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和突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而清凉透明小泡,含乙酰胆 碱,甘AA,r-GABA,谷AA
﹡小而致密小泡,含儿茶酚胺类
﹡大而致密小泡,含神经肽类
33
34
2、突触后成分
——细胞体或树突膜 •突触后膜
胞体或树突膜增厚, 含化学门控通道及受 体,可与递质结合。
3、突触间隙
前后膜间的间隙,约 20~30nm宽。
35
三、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
神经元的营养中心
1.2.1 细胞核:
大而圆,异染色质少,浅染,核仁明显。
1.2.2 核周质:
嗜染质(Nissl bodies) LM:嗜碱性的块状、颗粒状 EM:RER,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
8
9
• 神经原纤维 neurofibril 包括神经丝(10nm)和微管 (25nm),银染的标本中, 呈棕黑色细丝,构成细胞 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神经细胞基础 神经元和突触
1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 能感受刺激传导冲动,整合信息 (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保护支 持、分隔、营养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胞体:大小脑皮质,神经核团、灰质
突起:神经通路,神经网络 胞体:神经节
a.当CNS受损伤,胶质c会大量增生 b.当PNS受损后,轴突可沿施万细胞形成的索道生长 3.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a .物质交换(构成血-脑屏障 ) b.产生NTF,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生存 4.绝缘和屏障 a.施万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的髓鞘,起绝缘作用 b .血-脑屏障是限制某些物质的通道 5.维持恰当的离子浓度:可摄取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维 持神经元的正常电活动。 6.摄取神经递质:摄取r-GABA 等。
功能:1. 维持神经元活动的内环境; 2. 摄取神经递质,调节神经元活动; 3. N.S发育阶段,诱导神经元迁徙到特定区域; 4. N.S损伤时,增生形成胶质斑痕,充填缺损; 5.合成分泌NTFs(如NGF,CNTF,GDNF)等,以维 持神经存活和促进神经突起生长。
21
22
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cy 分布:神经元胞体附近,神经纤维周围 形态:突起较少,呈串珠状 功能:1.形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脊; 2.分泌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I-35,NI-250); 抑制再生神经元突起生长 。
B
A
突触前易化
运动N元
48
六、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布:
传统观点认为,只在突触前膜处有神经递质释放,因而兴奋 不能逆向传递;
新观点认为:突触后神经元(靶c)可释放一些物质(如NO、 多肽等),逆向传递到突触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元的递 质释放过程,从信息沟通角度来讲,是双向的。
2、突触延搁
当兴奋通过突触时,由于存在递质释放、扩散及发挥作用等 过程,故需要时间较长(约0.3—0.5ms)。
2.1.1 定义: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
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上升,该电位改变称 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产生动作电位) 2.1.2 机制
某些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的受体,使后膜 Na+、k+通透性增强,尤其是Na+,导致局部去极化, 产生EPSP。
39
2.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1.1 产生的原因 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IPSP,从而发生抑制。 1.2 类型
根据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分为:
传入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43
1.2.1 传入侧支性抑制
一个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 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 另一方面发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 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转而 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产生 IPSP。 常见部位:脊髓,脑 意义: 协调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
躯体神经:体表、骨骼肌
突起
内脏神经:内脏,心血管,腺体
3
-. 神经元 neuron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 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形态多样,均有胞体和 突起构成。胞体大小不 等,约5~100m。突起 的形态、数量、长短不 同,分为轴突和树突。
4
1、基本结构
胞体:分布于大、小脑皮质,脑 干,脊髓灰质,神经节
突起: 树突 dendnite 轴突 axon ——构成神经网络、神经纤维
5
6
1.1细胞膜
细胞膜: 可兴奋性膜,能感受刺激(胞体膜,树突 膜),传导冲动
(轴突膜),处理信息。
离子通道
电位门控通道:存在于轴突
膜蛋白
化学门控通道:位于树突膜和胞体
受体 与递质结合,引起化学门控通道开放
7Leabharlann 1.2 胞体微丝、神经丝,微管向轴突
慢速顺向运输:终末的移动, 0.1~0.4mm/d
逆向运输 终末
胞体
代谢产物或摄取的物质 (蛋白质,NTF、小分子物质)
12
3、神经元的功能分段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1.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抑制 2. 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抑制进行分析综合 3.神经内分泌功能
神经元通常有四个重要的功能部位
44
1.2.2 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
某一中枢神经元兴奋时,其传 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 支去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 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轴突末梢释放 抑制性递质,反过来作用于同一中枢 的神经元,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 元及其它神经元。
常见部位:脊髓,海马,丘脑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保持神经元活动的协调。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与神经纤维类型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nerve
inpulse),即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
17
周围有髓神经纤维
——施万细胞形成髓鞘
18
中枢有髓神经纤维 ——少突胶质细胞形成髓鞘
19
二.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
1、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1.1 中枢神经胶质细胞
2.2.1 定义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
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该电位变化称为 IPSP(增加极化程度,不产生动作电位)。 2.2.2 机制
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通道开放, 致Cl-内流,膜电位发生超极化;IPSP产生与k+通透性增加和 k+外流增强,Na+,Ca2+通道关闭有关。
49
3、总和(空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
突触传递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需要多个EPSP总和, 才能使膜电位的变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
4、兴奋节律的改变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节律与突触前神经元传入冲动频率 及本身功能状态有关;
37
四、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
1、突触后电位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后 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入后 膜,从而引起后膜的膜电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 超极化,该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2、类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8
2.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20
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 a.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fibrous astrocyte
分布: CNS白质 形态:星形,突起细长,多支少。胞质中含大量胶质
丝(由胶原纤维质+酸性pr构成,GFAP) b.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protoplasmic astrocyte
分布:CNS灰质 形态:突起粗短,分支多,绒球状,胶质丝较少
40
41
2.3 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取决于IPSP,EPSP的代数和 当IPSP>EPSP时,产生IPSP; 当IPSP<EPSP时,产生EPSP
动作电位产生部位:轴突始段(轴丘)
❖ 胞体
动作电位 (轴突始段)
末梢
42
五、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兴奋
1、突触后抑制 ( postsynaptic inhibition )
29
二、突触的结构
经典的突触结构——化学性突触
依靠神经递质,主要见于哺乳类。
轴-体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30
LM:
银染标本显示为突触扣结。
31
EM:
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32
1、突触前成分 ——轴突终末
•突触前膜 轴突终末的细胞膜 •突触小泡 含神经递质或调质的膜被小泡,
由胞体合成,运输至突触处。
• 小胶质细胞 microglia
形态:体积小,胞体细长,突起细长有分支,表面有棘状突起
功能:CNS巨噬细胞,吞噬细胞碎片及退变髓鞘。
• 室管膜细胞 ependymal cell
分布:脑室,脊髓中央管
形态:立方/柱状,游离面有微绒毛和纤毛
功能:1.参与脑脊液代谢
2.可能有神经干细胞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23
45
2、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抑制。
2.1 结构 轴——轴突触
•A与运动神经元构成轴—体突触;
•B与A构成轴—轴突触; •当A末梢兴奋时,可引起运动神经元
B
A
出现EPSP;
突触前抑制
•仅有B兴奋冲动传入时,该神经元无
反应;
运动N元
•先使B兴奋,再使A兴奋,则A兴奋所
14
15
5、神经纤维
定义:轴突和长树突(统称轴索)外包以神经胶质 细胞形成的结构。
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 myeli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神经纤维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16
结构 myelinated n.f 中枢:少突胶质细胞+轴索 周围:施旺细胞+轴索 unmyelinated n.f:中枢:裸露的轴突 周围:施旺细胞+轴突
特定途径上传,并抑制邻 近神经元的传入活动。
47
3、突触前易化 (presynaptic facilitation)
使某些生理过程变的容易。
3.1 结构:轴-轴突触
3.2 机制: 当兴奋B时,末梢B释放5-HT,
引起末梢A的cAMP↑,k+通道关 闭,延缓动作电位(A)的复极化 过程,进入A的Ca2+↑,释放递质↑, 引起运动神经元的EPSP↑。
受体部位——胞体或树突膜 动作电位发生部位——轴丘
传导冲动的部位——轴突
神经末梢
13
4、神经元的分类
2. 按突起分类 • 多极神经元 • 双极神经元 • 假单极神经元
2. 按功能分类 • 感觉神经元 • 运动神经元 • 中间神经元
2. 按神经递质分类 • 胆碱能神经元 • 胺能神经元 • 肽能神经元 • 氨基酸能神经元
引起的EPSP明显减小,说明B的活动
能抑制A的兴奋作用。
46
2. 2机制
B纤维兴奋抵达末梢,并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A末梢,细胞 膜产生超极化,动作电位变小;
A纤维动作电位变小,释放的递质减少,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突 触后电位减小;
B纤维的抑制是通过使A纤维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而实现的。
意义: 冲动进入中枢后,沿
27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
28
一、突触的概念
突触(synapse):
是由sherrington首先提出的,经典的神 经元学说认为神经元是单向传递的功能极性单位; 树突、胞体是感受性的,轴突是将神经元 的信息传给别的神经元或效应器。
突触是实现这种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 应器(肌细胞, 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机械性 接触部位。
1.2 周围神经胶质细胞
Schwann cell: 1.形成有 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2.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等,促 进受损神经的再生。
卫星细胞 statellite cell 分布于神经节细胞胞体周围, 起支持,营养作用。
24
25
26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CNS内,突起交织成网,构成支架 2.修复和再生:
——电-化学-电传递过程
兴奋
突触处
电位门控通道开放
小泡与前膜融合
突触前膜去极化 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 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与后膜受体结合 化学门控通道开放
突触后膜去极化 产生突触后电位 兴奋传导
36
突触传递的结果
兴奋性突触 突触小泡呈圆球形
释放兴奋性递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 突触小泡呈扁平形
释放抑制性递质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
1.3 突起 neurite
树突 dendrite
轴突 axon
数量 一个或多个
一个
形状 树枝状的分支 分支少,细长条索 状
结构 同核周质
无尼氏体
树突棘 质
轴丘、轴膜、轴
功能 接受刺激传向胞体
传导冲动
11
2、轴突运输
顺向运输 胞体
终末
快速顺向运输: 蛋白质、突触小泡、神经递
质,100~400mm/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