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第二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却下沉?他们也许会想到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可能与其重量有关,有些人也可能推断物体的大小甚至液体的类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年级材料单元有《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这些,设计了这课,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
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
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
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
本课延续上一课的研究内容,继续探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自身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的情况不变。
但是根据经验和预测,学生们仍然会认为物体的沉浮会与他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对学生来说,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本课的探索就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切入。
如果学生能意识到重量和体积正在同时影响着沉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变量控制的实验来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3.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一)回顾旧知,奠定基础。
师:请你们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过的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
学生预设回答: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二)观看图片,设置悬念。
出示蜡烛和萝卜两个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图片情况。
师:引起学生思考: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更好的意识到物体的沉浮不仅仅局限于同种物体,对于不同的物体来说沉浮会与什么有关。
通过图片的演示来引出悬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索,做到有目的的学
习。
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学生猜想,完成表格。
师: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胡萝卜、海绵块、石头、蜡烛、橡皮和回形针六种物体,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然后全班一起总结学生的猜想情。
师:按轻重顺序排列六种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把观察的实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师:你能得出结论吗?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系?
生:有的和体积大小有关,有的和重量有关,所以无法进行比较。
师:那应该怎么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大胆的猜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的猜测能力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通过学生猜测结果和动手实验操作,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同时验证学生的猜测,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小组实验,验证结果。
(1)观察实验器材,发现不同。
师:请同学们看看实验器材的两组器材,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生:有3个大小相同的小圆柱。
生:有3个大小不相同的正方体。
上面写着25克。
生:圆柱体的大小体积相同,重量不同。
生:正方体的体积不同,重量相同是25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体积相同,轻重不相同
设计意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物体之间的变化
量,通过演示实验发现影响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形象的观察到沉浮现象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动手实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师:小组合作来探索这些沉浮块的不同之处,会和它的沉浮有什么关系?并记录实验结果。
生:圆柱体它们的大小一样。
生:它们的重量、轻重不一样。
生:重的物体易沉。
生:正方体它们的大小不一样。
生:它们的重量、轻重一样。
生:小的物体易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自观看和感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对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记录能力。
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改变同一物体的变量继续研究。
1.改变塑料鸡蛋的变化因素来研究鸡蛋沉浮。
师:改变你们的手上塑料鸡蛋,你能用什么办法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指名学生答。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情况。
2.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生:改变了物体的轻重,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3.原理应用。
师: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运用了这个工作原理?
师: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是怎样在水中沉浮
的?
出示课件:潜艇在水中行驶的工作原理的动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一些变量,改变它的沉浮,自己动手探索改变什么来改变它的沉浮,更形象的感受和理解物体沉浮的因素。
三、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你是怎样探索发现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索,全班就交流。
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本节课的新知识,并自己开口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观察实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思考并探索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如何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以及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
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
三、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
四、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
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页)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船的发展史
1.船一直以来是水上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欣赏完这些图片后,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船的发展史?
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船的发展史。
(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边讲解)
二、做一艘橡皮泥小船
1.欣赏完这些船,了解了船的发展史,大家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船?
2.出示材料:橡皮泥
3.小组分工合作制作
4.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去欣赏别的小组小船。
三、用其它材料造船
1.画出你想制作的船的草图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事先做的小船,展示给同学们看,介绍一下你的小船,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有什么优点?
3.没有带材料的同学,请你按书本P10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小船,用什么材料,自己觉得小船有什么优点,写在作业本上。
其它同学按自己做好的小船写在作业本上。
5.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你的小船还需改进什么?试航之后,你觉得它还有什么优点?
6.请各小组把船拿上来,开一个小型船展览会,全班欣赏,评一评你认为哪艘小船比较好。
【板书设计】
造一艘小船
小船的载重量越大,上升的水位就越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制造小船的关键。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另外,教具准备不好。
由于学生学具没
有带来,找不到合适的橡皮泥,所以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准备更周密些,设计更合理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内容,教材中一共安排了三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后两个观测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基础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
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明白,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学背景】
第一课到第四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
不管物体是下沉还是漂浮,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
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物体将上浮;如果向上的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下沉。
当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时,他们会发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寻找到物体为什么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会发现,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他们就此也会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
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导入
师:当我们说到苹果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水果、手机、牛顿······
师:看来同学们想到了很多东西,有的同学想到了英文单词apple,有的同学想到了苹果手机,有的同学想到了吃的,也有同学想到了科学家牛顿(PPT展示)。
说道牛顿大家一定会想到有关于牛顿的那个科学小故事。
那如果这棵苹果
树在湖边,苹果没有砸中牛顿而是掉进了水里面呢?这个苹果是沉还是浮呢?
学生回答沉或浮。
师:无论我们的回答是什么都只是一个猜测,猜测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我们要用证据说话,看看它是沉还是浮。
(教师将苹果放入水中,苹果浮在了水面上)牛顿的故事告诉我们: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为什么苹果没有沉到水底而是漂浮在水面上呢?难道还有其它的力在影响苹果吗?是什么力呢?
有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出浮力由此引出本科主题——浮力。
二、知识点揭示
师:现在在老师的手上有一个塑料块,取出苹果并将塑料块放入水中我们发现塑料块也是浮在水面上的,说明这个时候塑料块受到了几个力?
生:两个力,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重力。
(在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力的方向。
)
师: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起塑料块,将手放在塑料块上,慢慢地将它往下压,直到它完全浸入水中,然后慢慢地松手让它浮到水面上。
在这个过程中请你仔细感受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小组活动,小组内依次感受。
)生:有一股力将我的手往上推;塑料块想要往上冲;我感到有一股力在阻碍我的手向下······
教师总结:把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三、知识点揭示
师:让我们再仔细的感觉一下。
在我们将塑料块往水下按的过程当中,手使的力大小改变了吗?水给予塑料块的向上的浮力大小改变了吗?
学生再次感受会发现当我们想要将塑料块压进水中时需要加大手所实的力。
由此引出以下问题:在我们感觉到浮力大小改变的同时还有什么改变了?
观看视频,观察一下在塑料块慢慢浸入水中时还有什么变化是我们刚刚没有发现的。
学生观看视频发现,在塑料块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水面的高度上升了(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视频播放结束后再次用照片进行对比观察,并用不同颜色的虚线标出水面位置)。
问:为什么水面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