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第三章物态变化能力提升测试卷(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能力提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C.洗澡时淋浴的水温约为70 ℃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2.如图所示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当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时,说明气温变化的情况是()
A.下降B.上升
C.不变D.无法确定
3.如图是“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烛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烛蜡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烛蜡受热均匀
D.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烛蜡是晶体
4. (2019柳州)在同一室内,四个相同的冰块分别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熔化最快的是()
5.以下生活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
C.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
D.夏天,打开冰箱门会看到冒“白气”
6.(2019·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
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7.(2019无锡)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
A.浸入开水中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8.(2019·海南)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
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和凝固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D.液化和凝固
9.下列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冰雪消融B.霜满枝头
C.滴水成冰D.樟脑片变小
10.(郴州中考)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此可判断(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 min
C.海波的熔点是50 ℃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11.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的对应物态变化是( )
A.汽化B.升华C.凝华D.液化
12.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
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 ℃和113.5 ℃。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这两个判断( )
A.只有(1)正确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D.都错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3.如图所示,是手机中显示天气预报的截图,观察此图可知,当天的最大温差是____℃。
19:54时的气温是____℃。
14.小亮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选填“a”“b”或“c”);温度计读数方法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选填“A”“B”或“C”).
15.(2019连云港)质量相同的0 ℃的冰比0 ℃的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6.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 ℃时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 ℃,熔化才结束。
这种物质一定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此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选填“吸热”或“不吸热”)。
17.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选填“吸”或“放”)热。
18.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凝华过程中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19.“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20.(百色中考)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8 min时处于态。
21.冬天的早晨,小梅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很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中(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2.(重庆中考)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改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温为℃。
23.小宣在探究某个热学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
24.(5分)冬天,小明看到暖和的卧室窗玻璃上“出汗”,联想到夏天开着空调的房间的窗玻璃也会“出汗”,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试解释这些现象,并说明玻璃上“出汗”的位置。
25.(5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
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 ,记录数据如表
(1)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
(2)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 )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 。
(3)用此温度计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29 ℃及其以上的温度。
(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说明温度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5)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26. (6分) (2019·云南)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如图甲的器材组装有一不当之处是 .实验中使晶体受热均匀的措施是采用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待温度升高到40 ℃开始,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 ℃,熔化经历了____ min .
(3)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晶体可以继续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7.(9分)(十堰中考)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明用的装置(如图甲),他测出的水温将(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2)小红和小华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并描绘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
根据图象可知当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两位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
28.(8分)炎炎夏日,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和小林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保持两滴水的质量、温度和表面积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对着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对着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
这样做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
(4)该实验中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5)发烧的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
由此,你的猜想是;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
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29.(10分)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 ℃”和“-20~102 ℃”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的药品降温最好选用(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
参考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能力提升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6分)
1.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D)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C.洗澡时淋浴的水温约为70 ℃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2.如图所示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当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时,说明气温变化的情况是(B)
A.下降B.上升
C.不变D.无法确定
3.如图是“探究烛蜡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烛蜡应碾碎后放入试管中
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烛蜡内部
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烛蜡受热均匀
D.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上升,说明烛蜡是晶体
4. (2019柳州)在同一室内,四个相同的冰块分别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熔化最快的是(D)
5.以下生活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A)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舞台上用干冰制造白雾
C.冬天,冰冻的衣服能晾干
D.夏天,打开冰箱门会看到冒“白气”
6.(2019·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洒了水的地面,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过一会儿就变干了;烧开着的水,过一会儿水就变少了。
关于这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A.前者是汽化吸热,后者也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前者是熔化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D.前者是凝固放热,后者是液化放热
7.(2019无锡)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A)
A.浸入开水中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8.(2019·海南)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钛合金眼镜架.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吸收热量变成液态,再定型成为镜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A.熔化和凝固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液化D.液化和凝固
9.下列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
A.冰雪消融B.霜满枝头
C.滴水成冰D.樟脑片变小
10.(郴州中考)如图所示是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由此可判断( C )
A.海波是非晶体
B.海波的熔化时间是5 min
C.海波的熔点是50 ℃
D.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11.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的对应物态变化是( D )
A.汽化B.升华C.凝华D.液化
12.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
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 ℃和113.5 ℃。
对比两实验有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这两个判断( B )
A.只有(1)正确B.只有(2)正确
C.都正确D.都错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3.如图所示,是手机中显示天气预报的截图,观察此图可知,当天的最大温差是__14__℃__。
19:54时的气温是__29__℃__。
14.小亮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c(选填“a”“b”或“c”);温度计读数方法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B(选填“A”“B”或“C”).
15.(2019连云港)质量相同的0 ℃的冰比0 ℃的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熔化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保持不变__(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16.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 ℃时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 ℃,熔化才结束。
这种物质一定是非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此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选填“吸热”或“不吸热”)。
17.生活中,人们常用酒精棉球擦发烧病人的额头为他降温,这是利用酒精在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吸(选填“吸”或“放”)热。
18.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凝华过程中要放出(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熔化(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19.“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
20.(百色中考)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物质是晶体(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18 min时处于液态。
21.冬天的早晨,小梅发现家里的玻璃窗上有很多美丽的“冰花”,这是因为室内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此过程中放出(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2.(重庆中考)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的温度计的使用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改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温为98 ℃。
23.小宣在探究某个热学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0.8t+4 ℃。
24.(5分)冬天,小明看到暖和的卧室窗玻璃上“出汗”,联想到夏天开着空调的房间的窗玻璃也会“出汗”,夏天自来水管“冒汗”。
试解释这些现象,并说明玻璃上“出汗”的位置。
答:冬天,暖和的卧室窗玻璃上“出汗”是卧室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发生液化形成的,所以“汗”在玻璃的内表面;夏天空调房间的窗玻璃上的“汗”应该在玻璃的外表面;夏天,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自来水管发生液化形成“汗”附着在水管外表面。
25.(5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A为一塑料瓶,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
(1)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__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__。
(2)这个温度计的塑料瓶部分(图中的A )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__玻璃泡__。
(3)用此温度计__不能__(选填“能”或“不能”)测29 ℃及其以上的温度。
(4)若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液柱向上移动,说明温度__降低__(选填“升高”或“降低”)。
(5)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测温范围小;测得温度受外界气压的影响较大__。
26. (6分) (2019·云南)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如图甲的器材组装有一不当之处是__试管内晶体露出水面受热不均匀__.实验中使晶体受热均匀的措施是采用__水浴法___(写出一条即可).
(2)待温度升高到40 ℃开始,每隔1 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__48__ ℃,熔化经历了__5__ min .
(3)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__水的温度高于晶体的熔点__,晶体可以继续__吸收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7.(9分)(十堰中考)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
(1)小明用的装置(如图甲),他测出的水温将偏高(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2)小红和小华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并描绘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
根据图象可知当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两位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
28.(8分)炎炎夏日,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
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和小林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保持两滴水的质量、温度和表面积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对着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对着其中一滴水吹风,观察蒸发情况。
这样做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
(4)该实验中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实验效果;
(5)发烧的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
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
由此,你的猜想是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
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水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9.(10分)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 ℃”和“-20~102 ℃”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20~102 ℃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2 ℃。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的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了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的药品降温最好选用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掺有盐的雪熔点降低,更易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