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难留家难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难留家难回,农民工的中国式
专题:两行悲泪问三农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九
城市难留家难回,农民工的中国式悲伤
繁华的大都市里拥有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教育、发达的医疗……是多少农民工向往的“圣地”。

农民工渴望借助这个舞台,谋求更大的发展,改变自己甚至家人的命运。

为此,他们背井离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变身“城市人”。

然而,当他们真正想要融入城市的时候,才发现作为一个外乡人,在繁华的城市背后,还有诸多的无奈与彷徨。

农民工甘愿远走他乡,到城市过着心酸的生活,除了想努力成为城市人之外,还有一个淳朴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不再继续做农民,毕竟城市的学校条件好,教
育资源要比农村优越。

让孩子在城市里接受更好的的教育,以后说不定有机会成为“城里人”。

用“熬”这个字来形容坚守在城市的农民工一点都不为过。

农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去城市务工,怀揣着梦想,离开熟悉的土地,来到陌生的城市。

却发现原来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超高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不少人都产生了徘徊、困惑和迷茫。

农民工对城市心存种种抱怨,心理开始打退堂鼓,要不回家算了?可为了心里残留的那份理想与希望,或仅仅是为了面子,多数人还在坚持着。

城市留不下来,只因没有得到认同感。

农民工在城市看病不能报销,且在城市的大医院看病花费不少,所以在城市的农民工“病不起”。

加之,城市人心理上普遍都有一种优越感,农民工经常遭受白眼。

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有的公交车司机不让农民工上车,嫌弃农民工身上有泥土,脏兮兮的。

可试问,没有农民工的的脏,哪
来的城里的净啊!尽管一些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但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外地人,特别是没有买房的人,心中的这种想法尤为明显。

一些农民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在城市买上了房子,成为许多留守农民工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楷模。

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竞争激烈,农民工想变成城市人融入城市生活,还真是一件难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不再年轻,在城市务工,工作越来越不好找,工作环境越来越恶劣,工资越来越低,开始年老的农民工就回到家乡。

然而,现在的故乡,已不再是昔日的故乡了。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家里拆迁了,童年爬过的大树不见了,当年玩耍的小河堆满垃圾,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家乡越来越不像家乡。

而他们自己,也因为在城市多年的打拼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他们也已经不想再回归农村了。

8年前,一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文章在网络上流行,跟者云集。


少作者都用同样的标题,抒写着故乡沦陷的不同故事。

然而,沦陷的何止是故乡,还有这一代农民工的精神家园。

城市难留,家乡难回,他们成了无根的浮萍,随着时代漂泊。

中国有2.5亿农民工,还有他们进城、未进城的子女和双亲。

假如听任这样的沦陷继续下去、扩张下去,最终又会给整个民族带来什么呢?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一:为什么要背井离乡,逃离农村?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二:精英出走,谁来守卫空壳的农村?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三:被进城:失地农民的未来何处安放?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四:异化的村委会如何引领村民自治未来?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五:卖不出去的农产品:网络能帮多大忙?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六:
农村宗族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七:乡村旅游,只有一个农家乐?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八:看电视打麻将,农村文化生活还有啥?
专题:两行悲泪问三农
编者按:每念及三农,都心情沉重。

这一个数量庞大却总体上沉默的群体,
在一句“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
危险”的代言人总结里活着,悲辛、卑微、彷徨,命运似乎总不掌握在自己的
手中。

在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虽然是我
们的亲人,却仿佛生活在另外一个国度。

而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终于绕不开
农民的那一行悲泪,当前已经被逼到了
墙角。

在今年的“两会”上,“三农”
问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温家宝
总理也曾坦言:“过去政府欠农民欠的
太多了。

”如果说,第一个三十年,是将农民绑定于土地,以“剪刀价差”抽离财富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三十年;第二个三十年是农民背井离乡,在“东进运动”打工潮中如候鸟迁徙,乡村日渐凋敝的三十年;那么我们希望已经开始的三十年,是农民诗意返乡、中国进行制度性还愿的三十年。

世事变迁,铅华洗尽。

六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一念既起则万水千山。

生活和梦想,在别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走的路;在脚下。

如果我们执意要在钢筋水泥的地面上,种下乡愿的种子,那么一片春风化雨的赤子之心必不可少。

故而问计三农,而不等待戈多。

南海网从今日起,推出独家系列评论专题《两行悲泪问三农》,敬请关注。

《两行悲泪问三农》独家系列评论一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逃离农村?
作者:吴玉帛
任何和“三农”相关的话题,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即农民为什么进城?“进城”是目前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源。

农耕时代也有农民进城的问题,但那毕竟是小范围的,农村青壮年精英大规模的进城,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在工业优先、城市优先思路的指导下,先是大批农村精英分子被吸引到了城里,后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吸引到了城里。

农民进城,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城里的条件好,进城自然能会改变“泥腿子”的命运。

尤其是当下城乡二元制鸿沟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进城似乎成了不少农民生活的唯一选择。

如果把农民进城的动因进行细分,种地收入不高难以满足一家的生活需求首当其冲。

以海南为例,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海南农村居民收入6446元中,工资性收入占63.5%,对海南农民总收入的贡献率最大,家庭经营纯收入贡献率仅为22.6%。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种地所得的收入已经不占优势。

与此对应的是, 2011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9元,城乡收入比达3:1。

当然这种现象不独海南一省存在,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

有官员坦承,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或达到6:1。

收入高低,关乎生活水平。

在城里人穿名牌,开名车,下饭馆的时候,农民可能还在盘算怎样能才多打几斤粮。

所谓“赚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人们与其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不如进城打工赚钱来得实惠。

一灾致贫,农业保障的缺失也是农民放弃务农进城打工的原因之一。

在海南,农民种地除了要在体力上付出,还
要承担每年6、7个台风的侵害。

马上就能收获的作物,在一场台风过后颗粒无收,这在海南并不罕见。

据报道,2011年强台风“纳沙”和强热带风暴“尼格”,给海南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5亿元,其中农业的损失尤为惨重。

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海南有专为农民规避风险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保率却不高,这使灾后恢复生产面临更大的困难。

农村“望天吃饭”的格局一天不改变,农民逃离土地的趋势不会改变。

除了上述经济上的原因,致使农民离家出走的另一原因,便是心里上的安全感一直无法满足。

身为农民没有童工和退休的概念,农民的社会保障极其不完善。

目前,海南大多数农民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没有相关的劳动保护。

这和城市职工“五险一金”的保障相比可谓天差地别。

而在医疗卫生条件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方面又存在严重不足。

好医院,
好学校都集中在城市,形成城乡两极分化。

“看病难,上学难”成为困扰农民的两大难题。

后顾之忧成为了农民在土地上耕作的羁绊。

“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不曾拥有。

停不下流浪脚步,像叶子随着风飘着……”这是进城农民工的悲歌,除了苦涩地吟唱,我们还能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