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厚教”和“厚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科书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厚教”
和“厚学”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加大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古诗词内容占到
教科书内容的51.7%,如何讲好古诗词就越发重要起来。

许多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是围绕“读通读顺、理解诗意、展开想象、明理悟情”几步展开的。

有的课就诗学诗,内容单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而让人印象深刻
的古诗词教学则彰显出教师较高的古诗词素养,学习内容丰厚,学生兴趣浓厚。

诗词虽短,教师却解读得“厚”,学生学得也很“厚”。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提倡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但老师们主要运用在现代
文阅读上。

而想把古诗词课教“厚”,我认为也应该提倡整本书阅读,提倡
“1+x”模式。

这里的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指大量阅读和积累古诗词,更是指
要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生平故事、诗词背景故事、名家解读等书籍。

尽管许多教师
的古诗词教学都会有作者或写作背景介绍,但是资料的补充很多仅限于教学参考
书上的简要内容,课堂上也是一带而过。

其实每首诗词背后都有作者所处时代以
及诗人人生经历、个性风格的烙印,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建立在对这些资
料的充分理解上。

课堂上如果只就诗论诗,有时会因为作者所处时代离学生久远
而较难引起学生共鸣,对诗词的学习和感悟也就容易流于浅层诗意的解读,缺了
深度和厚度。

古诗词课堂的“厚”,首先在于教师的“厚教”。

语文教师不一定非要成为
诗词大家,但一定要有大量古诗词积累,要有大量相关阅读,许多教师在这方面
较为欠缺。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缸水,甚至源源不断的
活水。

只有在自身提高古诗词素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课堂实现“厚教”,指
导学生“厚学”。

教师的“厚教”是学生“厚学”的基础。

所谓“厚学”,即学生不局限于学
习作者的一首诗词作品,而是课前课后通过广泛查阅资料,阅读人物传记、系列
诗词作品、名家解读与赏析等,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及不同作品的写
作背景等,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加
深入地解读文本,把诗词读深、读厚、悟透。

其次,引导学生重视对同主题诗词
的比较阅读,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丰富诗词积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由此达
到古诗词“厚学”的目的。

这样的阅读与积累,容易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词,与诗人、诗词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明理悟情,并通
过这样的阅读和积累,逐渐能在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诗词。

“厚教”和“厚学”的基础在于“厚读”。

浏览全书,厚读作者人生阅历。

初中教科书上古诗词选篇都是历史上著名诗人、词人的经典作品,了解这些作者
的人生经历,读一些对他们及其作品的解读,更容易读懂作品,理解诗人,读懂
诗词背后的东西。

那么,什么时候读这些书呢?教师应当具有学期或学年教学意识,提前规划布置阅读任务,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初中生学习科目多、作业多,
阅读时间相对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最有价值、最有兴
趣的书,取决于教师对阅读资料的选择。

可以选择初中教科书诗词作品选篇较多
的作者,如李白、杜甫、苏轼的作品和生平介绍的书籍,还要看所选书籍是否有
阅读价值并能引起阅读兴趣。

学生能否读得下去是选择书目的首要参考条件。

一本书写的再有价值,如果
语言风格、阅读深度不适合,学生读不下去,这样的书目也不适合。

解读古诗词
作品以及诗人生平的书很多,如北师大教授康震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苏东坡》等系列书目以及台湾林语堂教授的《苏东坡传》,南京师范大学郦波
教授的《唐诗简史》、黑龙江大学教授刘冬颖教授的《诗经八堂课》等,学术严谨,不仅有料,读起来还很有趣,很适合初中生阅读。

例如,初中统编教科书总共入选苏轼四篇诗词,分别是《卜算子·黄州定慧
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风波》。

学生如果能提前阅读康震的《苏东坡》或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了解苏东坡一
生曲折的人生历程,就可以对这四首诗词有更深地认识。

苏东坡初入政坛时为躲
避新旧党之争主动请求去地方任职,在密州知府任上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与他在“乌台诗案”后被贬官到黄州任团练副
使且还被责令“不得签书公事”所作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了解了诗人一生的坎坷遭遇,了解了苏东坡在面临磨难时的所作所为所想,就可以更深地理解这四首诗词表达感情的不同,并从苏东坡的经历中,从他面对
磨难的态度中悟到诗词之外的东西。

因此,没有课前的“厚读”,课堂就“厚”
不起来。

课前“厚读”,可以分两步:一是提前进行整本书阅读;二是课前列出学习单,让学生再次重点阅读和诗词教学相关的片段,为课堂学习做铺垫。

研读诗篇,厚读作者心境情怀。

“厚教”、“厚学”不是孤立的,是需要前
瞻后连的。

课前布置阅读,为课堂学生“厚学”诗词打基础。

课堂上研读诗词,
师生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就容易把一首短短的诗词放在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人
生经历、诗词写作背景等框架下去解读,更容易与诗人、诗词产生思想和情感上
的共鸣,理解诗意、明理悟情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

一首诗被课前的“厚读”延展、拓宽,能给学生留下印迹的也就不仅仅是短小的一首诗、一阕词,而可能是
理解了一个诗人,顿悟了一种感情,明白了一个道理……
杜甫的很多诗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如七年级下册第20课《望岳》。

这首诗读起来大气磅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开阔的胸襟,与以往学生所见到的杜
甫忧国忧民的诗词风格很不一样。

如何理解杜甫这样风格的作品?康震在《诗圣
杜甫》中介绍,杜甫写《望岳》时20多岁,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是官宦世家,经济优渥……这一切使得年轻的杜
甫意气风发,写诗自带一股盛世的自信和朝气,充满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情壮志。

阅读了对杜甫这一阶段经历的介绍,就会理解诗人为何会写出“岱宗夫如何,齐
鲁青未了”这样磅礴的诗句,就会感受到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出的慷慨高昂的气魄。

与七年级上册入选的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
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比,两首诗词两种感情,源于作者不同阶段
的人生经历,一个豪迈,一个感伤,情感迥异。

通过“厚读”名家的解读,学生
在比较中读懂了作品表达出的不同感情,读懂了诗词背后折射的人生,理解了不
同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会造就作者不同的心态,从而产生不同的作品。

同类拓展,读厚学生人文素养。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提倡“三位一体”、
“1+x”的阅读学习方法,提倡多读多背多积累。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拓展链接
作者的其他诗文进行补充。

比如,学习李白的诗,可以补充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豪放不羁;学习杜甫的诗,可以引导学生吟诵诗人的其
他诗篇,充分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王维的诗,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人
的系列经典作品,理解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特点…… 总之,广
泛的诗歌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完成古诗词学习,提高文学修养。

另外,还可以拓展延伸不同作者同一类主题的古诗词,丰富积累。

如表达思
乡之情、离别之情、爱国之情的诗词,将此类诗词在课堂之内和之外进行链接拓展,有助于学生在同一主题不同诗词的比较学习中感悟作品的异同,提高诗词鉴
赏能力。

如果说挖掘阅读诗人人生经历为纵向“厚学”的话,将同一主题的诗词
链接起来学习,则是横向“厚学”。

长此以往,学生可以接触、学习教材之外
的许多篇目,古诗词的积累会不断丰厚起来,逐步提高文学素养。

课前,通过广泛阅读、收集资料,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中,结合作者
人生经历、写作背景品诗、明理、悟情,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有料有趣;课后,通过对同主题诗文与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大量阅读,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丰富学生
的古诗词积累,古诗词“短文厚学”的探索一定会日臻佳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