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授课人:青岛百度文库9中 赵霞
规则:
一人做动作,另外 一人模仿他在平面镜中 成的像,模仿错误即被 淘汰。
镜子中的 我是什么 样的呢?
3
2 1
假如: 像轴与对的物称特关图点于形 镜面对称
大像小与关物系如大何小? 相等
正 像立是还正是立倒的 立?
到像轴、的物距到离镜有面什 么 距关 离系 相?等
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能否简单介绍一 下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探究课题:
1.平面镜是否成正立等大的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 距离是否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 与镜面垂直?
反馈练习: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 红选取的器材除了刻度尺、白纸还应 有: 两支等大的蜡烛 、 玻璃板 。选取这 两种器材的用意是什么?
两支等大的蜡烛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玻璃板 为了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 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已知平 面镜与视力表相距2.5m,被测者与视力表相距 0.4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 这种方法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好处?
2.5m
想一想:
爱观察的小丽发现轿车的挡风 玻璃都有些倾斜,请你用光学知识解 释一下
连像线物与连轴线有与何镜关面 系垂?直
;微信小程序开发外包 手机app开发外包 https://xiaozu.app 微信小程序开发外包 手机app开发外包 ;
《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 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 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 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庄重 ?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每一年都有人往凹下的刻痕里上漆, 为了警醒世人。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前一段还有人为这四个字的涵义争论——佛门让人争论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这些闪烁智慧之光的吉光片羽,让人备感争论的徒劳。谁有能力揭示这一切,澄明这秘而不宣的内心轨迹呢,我是不 能,也许你也不能。往事不曾消逝——一些纸本的记录试图给我们这种自信,只是它也解脱不了时间的局囿,始终被一些片段萦绕着,成为故事。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他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墨 色在干裂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造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他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他把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 肃穆下的氛围归于庄重。这种场景让人速长几岁,怀揣沉重和庄严。 ? 人生如果没有经历几次庄重的场景,就总是悬浮无着。曲终人散,绝对是一个规律。 ?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位花农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主人往城里跑了,老房子空旷而枯 寂,如果我不自言自语,就成天没有声响。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 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长了起来。有一些人显然是单位派来的,他们个人与死者毫无瓜葛,却因着这个送行的任务熟悉起来。于是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他们盼着殡仪馆的车子早些开来,结束后好忙乎自己的事 儿。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在城市的年头久了,最初的印象仍无法磨灭,在很多这样的场景里,参与者一脸茫然。好几位书画界的前辈过世了,我从未参与出殡,除了费时之外,自以为情感上 产生不了和谐——届时肯定又有人讲段子,我要不要应和地微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出生了,与这个世界立了整个过程的契约,是一件庄重的大事。人不像树,如果一个人忘了自己的年龄,恰巧又失去所有凭,这个人的生长过程永远是一个谜。一棵树倒下的 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倘若不是应付了事,面对灵魂,内心净化起来,一种藏之于内部的力量,撩开虚妄,落入沉实。但丁说得好啊,“我见到的幻象几乎完全消失,从中诞生的芳香依然一点一滴落在我心中。”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辛亥革命后,还有 不少男人背上拖这一条旧日的长辫子,没有随满清的消失而消失。跑得惊惶时,辫梢在脊背上舞蹈。这种饰物和具体的那个男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难解的谜——就从这个细节说起吧,一个朝代一直停留在一个人的背上,肯定包含了他的想念和爱慕,不感到它的衰落或累赘。 像辜鸿铭那样,那条晃动的小辫子,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他坦然而固执地坚守着一种情怀。时光让所有的生命破绽百出,却不能粉碎一个人对前朝的信念。后来的人摆出一幅副新时代的派头,嘲笑这些人对往昔的眷恋,有谁深入到他们复杂的心灵内部?如果扔掉这些新潮评说,自己闭上眼 睛想一想,这样的人显然在庄重地承诺着一种过去时的精神语言。保存传统中不易察觉又容易消亡的细节,里边盛满的秘密,肯定比那些想都没想就顺从地操起大剪子铰掉长辫的人,更值得回味。 ? 对于庄重的感受,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 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尤其是迟暮的时光里,我看到了一种民间精神的真实原型,感受到生命灵光在静穆中的力量——包藏在矮小躯体里的信心,每一天都快乐地跳动着。我认定这源于她一生不变的信仰——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早祷、晚祷,许多机会与主 耶稣交通着。一种来自灵魂的言语,通过每日善的行为,无声地弥漫开来。有时,我觉得她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每一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帝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 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这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 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就浮现了。施勒格儿是这么断言的:“神,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处处都能看见神一样的东西。”一个人庄重的时候,芜杂避退了,她看到的 肯定深了下去,即便是沉默,圣洁已经穿越内心,加深了她对于遥远天国的想念。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一直让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涌了出来。后来,在餐桌上,我大抵无话。对于在餐桌上逗嘴、斗酒,甚至把气氛煽动得热闹非凡,我一直难以适应。这当然也给主 人难堪,不知我为何高兴不起来。不妨说开,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了:“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里肯定潜伏着一些条件,不是任何人都那么轻易用眼一瞥就可以到达。 ? 一个人的笔尖,一点都 没有涉及到家乡,一定是有隐情。在漫长的冬季里,有时实在无聊,信笔写下了许多文字,却都远离家乡。至少可以说,我不愿意把笔尖朝这个方向移动。我对家乡的眷恋一直停留在十六岁以前,这个典雅兼有古风的小城。如果说它的韵味,是和洋溢在小城内的宗教气息不能分开的,好像空 气,你要撩开纯属徒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到处可见教堂或者寺院。晚间走着,可以听到暮鼓沉沉响起,或者晚祷的钟声在小城上空荡漾。至于民间私设的不知名的鬼神龛位,更是不计其数。宗教是庄重的缘起之一,敬天地、祭鬼神,怀抱虔诚之心,构成勒这个小城 特有的气息,更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崇礼仪,尚诗书,有时候,你和一个坐着石阶上乘凉的老者闲聊,他那带着中原遗韵的地道闽南语,环环相扣地扯出一连串犄角旮旯轶事,让人猜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小看。当然,对人的熏陶不能忽略了南音。像一道潺湲溪流的南音,常常在傍晚 时分,从粉墙红瓦里、亭榭水池边、天井石壁浮雕上漫了出来——清澈,我想起这两个字足以概括整个流程。尤其唱腔里融入那一对精致的碰铃相击时迸出的清脆声响,像精神盛宴上高举起的酒杯碰击后发出的心灵震颤。举止文雅起来,言谈中带着敬语。朱熹感慨,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 都是圣人”,对于小城人口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弘一法师挥毫写了下来。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样的环境里我慢慢长大,教堂给予我庄重的浸染,要远远早于学堂。一个人在台上布道,下边的人聚精会神,心和目光投注到布道者斯文的动作里。每一个礼拜天,有多少这样的场景 在小城上演,步履蹒跚的老人,牵着牙牙学语的孩童,徒步的,坐三轮车的,准时到达。应该承认,那时我听不懂,也不敢问,只是在不懂中端坐。走出来的时候,阳光格外灿烂,美好充满了平和的内心。我的一个同学,爱打爱闹无一刻停歇的男孩,一次被人追赶时,慌不择路跑进了藏于小 巷内的教堂。与闹市仅一墙之隔,他狂跳的心被里边肃穆惊呆了——里边有几个就是他的邻居,成日絮絮叼叼不让口舌休息的市井女人,正凝神倾听,抿紧了善动的双唇。直到唱圣诗的时候,她们才放开嗓门,大声歌唱。许多年过去了,联想到这种氛围的背后,理应有自觉而独立的信念灌注 着,进来的人,怀抱静气;走出来时,满怀的欣喜。 ? 当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革命,彻底地颠覆这个小城的信念。 ? 我回到这个生我并度过少年时代的小城,毫不夸张地说,已不是我希望的模样和气息了。 ? 有好几次,在香火旺盛的开元寺,我见到了“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 圣人”,它已经入木三分地悬挂在天王殿里,此时,已成了对这个小城衰微风雅的一曲悠长挽歌。 ?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庄重的高级形式就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鬼神、敬祖宗,都是有道理的。
反馈练习:
小明身高175cm,他在平面镜中的 像的高度应是 175cm,当他由远处走 近平面镜时,他的像会 不变 (变大、 变小还是不变)。
反馈练习:
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 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2m 。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对称假设
问 题
演绎推论
转 换
问 题
实验检验
转
换
得出结论
想一想:
授课人:青岛百度文库9中 赵霞
规则:
一人做动作,另外 一人模仿他在平面镜中 成的像,模仿错误即被 淘汰。
镜子中的 我是什么 样的呢?
3
2 1
假如: 像轴与对的物称特关图点于形 镜面对称
大像小与关物系如大何小? 相等
正 像立是还正是立倒的 立?
到像轴、的物距到离镜有面什 么 距关 离系 相?等
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能否简单介绍一 下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探究课题:
1.平面镜是否成正立等大的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 距离是否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 与镜面垂直?
反馈练习: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 红选取的器材除了刻度尺、白纸还应 有: 两支等大的蜡烛 、 玻璃板 。选取这 两种器材的用意是什么?
两支等大的蜡烛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玻璃板 为了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 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已知平 面镜与视力表相距2.5m,被测者与视力表相距 0.4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 这种方法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好处?
2.5m
想一想:
爱观察的小丽发现轿车的挡风 玻璃都有些倾斜,请你用光学知识解 释一下
连像线物与连轴线有与何镜关面 系垂?直
;微信小程序开发外包 手机app开发外包 https://xiaozu.app 微信小程序开发外包 手机app开发外包 ;
《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 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 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 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庄重 ?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每一年都有人往凹下的刻痕里上漆, 为了警醒世人。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前一段还有人为这四个字的涵义争论——佛门让人争论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这些闪烁智慧之光的吉光片羽,让人备感争论的徒劳。谁有能力揭示这一切,澄明这秘而不宣的内心轨迹呢,我是不 能,也许你也不能。往事不曾消逝——一些纸本的记录试图给我们这种自信,只是它也解脱不了时间的局囿,始终被一些片段萦绕着,成为故事。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他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墨 色在干裂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造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他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他把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 肃穆下的氛围归于庄重。这种场景让人速长几岁,怀揣沉重和庄严。 ? 人生如果没有经历几次庄重的场景,就总是悬浮无着。曲终人散,绝对是一个规律。 ?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位花农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主人往城里跑了,老房子空旷而枯 寂,如果我不自言自语,就成天没有声响。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 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长了起来。有一些人显然是单位派来的,他们个人与死者毫无瓜葛,却因着这个送行的任务熟悉起来。于是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他们盼着殡仪馆的车子早些开来,结束后好忙乎自己的事 儿。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在城市的年头久了,最初的印象仍无法磨灭,在很多这样的场景里,参与者一脸茫然。好几位书画界的前辈过世了,我从未参与出殡,除了费时之外,自以为情感上 产生不了和谐——届时肯定又有人讲段子,我要不要应和地微笑?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出生了,与这个世界立了整个过程的契约,是一件庄重的大事。人不像树,如果一个人忘了自己的年龄,恰巧又失去所有凭,这个人的生长过程永远是一个谜。一棵树倒下的 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倘若不是应付了事,面对灵魂,内心净化起来,一种藏之于内部的力量,撩开虚妄,落入沉实。但丁说得好啊,“我见到的幻象几乎完全消失,从中诞生的芳香依然一点一滴落在我心中。”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辛亥革命后,还有 不少男人背上拖这一条旧日的长辫子,没有随满清的消失而消失。跑得惊惶时,辫梢在脊背上舞蹈。这种饰物和具体的那个男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我来说真是一个难解的谜——就从这个细节说起吧,一个朝代一直停留在一个人的背上,肯定包含了他的想念和爱慕,不感到它的衰落或累赘。 像辜鸿铭那样,那条晃动的小辫子,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他坦然而固执地坚守着一种情怀。时光让所有的生命破绽百出,却不能粉碎一个人对前朝的信念。后来的人摆出一幅副新时代的派头,嘲笑这些人对往昔的眷恋,有谁深入到他们复杂的心灵内部?如果扔掉这些新潮评说,自己闭上眼 睛想一想,这样的人显然在庄重地承诺着一种过去时的精神语言。保存传统中不易察觉又容易消亡的细节,里边盛满的秘密,肯定比那些想都没想就顺从地操起大剪子铰掉长辫的人,更值得回味。 ? 对于庄重的感受,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 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尤其是迟暮的时光里,我看到了一种民间精神的真实原型,感受到生命灵光在静穆中的力量——包藏在矮小躯体里的信心,每一天都快乐地跳动着。我认定这源于她一生不变的信仰——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早祷、晚祷,许多机会与主 耶稣交通着。一种来自灵魂的言语,通过每日善的行为,无声地弥漫开来。有时,我觉得她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每一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帝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 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这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 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就浮现了。施勒格儿是这么断言的:“神,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处处都能看见神一样的东西。”一个人庄重的时候,芜杂避退了,她看到的 肯定深了下去,即便是沉默,圣洁已经穿越内心,加深了她对于遥远天国的想念。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一直让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涌了出来。后来,在餐桌上,我大抵无话。对于在餐桌上逗嘴、斗酒,甚至把气氛煽动得热闹非凡,我一直难以适应。这当然也给主 人难堪,不知我为何高兴不起来。不妨说开,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了:“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里肯定潜伏着一些条件,不是任何人都那么轻易用眼一瞥就可以到达。 ? 一个人的笔尖,一点都 没有涉及到家乡,一定是有隐情。在漫长的冬季里,有时实在无聊,信笔写下了许多文字,却都远离家乡。至少可以说,我不愿意把笔尖朝这个方向移动。我对家乡的眷恋一直停留在十六岁以前,这个典雅兼有古风的小城。如果说它的韵味,是和洋溢在小城内的宗教气息不能分开的,好像空 气,你要撩开纯属徒劳。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到处可见教堂或者寺院。晚间走着,可以听到暮鼓沉沉响起,或者晚祷的钟声在小城上空荡漾。至于民间私设的不知名的鬼神龛位,更是不计其数。宗教是庄重的缘起之一,敬天地、祭鬼神,怀抱虔诚之心,构成勒这个小城 特有的气息,更是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崇礼仪,尚诗书,有时候,你和一个坐着石阶上乘凉的老者闲聊,他那带着中原遗韵的地道闽南语,环环相扣地扯出一连串犄角旮旯轶事,让人猜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可小看。当然,对人的熏陶不能忽略了南音。像一道潺湲溪流的南音,常常在傍晚 时分,从粉墙红瓦里、亭榭水池边、天井石壁浮雕上漫了出来——清澈,我想起这两个字足以概括整个流程。尤其唱腔里融入那一对精致的碰铃相击时迸出的清脆声响,像精神盛宴上高举起的酒杯碰击后发出的心灵震颤。举止文雅起来,言谈中带着敬语。朱熹感慨,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 都是圣人”,对于小城人口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弘一法师挥毫写了下来。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这样的环境里我慢慢长大,教堂给予我庄重的浸染,要远远早于学堂。一个人在台上布道,下边的人聚精会神,心和目光投注到布道者斯文的动作里。每一个礼拜天,有多少这样的场景 在小城上演,步履蹒跚的老人,牵着牙牙学语的孩童,徒步的,坐三轮车的,准时到达。应该承认,那时我听不懂,也不敢问,只是在不懂中端坐。走出来的时候,阳光格外灿烂,美好充满了平和的内心。我的一个同学,爱打爱闹无一刻停歇的男孩,一次被人追赶时,慌不择路跑进了藏于小 巷内的教堂。与闹市仅一墙之隔,他狂跳的心被里边肃穆惊呆了——里边有几个就是他的邻居,成日絮絮叼叼不让口舌休息的市井女人,正凝神倾听,抿紧了善动的双唇。直到唱圣诗的时候,她们才放开嗓门,大声歌唱。许多年过去了,联想到这种氛围的背后,理应有自觉而独立的信念灌注 着,进来的人,怀抱静气;走出来时,满怀的欣喜。 ? 当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革命,彻底地颠覆这个小城的信念。 ? 我回到这个生我并度过少年时代的小城,毫不夸张地说,已不是我希望的模样和气息了。 ? 有好几次,在香火旺盛的开元寺,我见到了“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 圣人”,它已经入木三分地悬挂在天王殿里,此时,已成了对这个小城衰微风雅的一曲悠长挽歌。 ?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庄重的高级形式就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鬼神、敬祖宗,都是有道理的。
反馈练习:
小明身高175cm,他在平面镜中的 像的高度应是 175cm,当他由远处走 近平面镜时,他的像会 不变 (变大、 变小还是不变)。
反馈练习:
一个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m处,则 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2m 。
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对称假设
问 题
演绎推论
转 换
问 题
实验检验
转
换
得出结论
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