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肯定 (1)“为”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 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5)“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 (6)“…,…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
34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 命”的倒装, B以 例:屠惧,投以骨。
35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 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 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 笑)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吞”即“被……吞掉” c于.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0
筛选信息题: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 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
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它可以促进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36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 “有……者” “得无……乎” “如……何” “奈……何” “然则……”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 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 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3)“以……为……”相当于“把……当 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
25
“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 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 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 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
例如:徐喷以烟 以烟徐喷
26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 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 惊”,可活译成”(湖面)风 平浪静”
27
16
如“沿溯阻绝”(《三峡》)中 “绝”为“断”,“哀转久 绝”(《三峡》)中的“绝”是 “消失”的意思。“绝”也有” 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 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 (《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 或”极”意思。
17
三、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走: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
议论性文体,作者
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 同时注意两点;一是概 括完整性、全面性, 作者的情感态度包含 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 不要以偏概全,丢三 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 性、恰当性,不夸大, 不缩小,不绝对化, 恰如其分地概括。
43
41
归纳概括题:
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要求答 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 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了的综合能力。
具体内容有 某个论点的依据 某种现象的本质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42
观点态度题: 可从文体特点入手
记叙性文体:作 者的观点态度往往 会融会在他所叙述 的人物和事件中, 也有少数文章,在 开头或结尾有简要 的议论,概括时就 应抓住这些特点。
内容包括: 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8
明确解题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2、仔细分析标题 例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标题就 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诫子书》就解 释了文体和写作目的。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9
一、加点字词解释
句式
28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 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基本形式:“……者,……也”, “……,……者”,“……,… …也”。 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5
二、通过分析字形引申义,掌握文言词义
“绝”,有丝有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
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
① “天柱折,地维绝”( 断 )
② “群响毕绝” ( 消失 )
“绝”也可引申为“极点”或“极了”之意,
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是极致。
③ “以为妙绝”(
极了 )
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 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跑
)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薄:联系成语“日薄西山“( 迫近 )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联系成语“赴汤蹈火”,( 热水 )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
东阳马生序》)
假:联系成语"狐假虎威”( 借
)
18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 1、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如“以、于、为” 3、起连接作用,如‘“而、则、乃” 4、起语助作用,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 以、于” 。
19
二、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 意译两种。
20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 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 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 语言也不够通顺
21
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 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 原文词义。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好懂。 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 词多义的基本方法
14
一、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 记》) 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 词义的变化 例如:《曹刿论战》 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妻子”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文言文考查的三大题型:
1、加点字解释 2、文言文语句翻译 3、阅读(分析)理解
5
一、加点字解释
考查内容以实词为主
涉及四类词积累: (1)古今异义词;如“走” “去“ (2)通假词;如“满坐寂然” (3)词类活用;如“天倾西北” (4)一词多义;如“手有百指”“指其一 端”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2
翻译句子的一般要求:
1.以直译为原则, 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 翻译出来 。 2.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判断 句、被动句、反问句、省略句) 3.语句通顺、 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范。 4.带上标点。
23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 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第六讲
1
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要求:
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 人物 或思想内容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32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 (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3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 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 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有何陋?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 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6
二、文言文语句翻译
从句式看: 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 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 从内容看: 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 要的位置。 翻译这些句子的一般要求: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准 确)、“达”(流畅)、“雅”(优美)。
7
三、阅读理解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久之”——“一会儿” “之”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24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 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 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 汝"等换成"你".
37
阅读理解
38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内容包括: 1、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2、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3、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39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 一般会比较高
12
一、加点字词解释
3、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作动词、形容词 动词的活用:作名词、形容词 形容词的活用:作名词、动词 使动用法: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我 为王” 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以我为客”,意即 “把我当做客人”
13
一、加点字词解释
4、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本义:一个词的基本义 引申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 假借义: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0
(7)“…者,…也”。 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者,…” 例:马之 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也” 例: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0)“…也”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否定: (11)“非” 兵革非不坚利也
31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 较为常见。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 入 b 承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c对话省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 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 绝者家焉
理解词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0
一、加点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化 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河” 如:亲戚 如:劝 如:怨、如:卑鄙Biblioteka 11一、加点字词解释
2、通假字
通:通用 假:假借 读音读:被通假字的音,解释也解 释成被通假字的意思。 “xX通xX, ....的意思”
肯定 (1)“为”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 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 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5)“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 (6)“…,…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
34
(4)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 命”的倒装, B以 例:屠惧,投以骨。
35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 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 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 笑)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吞”即“被……吞掉” c于.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0
筛选信息题: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 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是
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 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它可以促进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所有材料的目的
36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 “有……者” “得无……乎” “如……何” “奈……何” “然则……”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 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 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3)“以……为……”相当于“把……当 作……”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例:何以战
25
“调”就是调整语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 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 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 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
例如:徐喷以烟 以烟徐喷
26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 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 惊”,可活译成”(湖面)风 平浪静”
27
16
如“沿溯阻绝”(《三峡》)中 “绝”为“断”,“哀转久 绝”(《三峡》)中的“绝”是 “消失”的意思。“绝”也有” 极点”或”极”意,因为断绝处, 也就是尽头,”绝巘多生怪柏” (《三峡》),都含有到了”极点" 或”极”意思。
17
三、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走: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
议论性文体,作者
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 同时注意两点;一是概 括完整性、全面性, 作者的情感态度包含 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 不要以偏概全,丢三 落四;二是概括的准确 性、恰当性,不夸大, 不缩小,不绝对化, 恰如其分地概括。
43
41
归纳概括题:
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要求答 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 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了的综合能力。
具体内容有 某个论点的依据 某种现象的本质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42
观点态度题: 可从文体特点入手
记叙性文体:作 者的观点态度往往 会融会在他所叙述 的人物和事件中, 也有少数文章,在 开头或结尾有简要 的议论,概括时就 应抓住这些特点。
内容包括: 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8
明确解题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2、仔细分析标题 例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标题就 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诫子书》就解 释了文体和写作目的。 3、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4、“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9
一、加点字词解释
句式
28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 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基本形式:“……者,……也”, “……,……者”,“……,… …也”。 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5
二、通过分析字形引申义,掌握文言词义
“绝”,有丝有刀,表示用刀割断丝缕的意
思。引申为“断、断绝、消失”等。
① “天柱折,地维绝”( 断 )
② “群响毕绝” ( 消失 )
“绝”也可引申为“极点”或“极了”之意,
因为断绝处,也就是尽头,是极致。
③ “以为妙绝”(
极了 )
引申义都与本义有着密切联系,都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 抓住了本义,引申义也就容易掌握了。
(跑
)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薄:联系成语“日薄西山“( 迫近 )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汤:联系成语“赴汤蹈火”,( 热水 )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
东阳马生序》)
假:联系成语"狐假虎威”( 借
)
18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 1、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 2、起组合作用,如“以、于、为” 3、起连接作用,如‘“而、则、乃” 4、起语助作用,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 以、于” 。
19
二、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 意译两种。
20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 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 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 语言也不够通顺
21
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 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 原文词义。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 好懂。 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 词多义的基本方法
14
一、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 记》) 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 例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 词义的变化 例如:《曹刿论战》 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妻子”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文言文考查的三大题型:
1、加点字解释 2、文言文语句翻译 3、阅读(分析)理解
5
一、加点字解释
考查内容以实词为主
涉及四类词积累: (1)古今异义词;如“走” “去“ (2)通假词;如“满坐寂然” (3)词类活用;如“天倾西北” (4)一词多义;如“手有百指”“指其一 端”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2
翻译句子的一般要求:
1.以直译为原则, 特别是重点字词一定要 翻译出来 。 2.体现句式特征(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判断 句、被动句、反问句、省略句) 3.语句通顺、 连贯,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范。 4.带上标点。
23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 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第六讲
1
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要求:
1、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 人物 或思想内容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32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 (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33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 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 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有何陋?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 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6
二、文言文语句翻译
从句式看: 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 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 从内容看: 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 要的位置。 翻译这些句子的一般要求: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准 确)、“达”(流畅)、“雅”(优美)。
7
三、阅读理解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久之”——“一会儿” “之”是语气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24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 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 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 汝"等换成"你".
37
阅读理解
38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内容包括: 1、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2、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3、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39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 一般会比较高
12
一、加点字词解释
3、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作动词、形容词 动词的活用:作名词、形容词 形容词的活用:作名词、动词 使动用法: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使我 为王” 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 “以我为客”,意即 “把我当做客人”
13
一、加点字词解释
4、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本义:一个词的基本义 引申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 假借义: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0
(7)“…者,…也”。 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者,…” 例:马之 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也” 例: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0)“…也”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否定: (11)“非” 兵革非不坚利也
31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 较为常见。 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 入 b 承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c对话省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 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 绝者家焉
理解词义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0
一、加点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化 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河” 如:亲戚 如:劝 如:怨、如:卑鄙Biblioteka 11一、加点字词解释
2、通假字
通:通用 假:假借 读音读:被通假字的音,解释也解 释成被通假字的意思。 “xX通xX,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