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090-公共卫生-laowe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大纲
前言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
本课程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两个方面:职业卫生是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职业人群身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和改善劳动条件;职业医学则涉及临床医学的有关内容,即从临床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职业性疾病在个体上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观念,掌握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并对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具有一定开展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工作能力。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理论部分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讲授职业卫生内容时,应注意联系生产工艺、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实际,通过实例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讲授职业医学时应注意与临床医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职业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是重视课间实习教学环节。
课间实习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采用验证性实验,演示模拟等方式,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是坚持重点突出原则,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并通过实习加深理解,使学生融会贯通。
对于“要求熟悉”的教学内容,应重点讲解,使学生全面理解、熟悉有关内容。
对于“要求了解”的教学内容,可概括地讲授,使学生对此有一般的认识。
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可安排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具进行讲解。
学时分配:理论课60学时,实验课40学时。
教学学时分配表
章目内容讲授(学时)
第一章绪论10
第二章职业性有害因素8
第三章职业与健康 6
第四章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24
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6
第六章职业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自学
第七章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 6
第八章职业安全自学
合计60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与职业病的特点。
2.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三级预防原则。
3.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
4.熟悉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5.熟悉劳动过程中有关疾病及预防。
6.了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概念。
7.了解作业类型。
8.了解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的动态。
9.了解人类工效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10.了解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讲授内容】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概念。
包括: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职业卫生服务等。
2.职业生命质量。
包括:职业生命;职业生命质量;提高职业生命质量。
3.职业生理学。
包括:体力与脑力劳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劳动负荷评价;作业能力等。
4.职业心理学。
包括:社会心理因素;职业紧张;心身疾病等。
5.职业工效学。
包括:人体测量及应用;机器设备与工具;作业环境;劳动组织等。
【授课时数】10学时
【实习内容】
1.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防护措施。
2.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
【自学内容】3学时
1.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
2.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发展趋势。
3.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4.劳动负荷评价。
5.职业心理适应。
【教学手段】
口授、板书、投影、课件
第二章职业性有害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2.掌握生产性粉尘概念;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其卫生学意义。
3.掌握高温作业、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4.熟悉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5.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6.了解粉尘的来源与分类;粉尘危害的控制措施。
【讲授内容】
1.生产性毒物。
包括:生产性毒物来源、存在形态、接触机会、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等。
2.生产性粉尘。
包括: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生产性粉尘的控制等。
3.物理性有害因素。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及特点;高温概念、作业类型与职业接触;高气压下的作业;噪声概念、物理特性及其评价;振动概念、振动评价参数;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概念及接触机会等。
【授课时数】8学时
【实习内容】
1.气象条件测定
2.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的采样。
3.生产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
4.粉尘分散度的测定。
5.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测定
【教学手段】
口授、板书、投影、课件
第三章职业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精神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病损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2.熟悉神经、精神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病损的病因。
3.熟悉肌肉骨骼系统病损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讲授内容】
1.神经、精神系统。
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
2.呼吸系统。
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
3.血液系统。
包括:引起血液系统损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毒作用。
4.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胃肠病变;中毒性肝损害。
5.肌肉骨骼系统。
包括:致病因子;病理改变;常见病损;预防措施等。
【授课时数】6学时
【自学内容】3学时
1.泌尿系统
2.生殖系统
3.皮肤
【教学手段】
口授、板书、投影、课件
第四章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中毒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2.掌握铅、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苯、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等常见毒物的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
3.掌握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4.熟悉职业中毒诊断、急救和治疗原则。
5.熟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作用特征。
6.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职业中毒的预防原则。
7.了解镉、砷、锰等毒物的毒理、毒作用表现、诊断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
8.了解常见职业性肿瘤的发病情况;职业肿瘤的预防原则。
【讲授内容】
1.职业中毒概述。
包括: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职业中毒诊断、急救和治疗原则。
2.金属与类金属中毒。
包括:铅中毒、汞中毒。
3.刺激性气体中毒。
包括:氯气、氨、氮氧化物。
4.窒息性气体中毒。
包括: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
5.有机溶剂中毒。
包括:苯中毒。
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包括:苯胺、三硝基甲苯。
7.农药中毒。
包括: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
8.尘肺。
包括:矽肺、硅酸盐尘肺、煤工尘肺等。
9.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包括:高温、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
10.职业性肿瘤。
包括:职业性致癌因素;常见的职业性肿瘤及其预防原则。
【授课时数】24学时
【自学内容】6学时
1.镉、砷、锰中毒。
2.甲苯、二甲苯、二氯乙烷、正己烷、二硫化碳的毒理及毒作用表现
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及毒作用表现。
4.常见职业性肿瘤的种类及发病情况。
【教学手段】
口授、板书、投影、课件
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方法。
2.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的内容。
3.掌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种类及概念。
4.掌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制定依据及制定方法。
5.熟悉生物接触限值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6.了解工业通风作用,通风方法的分类及基本卫生技术要求。
7.了解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的基本要求。
8.了解在不同的劳动条件下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条件及防护效果。
【讲授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
2.职业环境监测。
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车间物理性有害物监测、环境监测数据评价等。
3.生物监测。
包括:生物监测特点、类别、策略卫生标准等。
4.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
包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有害作业分级评价。
5.作业场所通风与照明。
【讲授时数】6学时
【自学内容】2学时
1.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基本要求。
2.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
【教学手段】
口授、板书、投影、课件
第七章职业卫生法规与监督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种类及概念。
2.掌握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的制定依据及制定原则。
3.掌握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4.熟悉职业病防治法的主要内容。
5.熟悉生物接触限值的概念及制定原则。
6.熟悉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及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的内容及意义。
7.熟悉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
8.了解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化的发展。
9.了解化学致癌物接触限值。
【讲授内容】
1.职业病防治法相关配套法规。
2.职业卫生标准。
包括: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接触限值、生物接触限值、
化学致癌物接触限值、职业卫生标准的应用。
3.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包括: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
4.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监督与管理。
5.事故处理与卫生监督
【授课时数】6学时
【自学内容】 2 学时
1.国际职业卫生法规与管理。
【教学手段】
口授、板书、投影、课件
【主要参考资料】
专业书
1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2现代劳动卫生学
3现代职业病学4劳动卫生国家标准汇编
5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汇编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规汇编
7劳动卫生学进展8职业病进展
9临床职业病学10高温生理与卫生
11尘肺病学12职业中毒防治
专业杂志
1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3中国工业医学杂志4中国职业医学
5职业卫生与病伤杂志6职业与健康杂志
7卫生研究8铁道医学杂志
9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0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11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J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