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似动现象与电影学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
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
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
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
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
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圆当成一个椭圆。
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
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
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
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1.似动现象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
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
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
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
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
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
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
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
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整体高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学派,它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是全局性的,即我们倾向于将零碎的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整体。
在电影中,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视觉感知
闭合性:电影中经常使用画面的闭合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或创造视觉效果。
例如,即使某个物体被部分遮挡,观众仍然能够感知到这个物体的完整形状。
相似性:在场景切换或者剪辑中,通过保持颜色、形状或者动作的相似性,电影制作人可以让观众感知到不同场景之间的联系,创造流畅的叙述。
2. 故事叙述
整体性:电影的剧情通常是将众多的场景和情节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逻辑和连贯性的故事。
这种整体性的创造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
前景背景关系:通过对比突出主要角色或事件,创造出一种视觉和情感上的前景和背景关系,使观众更加专注
于电影的主要内容。
3. 情感表达
整体氛围的创造:通过音乐、色彩、光线等元素的综合运用,电影创造出一种整体的情感氛围,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
符号和隐喻:电影中经常使用符号和隐喻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主题,这些符号和隐喻通常需要观众将其放入整个故事的上下文中才能完全理解。
总的来说,格式塔心理学在电影制作和观影体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创造了视觉上吸引人、情感上打动人、叙事上连贯流畅的影片。
通过理解和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电影制作人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的感知和认知,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
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
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
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
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
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
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
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
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
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铁钦纳把冯特心理学带到美国以后,根据冯特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派名词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派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不?格式塔心理学派啊,就像是一
幅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位置,组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画面。
比如说,你看那远处的山脉,它可不是孤立的山峰凑在一起,而是一
个整体的形态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格式塔呀!
它强调的是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就好比你听一首好听的歌,不是
只因为某一个音符好听,而是整首歌的旋律、节奏等所有元素融合在
一起,给你带来的那种美妙感受,这就是整体性的体现呀!
再想想,你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大家的欢声笑语、互动交流,这整个氛围,可不是单个的行为能概括的,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
派所关注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呀!
格式塔心理学派还研究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呢!像似动现象,明明是
一些静止的图片,快速播放时你却感觉它们在动,神奇吧?这就好像
变魔术一样,你明明知道那是假的,但就是会被它吸引,这就是格式
塔的魅力所在呀!
还有顿悟学习,就好像你一直解不开一道难题,突然之间,灵光一闪,你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哇,那种感觉是不是超爽?这也是格式
塔心理学派研究的范畴呢!
你说,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不是很有意思?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吗?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心
理世界的新认识之门。
所以呀,格式塔心理学派真的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探索呀!。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形,然⽽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完形计算,让⼈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个完整的三⾓形”⼆、格式塔⼼理学及主要代表格式塔⼼理学也称完形⼼理学,是⼆⼗世纪初兴起来的⼀种学院派⼼理学,到三⼗年代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主要代表⼈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理学反对⼼理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的、组织的⼼理学理论体系。
特点: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三、学习理论(1)顿悟说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的⼀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类最主要学习⽅式之⼀。
顿悟的四个特点: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②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③质变的产⽣⽆需量的积累④可以迁移(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2)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个重要⽅⾯格式塔⼼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如学习英语后学习德语会容易些,会骑⾃⾏车的⼈学习摩托车要快⼀些……负迁移:⼀种学习对另⼀种学习起⼲扰或抑制作⽤。
如物理中⽤到的左⼿法则和右⼿法则。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①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个动态的整体。
②根据课题结构的统⼀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
③分清问题的主次⽅⾯,形成层次结构。
④创造性思维不是⼀种纯智⼒活动,它受⼀个⼈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
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的作⽤。
格式塔⼼理学于1912年在德国诞⽣,后来在美国得到进⼀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拟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拟动现象介绍格式塔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们对于信息处理和感知的模式。
格式塔心理学拟动现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心理学拟动现象的定义、作用、原因、实验研究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定义格式塔心理学拟动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通过视觉或思维过程中,对于静止的图像或物体产生错觉,以为其在运动或变化。
这种错觉并非由外界刺激物引起,而是由个体自身的知觉或思维过程产生的。
拟动现象使人们在观察静止的事物时感受到运动或变化的错觉,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作用拟动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心理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引诱人们产生错觉的方式,拟动现象可以激发人们的注意力,增强对事物的敏感性。
此外,拟动现象还可以改变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供一种独特的感觉体验。
因此,拟动现象对于推动艺术、娱乐和广告等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原因拟动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视觉系统在处理静态图像时倾向于寻找运动和变化。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经常面临快速运动的事物和变化的环境,并习惯了对动态信息进行处理。
因此,当我们观察静止的图像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生成动态的错觉。
其次,拟动现象还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人们会在观察、分析和解释事物时引入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心理模式,从而对静态的图像产生错觉。
这些心理模式可能来源于个人的回忆、经验和文化背景等,使得不同个体对于同一静态图像产生不同的拟动经验。
实验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拟动现象,许多实验研究被进行。
其中一项经典研究是通过展示连续的静态图像来探讨拟动现象的产生。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一系列静态图像,并描述他们觉察到的任何运动或变化。
结果显示,即使图像是静态的,参与者仍然觉察到了运动和变化的错觉。
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拟动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
研究者发现,将静态的产品图像设计得更具动感和变化性,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对产品的好感度和购买意愿。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 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 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 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 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象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 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 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格式塔学习理论所**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所以,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 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 所谓学习了。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 知觉重组的过程。
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最新8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勒温传略
• 勒温(Kurt Lewin,1890-1947),拓朴心 理学创始人,也 是社会心理学的 奠基者。他的工 作侧重在整个物 理和社会的关系 中来研究人类行 为。
二、同型论
同型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用来解释 心物和心身关系的理论。这种理论主 张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格式 塔”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 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 是同型的。即“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 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 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苛勒的界 定)”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会出现似乎一条光线从一个位置移动 到另一个位置,惠德海默将此现象称 为似动现象。即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 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 激从前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一个刺激 位置运动的现象。即没有空间位移的 物体被主体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意识经验不能还原成感觉经验]
b
a
t = 30ms 同时出现 t = 60ms 运动现象 t = 200ms先后出现
7、简单原则
人们对一个 复杂对象进行知 觉时,如没有特 殊要求,常常倾 向于把对象看作 是有组织的简单 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
个体倾向于把一个图形中连接 在一起的平滑部分看作一个整体。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四、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实验与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具有四个特点:从没有 解决到解决的过渡是突然的、完全的; 以由顿悟获得的解决方法为基础的表 现是流畅而没有错误的;由此获得解 决问题的办法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由 此获得的原理很容易应用于其他问题。
格式塔定义及原理
格式塔定义及原理
格式塔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源自德文“Gestalt”,其核心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是指事物的整体性。
这个整体不仅仅是其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当我们将各个部分视为一个整体时,它们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属性,这种属性无法从其组成部分中得出。
另一方面,格式塔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的产生源于20世纪初的德国,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他们认为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即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此外,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即“整体不同於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格式塔理论在心理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设计中,格式塔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如何通过不完全的形、模糊的形、重复的形和形与形的组合等等,造成更大的形式意味或刺激力,这就需要充分运用格式塔原理,使得设计画面的张力最大化。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电影色彩运用分析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电影色彩运用分析一、电影中的色彩世界大千世界色彩纷杂,色彩属于我们感知里非常敏感的焦点。
在自然界,色彩能够分成彩色及黑白两类。
自19世纪末诞生了电影艺术开始[1],人们就渴望借助色彩、光影的变化来刻画五彩缤纷、富于变化的大千世界,从而走进某一时空交错的三维色彩空间,呈现除了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诗歌之外的“第七种艺术”。
在英国的历史上,以前把电影院叫做“生物镜”,由于它可以录下生物具体运动的现实状况,展现自然状态。
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里,作家麦克卢汉把电影界定成为“拷贝盘上的世界”[2],更显示出了色彩刻录的实际含义。
可是色彩既可以展现出自然,也极具情绪的象征意味。
在叫作《色彩》的诗歌里,闻一多借助于色彩话语,给人生赋予某一灵魂。
在时下的电影艺术里面,色彩的情绪象征意味已渐臻化境。
于是,对于电影色彩来说,具备了某一特殊的隐喻及涵义。
自很早的“黑白”胶片时期肇始,在电影艺术里面就显现出了色彩话语的迹象,众多的电影制作者分析色彩传达的意义,可是借助匀调黑白灰的深浅现状来表现电影的涵义,这一表达效果有太多的限制。
此时,彩色电影应运而生,这给电影色彩的出现及完备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所谓色彩,即光之子也。
“对于色彩来说,它是某一靠三种要素整合而成的实际现象:反射光线的事物、光线、还有靠大脑及眼睛组合的可以读出光线里面内涵的感官。
”[3]换句话说,在抓住各种色彩的时候,我们的主观心智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色彩属于我们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虽说它难以自成单独的艺术形式,可是却属于全部视觉艺术里面必不可少的部分。
时下的电影制作者把电影色彩当作传播信息的途径,在变幻莫测的光影世界里面,要么将自然的自身色彩信息加以还原,要么被添加某一具有象征意味的主观信息。
而在“格式塔”完整心理学里面,提出了“心理物理场”这一概念,恰恰能够对这展开某种关联性的阐释,完全可以把电影在光影世界里面加以开拓,将其界定成“心物场里面的色彩世界”,借助于电影心理学某一原理,发现电影艺术里色彩话语的使用技巧。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
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
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
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
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
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圆当成一个椭圆。
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
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
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
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
格式塔崩溃实验
格式塔崩溃实验格式塔(Gestalt),即格式塔理论,诞生于1912年,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该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并明确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人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且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实验研究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
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
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
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
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
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
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
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
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
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
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
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
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一)突现论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
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
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
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
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
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
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
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
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
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
靓丽的光影——格式塔理论下电影唯美视觉升华
110荧屏广角Television Research视觉艺术是人类自20世纪初叶电影问世之后,不断获得升华的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美学表现形式。
视觉艺术的表达直接作用于人类最为原始的先天性视知觉器官,为人类带来了美学的高级享受与身心双重的娱乐性体验。
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式的创制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更加辉煌绚丽的视听语言表达,尤其是影视艺术作品中场景的唯美视觉,更是令观众极易产生沉浸感、临场感、移情感。
针对场景唯美视觉进一步的研究,既有利有揭开场景唯美视觉表达的神秘面纱,又有利于在影视艺术的创制过程中,以唯美视觉表达作为攻玉的他山之石为影视艺术创制带来更加明锐的唯美视觉表达。
一、 电影场景中的唯美视觉表达(一)自然变幻的多元融合影视艺术早期创制的作品,其中的唯美视觉表现完全遵循着最为原始的巴甫洛夫式基于条件反射的机械模式化原理;大面积的色彩铺陈、炽烈的色彩轰炸、赤裸裸的全场景化的“色彩绑架”,这种原始的唯美视觉场景表现形式为影视艺术作品带来了表象化与具象化的视觉奇观、视觉冲击、视觉震撼,尤其是用来渲染氛围的影视艺术场景的唯美视觉表现更是令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能够饱受唯美视觉的洗礼。
而从高级唯美视觉技法而言,场景应透过更为进阶的视觉表现加以表达,这其中就包括充分利用自然本身的色彩元素与自然本身的色彩变化等进行衍生性表达。
例如,在影片《美国丽人》中即以红色玫瑰花辫这一自然本身的元素建构起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唯视觉形诸于自然色彩的绚丽表达,同时,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片中,无边无际的自然美景及其状态变换、晨昏色彩变幻、人与自然之间的色彩渲染等亦建构了一种唯美视觉场景的极致表达。
而该片的艺术性恰恰在于能够将原本单形态、色彩、构图的自然氛围场景,进行了基本自然本身的更加多元化的一体化融合表达。
(二)中间视觉技法场景物体及其色彩虽然是相对恒定的,然而奇妙的是,光却能够借由包括白色在内的不同的色彩、色度、明暗的照射表现,而令物体表现出不同的色泽。
似动现象名词解释
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英文:Apparent motion),指人通过瞬间两点刺激而产生的运动宫定,是一种运动知觉现象。
是指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一种现象。
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某些条作下,人由一个单一的剩激可以产生运动的感觉,其实实际上并不在动,而是“感觉上在动”,这个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很早就被发现,但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实验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惠特海默授揭示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他发表了《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人的运动知觉的基本规律,一种通过视觉幻觉产生的运动假象—“phi现象”,即常说的“似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学以“整体构成(完形)原理”,对影像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幻觉进行了心理学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影片的幅幅静态画格,以每秒16格或24格的速度连线呈现。
会产生似动和深度感的感觉,这不仅是由于生理的视堂暂留现象,而且还有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是大脑的积极参与认同的结果。
这种“完形”作用造成的效应即似动效应,或“Phi效应”。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格式塔学派——精选推荐
格式塔学派(德语:Gestalttheorie)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由马科斯·韦特墨(1880-1943)、沃尔夫冈·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即「模式、形状、形式」等,意思是指「动态的整体(dynamic wholes)」。
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特征格式塔体系的关键特征是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恆常性。
整体性整体性(Emergency)的论据可见于「狗图片」的知觉,图片表现一条达尔马提亚狗在树荫下的地面上嗅。
对狗的认知并不是首先确定它的各部分(脚、耳朵、鼻子、尾巴等等),并从这些组成部分来推断这是一条狗,而是立刻就将狗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
具体化具体化是知觉的「建设性」的或「生成性的」方面,这种知觉经验,比起其所基于的感觉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间信息。
例如,图形A可以被知觉为三角形,儘管在事实上并未画三角形。
图形C可以被视为三维形体,事实上也没有画三维形体。
组织性「组织性」(Multistability或「组织性知觉」multistableperception)是趋势模煳知觉经验,不稳定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解释之间往返。
例如左图所示「克尔立方体」和「鲁宾图/花瓶幻觉」。
恆常性恆常性(Invariance)知觉认可的简单几何组件,形成独立的旋转,平移、大小以及其他一些变化(如弹性变形,不同的灯光和不同的组件功能)。
例如图例'A'在图中都立即确认为相同的基本形式,立即有别于'B'的形式。
在弹性变形的'C',描绘时使用不同的图形元素,如'D'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塔似动现象与电影学一、心理学对学电影有用吗?的确心理学的很多观点至今不能给出生理学的基础,这是因为当代的科学对人类大脑这一最重要的思维器官是如何运作的,仍然知之甚少。
但是这并不说心理学的所有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当代心理学有它一整套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如说实验法,通过对照组,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在其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
在比如说相关法(ciorrelational methods)、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thods)等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科学的统计学基础之上的,而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包括传播学在进行视听率调查时,这些方法都是基本上通用的。
心理学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在其他领域都是被广泛引用的,心理学不是迷信,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现代的心理学是建立在合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我们搞电影的,更与心理学关系密切。
所以,学习一点心理学的方法和结论,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我个人认为,佛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这一被很多电影学者推崇的心理学门类,与电影是在没有切实而必然的联系。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电影是非常危险的,最终很多人会流入“手枪是男性生殖器符号”的符号学谬论中去。
因此我在这里讲的心理学,仅限于感知心理学的范畴。
我也不建议对我这篇小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去看精神分析方面的东西。
和电影相关的心理学是属于感知心理学(perception psychology)的范畴,而感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各门类中最讲科学方法的一类(个人意见)。
比如通过测量和统计,我们得到人的感觉的阈,就说电影声音吧:两个pitch之间的差距多大观众就可以辨别出声音的变化?低频的声音会给观众以危机感(侏罗纪公园用这个用得不要太多),频率不同的声音即使在确定距离录制,听起来的距离感也是不同的(星球大战中黑暗爵士的脚步声里就掺杂了高频的敲击金属声)。
这都是电影创作者自觉应用心理学原理控制观众的感知的例子。
说到电影的基本原理:似动现象。
这也是60年代以后感知心理学的新发现,虽然不能给予生理学上的确切解释,但是全世界(除中国外)的电影教科书,大概现在都在第一章把似动现象作为电影的原理。
当代的实验动画,已经发展到非常有意识地利用似动现象来做文章了。
到底似动现象与人类大脑的那一部分有关,谁都不能确定,但是这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经过试验验证的,那我们就可以拿过来用,自觉地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拿着几个心理学的现成结论就可以为电影建立确定的规则,心理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就像电影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就不懂似动现象,只知道视觉暂留。
起点还是应该是观众的感受,但是借鉴心理学的方法,会对我们理解观众的感知有所帮助。
在电影的领域里,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心理学对感知的研究已经得到的确切结论,不能认为就是一文不值。
否则也不会有众多的真正的电影学者(不包括搞伪电影理论的符号学、现象学等),比如说David Bordwell,我曾有幸向他讨教过这个问题,他非常重视心理学。
而恰恰是电影文学论者、电影符号学者,对心理学是嗤之以鼻的。
我与广播学院某纪录片教授讨论电影的心理学问题时,发现他是完全无知的(他只懂一点半吊子的文学和所谓纪实美学)二、格式塔心理学、似动与电影前面的有点废话了,下面谈谈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hsychology)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产生的。
是感知心理学的重要方法。
所谓感知心理学(perception phsychology),研究的是这个问题:“我们如何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研究电影如我辈者,一定也会经常思考我们的观众是如何感受和认识电影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被理解。
“格式塔”(gestalt)大概意思是:“形式”、“结构”和“本质”。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灵中存在某种先天的结构(当然不是上帝创造的,是在寻找食物、配偶和避难所的漫长时间里进化来的),由于这种特定的结构,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按照既定的形式(格式塔)来组织我们的感知器官接收到的信息。
也就是说人类是用大脑看东西,不是用眼睛看东西。
而且这种格式塔,普遍认为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并不是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
上世纪早期曾有人认为非洲土著(也有人提到了中国人)看不懂欧洲的透视投影法,也看不懂电影;但是后来的发现表明完全没那回事情,纯粹是种族主义的偏见。
因为你我的大脑里都有格式塔的存在,所以听音乐虽然听到的是由孤立的音符组成的,但你我感觉到是整体的旋律。
看电影虽然看到的是一张张图片,但是你我仍然看到了运动。
(这就是似动啊!)其实电影里运动的原理(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就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
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的本质区别就是,视觉暂留认为电影的运动是由人的眼睛产生的,而似动现象认为电影的运动是由人的大脑产生的,是一种心理现象。
诚然,心理学家们还是不清楚格式塔存在的生理基础,但是无论人类的种族肤色,实验证明人类这个物种在接受信息时都会以相对统一的模式来接受,这是个确定不移的现象。
视觉暂留不能解释下面这个现象(图1),似动现象就可以。
当我们给观众相继播放A、B两张图片时,(这中间可以相差的时间可以是0.5秒或者更长,可以大大超过视觉暂留的阈值),观众会认为这是一个矩形倒下了(C)。
由于相隔时间长,人的眼睛的视觉暂留不发挥作用。
但是人们还是认为存在倒下的运动:人的心理结构决定了这一现象,人的心理(先天的感知结构,即格式塔)进行了补偿,产生了运动的幻觉。
这就是说:当形状相同的两个物体相继出现时,观众由于自身心理结构,出现了幻觉。
这种进行补偿的人的心理结构,其实就是格式塔。
插一句就是从似动现象你可以看出人的感知系统是非常合理的,图1中的图形我们看到的不存在的路径实际上是最合乎物理规律的(倒下),而当你把图中的矩形换成人体运动的不同姿态,人们就倾向于按照合理的生物运动方式填充其中的空白。
日本动画是这方面的大师,他们为了省钱只画出最关键的人体姿态,连续播放时你会觉得有动作出来了,其实你要一格格地看,很多你看见的动作其实根本就没有在画面上出现。
加拿大动画大师Norman Mclaren说:“动画最重要的是在一张张画面之间的东西。
”诚哉斯言!:看见三角形了吗?这叫做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s),其实图中只有3个实色的红色图形,但是你的心理结构决定了你要把中间的那片空白认为是一个三角形。
格式塔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你在看很多类似的错觉图形时(周传基老师网站首页上就有几个的),其实是处在一种奇怪的心态,你的理智认为不存在那个三角形,但是你的天生的心理结构(格式塔)倾向于认为有那个三角形。
你的心理体系内部出现了自相矛盾,something wrong, 于是你告诉自己:这是错觉。
所有的错觉图形,都是感知心理学和格式塔感兴趣的,周老师首页上的三股叉等不可能图形,也反映了当你观察图形的细节和用整体的格式塔来认识图形时,所产生的矛盾。
这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impossible object,这种矛盾的心情是如此让人的心理觉得难以承受,以至于去年还有人在周老师的论坛上讨论有无作出模型来的可能性。
其实如果做出来模型,就必须利用深度错觉来伪造透视,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再举个例子你认为A应该是B呢?还是C?你会认为是兰色的圆形叠加在红色的圆形之上吧(B),而不是一个红色的月牙形放在蓝色图形之上(C)。
这叫做图/底关系,又是你心理中的天生的结构(格式塔)在发挥作用了。
图底结构是我们在电影里营造空间幻觉的利器之一。
不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翻开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的书,可能都比我说得精彩。
在人类对形状、空间、时间、运动的感知研究方面,感知心理学能给我们这些研究电影的人很多启发。
三、格式塔、力场、力格式塔毕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电影理论家和心理学家爱因汉姆对格式塔作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他把存在于人心理中的格式塔比做磁场,而人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就像是撒到磁场中的一把铁粉,因为磁力场中有已经存在的模式(磁力线的分布),因此这把铁粉并不完全是随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如果我们研究人类感知的模式性的东西(心理磁场中的心理力),就能对人类对信息的感知做出控制和预测。
当我们研究所谓“电影的构图”时,实际上是在考虑电影图像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由于格式塔的存在,人们对图像的感知存在范式,各元素之间关系不同,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为了方便在实践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对人们感知图像的发现,有人把屏幕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作用力的概念来归纳,由于这种图像元素之间(包括图像元素与画框之间)的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我们借用数学里的概念,把这种作用力称为矢量。
对电影图像的理解,经历了构图(composition)、取景(framing)和矢量(Vector)三个阶段。
它们的区别我的大致理解是:composition把电影图像看作静止的东西,应用绘画的原则来安排各元素,忽视电影是运动,也忽视了电影的空间幻觉;framing认识到画框的重要性(framing的本意就是画框),认为电影是记录运动的机器,电影图像是面对现实中运动的一扇窗户,认识到了画外空间的存在;而Vector并不否认framing,同样认为电影是运动,认识到画外空间的存在,但是vector的概念更加深入地分析了画框内外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画框的存在产生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矢量”概念是对“取景”的进一步细化,两者之间并没有冲突。
作为帮助我们正确把握电影图像的工具,矢量和取景更符合电影的本性,更符合科学对人们感受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