的指责和长官的处罚。
无论行处何事,皆要自力更生,墨子重劳动,“不赖其力者不生。
”
(三)以劳动防“灾祸之患”
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
"(《墨子•非乐》)饥饿之人得不到事物,寒冷之人得不到衣物,劳累之人得不到休息,这三种情况最为百姓担忧。
五谷之食是百姓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统治阶级收到给养的来源。
如果百姓失去了用以维持生命的粮食,统治者也就没有了给养之物,百姓无所食,则余事皆荒,因此,要避免出现“馒”、“旱”、“凶”、“馈”和“饥”五种灾难②。
何以为之?墨子曰:"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意思是,粮食不能不加以重视,土地不能不耕作,用度不能不节约。
也就是说,最后规避百姓担忧之事发生的方法还是要依靠劳动。
抵御“灾祸之患”还应重视劳动人口比例及劳动生产时间。
“为者疾,食者众,则岁无丰。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
”(《墨子•七患》)直接从事劳动生产之人寡,而取用所食者众多,容易造成僧多粥少的情况,必然不会有丰收的景象。
墨子认为国家中以劳动为生之人的比例多少,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实力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所以,他说当财用不足的时候就要反思是否按照农时及时耕种,又是否在日常注重节俭。
以古代贤君为例,他们之所以财用充足,正是因为抓住了农时。
古时生产力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且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往往不可控制,墨子重视劳动人员的多寡,倡导人们适四时而耕播,对于防灾聚财具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墨学各篇论中劳动教育的精神体现
(一)节用
节用也是节流。
其时统治者奢靡无度,追求享乐。
墨子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向以往那些圣贤的君王学习,必须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强调节俭。
社会财富的积累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开源和节流,开源则要人民劳作,节流即是杜绝浪费。
“'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饋、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墨子•节用》)百职百工,各行其事,足用即止,如此一来,人们劳动有序,一些没必要的花销避免之后,对百姓和统治者而言都有好处。
墨子主张百姓劳动,但这种劳动是有节制的。
古时候,百姓需要服从劳役去修建公共设施,常规的劳役,百姓虽然劳累,但不会伤及人民的根本。
然而,当统治者横征暴敛,
87
造成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就会伤及国家的根本,“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
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墨子•节用》)没有劳动力,劳动自然无法继续进行,人与劳动之间互为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劳而有节,才能国富民安。
(二)天志
天志即天意,是上天的意志。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当中,墨子只有借助“天志”这高于一切自然人的观念存在物,方可表明自己的主张,称顺天而为则会得到天的恩赐,与天意相违背就会受到责罚。
当时天下混乱不堪,究其缘由就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偷盗之行,不劳而获则会受到大家的责罚,这是人人都明白的小道理;但那些兼并征伐的行为却不以为非仁义,这就是所谓的大道理不明白。
天本厚民,重仁义,“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溪谷,播赋百事,以临司民之善否;为王公侯伯,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乎五谷丝麻,以为民衣食之财。
”(《墨子•天志》)天降雪霜雨露是为了百姓能收获五谷丝麻之物,立诸侯统治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生产,都是上天仁爱的体现。
墨子虽借托超于万民之“天”的名义,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天”终究只是手段,而世间的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无论身为何处,皆劳其所能,“上强听治,则国家治也;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墨子•天志》),故天志不可违。
(三)非乐
音乐与劳动生产及统治管理相冲突是墨子否决它的根本原因。
古代乐器繁重,制造花费极大,一定需要年轻力壮的青年方可用之,“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纤之事。
”(《墨子•非乐》)无论是让男子还是女子来操持乐制,都会占用百姓劳动的时间。
并且,音乐欣赏,独享则无趣,“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
”(《墨子•非乐》)从制作音乐到享用音乐,这些人都无法参与劳动生产创造财富,况且,他们的所食所用皆为精细,更加徒增了“乐”的弊端。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
”(《墨子•非乐》)“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子•非乐》)就算音乐能够使人感到愉悦,但上不利于天,下无利于民,于现实生产无益即可弃之不顾。
(四)非命
非命是对那些主张有天命的人的否定,是对人的作用的极大肯定。
墨子认为那些主张有天命的人“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组百姓之从事”(《墨子•非命》),不仅使王公大人无所作为,而且妨碍百姓从事生产活动,危害性极强。
“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不知曰'我罢不肖,从事不疾',必曰'我命固我贫'□”(《墨子•非命》)一些平时好吃懒做的人甘于贫穷,竟然认为自己的窘境早已由天作好了安排,而不是把贫穷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懒惰,将命的作用极大抬高,是对人力与劳动的贬压。
其结果是:“上无以供粢盛酒醴,祭祀上帝鬼神,下无以降绥天下贤可之士,外无以应待诸侯之宾客,内无以食饥衣寒,将养老弱。
”(《墨子•非命》)平时祭祀的供品都拿不出来,自己饥不得食,寒无片衣,老弱皆无所养,其危害可想而知。
相反,“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墨子•非命》)那些踏实劳作之人,坚信努力就会富裕,能吃饱;不努力就会贫贱,挨饿受冻,所以,人人皆肯劳作,不敢懈怠。
(五)非儒
墨子的学说主张大都来源于对儒家的批评与责难,“非儒”一节,既有墨子对儒家各种繁文绸节和婚丧礼节的非难,也包含了“非命”、“非乐”、“兼爱”等核心思想的论述。
儒家相信天命的存在,且以之教化百姓,墨子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并指出:“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
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
”(《墨子•非儒》)倘若天下百姓听从了这种观点,
88
农业生产变得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贫穷,而贫穷是政治混乱的根本原因。
此外,儒家提倡的繁杂礼乐与丧葬,也被墨子逐个否定,他说:“且夫繁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之。
”(《墨子•非儒》)繁礼、久丧和伪哀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这些都是让人们放弃正事而安于倦怠的借口,只是贪图享乐,却懒于劳作,必将遭受饥寒之困,无解脱之法。
墨子将贫穷、饥寒、混乱等诸多危害一一列之,教人们拨开儒家信天安命之云雾,以劳代逸,脱离寒苦。
四、墨子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墨子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强调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代,重视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够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推动教育方针的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指针,是指导教育发展的战略原则与行动纲领。
2018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并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5]这是最新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的两端,一端是自然界,另一端是社会财富,劳动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同时,创造了社会财富,也塑造和锻炼了人本身,促成了身体的健康发育。
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五育之间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劳动教育则是其他各育的落实与体现。
然而,现在的青少年瞧不起体力劳动,劳动中,脏的、累的、苦的一律不干,更有甚者,以逸待劳,安于现状等,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生产劳动与生产实践。
要年轻一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应当尊重劳动。
我国教育目的是要将人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过程,没有劳动的教育难以培养出理想的人才。
(二)促进创新精神的培育
墨子注重科技,他本人对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十分精通,又擅长军事防御,精于机械制造,创新能力极强。
墨子熟悉劳动生产知识,能将这些实践经验为自己所用,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工具。
《墨子•备城门》《墨子•备高临》《墨子•备梯》等篇主要讲述的是墨子的军事思想,其中就显示了墨子的创新能力,其所创的连弩之车和掷车,在当时的城墙防守中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离不开墨子平时劳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源泉,培养创新精神是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保证,拥有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从劳动教育谈创新,绝非空穴来风,将劳动生产与创新结合,是因为创新终是需要落实到劳动实践中去。
现实的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教的大多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与劳动态度,用劳动来教劳动的现象较为普遍,并无有效地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劳动教育中的途径。
其实,劳动最能发现问题,引发好奇心,因劳动面对的是自然,从自然观察中引发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是问题意识,由问题引发思考,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才算开始。
当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和提问。
(三)增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动力
墨子主张“素丝说”,认为人较多的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个体应当是在劳动中完善自我。
尽管社会分工有所不同,但直接的物质生产和手工劳作依旧是最为基本的劳动形式。
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不仅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实现从“自然人”向
89
“社会人”的转变。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其社会化的标志即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从事社会职业奠定基础,因此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
个体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后,踏入社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实现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的转化,职业技术教育为一部分人能顺利进行社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态度和能力。
但受历史观念和现实环境的多重影响,人们更多的倾向于文化知识教育,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偏系,导致现实社会中,许多技术岗位紧缺,重金难求技工一人的现象较为突出。
所以,更加需要劳动教育发挥作用,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提升个体劳动能力。
此外,对院校来说,直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学校的发展统筹当中,既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实践,也要兼顾劳动教育的理论拓深。
可喜的是,2018年12月中旬,我国教育系统正式成立了第一家劳动教育研究院一一“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也使我们相信,新时代的到来,劳动教育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注释:
①墨子.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o(文章中墨子相关论述均引用此书)
②一种谷物无收称为“馋”,意思是歉收;两种谷物无收称为“旱”,意思是大旱;三种谷物无收称为“凶”,意思是凶暴;四种谷物无收称为“馈”,“馈”通“匮”,意为匮乏;五种谷物无收称为“饥”,意思是饥荒。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08.
[2]胡子宗,李权兴,等.墨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
⑶陈克宁,桑哲,等.墨学与当代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56.
[4]孙诒让.墨子间诂(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1:427.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Mozi's Thought on Labor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JIANG Cheng
(School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act:As an encyclopedic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the Spring-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Mozi's theories and thoughts cover a wide range.His thought on labor education was formed due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great social change,the class identit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and the separation of his ideology from Confucianism.Mozi's thought on labor education has the dual position of p ersonal livelihood and national interest,he advocates taking"legal instrument"as the practice,taking labor as"the foundation of life"and preventing"disaster" by labor.His thought on labor educat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the cultivation of i nnovative spirit,and the development of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Keywords:Mozi;labor education;educational value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