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
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
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
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
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
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
”(胡震
亨《李诗通》)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
”(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
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
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
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
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 。
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
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 ,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 、“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这“一夫当关” 中的“关” 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 ,“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梁甫吟》)亦即此意。
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 “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 。
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这“锦城”就是长安。
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
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
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
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
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中,李白运喻了许多新奇的比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当然是夸张。
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这个比喻与前面的夸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天”喻“路” ,新奇而独特。
在如青天一样宽阔平坦的大道上,“骅骝(骏马)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这一连串的比喻,折射出一个怀着高远理想的人,难酬蹈海的艰难人生。
“西当太白有鸟道” ,那山路,陡峻狭窄得只有鸟儿才能飞过。
“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 ,那瀑布冲击岩石的声音,如万壑雷鸣。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猛虎” ,那“长蛇” ,当然是喻轩臣当道。
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
诗中的夸张更是奇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突击了蜀道的险峻难攀。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极言蜀国与外界隔绝时间之长。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则是从感觉方面写蜀道的高险。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极写峰峦之高。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那更是对唐朝当时的社会矛盾所作的一个夸张预示。
清代评论家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称此诗为“失声横涕之什” ,说明诗人在蜀道的描绘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嘘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夸张俯拾即是:“白发三千太,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以白发之长言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则是豪饮者的一曲赞歌。
3、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对蜀道的描绘中,融进了神话和传说,大大丰富了诗的意境。
开篇出语不凡,连用三个感汉,两个惊呼,一个夸张,在十分强烈地抒发了诗人面对高险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喟叹之后,即转入对蜀道的神话和传说铺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把笔触伸向远古,叙述了蜀国开国、与世隔绝及与秦地沟通的历史。
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艰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诗人以空间为序,铺叙了北段的曲折盘旋,中段的高险及种种愁惨之状。
最后集中笔墨于天下雄关——剑阁,描绘了剑阁的峥嵘恐怖。
至此,蜀道的艰难万状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神话、传说、铺叙融为一炉,既纵横交错,又经纬分明,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这个特点在其他诗篇中也很突出。
如《梁甫吟》、《鸣皋歌送岑征君》、《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它们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豪放风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强烈的抒情色彩。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非凡的想象力。
他们总是用理想的尺子来衡量现实生活。
因此,他们的悲喜异常强烈鲜明。
在《蜀道难》中,你看,“噫吁口戏!危手高哉!”开篇发唱,情感犹如火山爆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强烈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嗟叹。
诗人带着追求、向往、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描绘了蜀道的艰难曲折。
不管是叙述远古的神话,还是描绘现实的景观,诗人赋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
诗中,一方面是诗人为了理想而“西游” ,一方面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这种矛盾冲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明暗交错,寄寓着诗人对前途理想的无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鸟“悲” ,猿“愁”,人“畏途” ,呈现出蜀道的峥嵘峭拔。
从离开长安后的《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 ,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发人生的失意。
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诗末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恩,此中兼见宦途情。
”可见,“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见证。
5、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在韵脚上,从开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 ,双句押“ ian”韵。
诗的后半段,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韵脚具有变化,读来依然和谐自然。
整首诗的音韵是雄壮的,动人的,极具诗歌的音韵美。
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
少自“噫吁口戏”三字,多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十一字。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近于骈体;“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则是散文笔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数句又属赋体。
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起到了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作用。
另外,诗人为了突出蜀道之难,于诗首、诗中、诗末三次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言有尽而意无穷,寄寓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无限感慨,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些特色的时候,已经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这就是豪放飘逸。
当然,主要是以豪放为主。
飘逸者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其实在豪放中有飘逸,在飘逸中有豪放。
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
它通过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所表现出来。
同时,它又是李白式的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代表着李白所独有的特征。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倾向
1、“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远大理想。
作为诗人的李白,是非凡的。
他以英姿卓伟而从少年时代起,就强烈地向往政治。
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远大理想。
他在许多篇章中反复吟咏的大鹏,就是他远大理想的化身。
大鹏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经说过,《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后的作品。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实指望在
长安一展羽翼,实现夙愿的;没想到遭遇种种磨难。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时,那种得意就不同了:“游说万乘苦不早,扬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南陵别儿童入京》)那么,《蜀道难》的什么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作家是以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不管实际的蜀道如何,事实上,诗人是以象征的手法,把“蜀道” 作为“仕途” 的形象再现的。
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登上青天的。
这个青天当然是政治权力的最高峰。
因为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是,他看到了“剑阁峥嵘而崔嵬” 。
如果“所守或非亲” ,那么,必将“化为狼与豺” 。
这即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选贤任能问题。
尽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但当他不得不离开时,依然“侧身西望”着。
他曾问过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他后悔过吗?没有。
即使第二次被征召入长安,玄宗以其“非廊庙器” ,赐金放还之后,他在《梁园吟》中依然说:“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看来,崇高的理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心灵,他每时每刻都想着“东山再起” 。
2、对黑暗政治的猛烈抨击。
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不干预社会、干预政治。
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当然应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是光明繁盛的社会景象诞生和鼓舞了他的理想。
少年时代,就曾在《别匡山》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他要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
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然雄心不改。
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追求中,李白写下了许多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第一次来到长安,虽然还不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即使天宝元年征召后,他也充其量只是一个帮闲文人),但是,敏锐的诗人看到了社会的阴影。
在繁盛的外表下,一股巨大的暗流汹涌着。
你看那“剑阁”显露着狰狞的面目;在重要的“关口” ,把持着“非亲” 。
他们一旦生出外心,就会像豺狼虎豹一样,“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我们再来看《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灰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
”宦官和斗鸡小儿的气焰如此器张,这个社会还正常吗?在《古风》(其十五)中,诗人在回顾了燕昭王的礼贤下士之后,指斥当今“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鸣皋歌送岑征君》这首诗进一步抨击了社会的是非颠倒:“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这种种丑恶现象,正是黑暗政治的产物。
在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对李邕、裴敦复的被杀,感到愤激;对屠城邀功的哥舒翰投以嘲讽;对自己的遭谗被逐表示悲愤。
这种对于黑暗政治的抨击是与诗人对于光明美好社会的追求紧紧相连的。
事实上,繁盛兴旺的唐王朝,这朵艳丽之花只开过二十几个春秋之后,就为深刻的社会矛盾所摧折。
诗人的思想,是有着它的现实基础的。
并且,他像一个天才的预言家,预示了社会风暴的来临。
我们说,李白的诗歌是浪漫的,同时我们又说,李白的思想是现实的。
浪漫和现实的矛盾在李白的身上获得了奇妙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