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作者:刘苏晓
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
摘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知音”篇中所提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知音”者,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到“深识鉴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论
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知音”一篇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鉴赏者如何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者。

一、知音其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叹乎:“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并被纪昀评为“难字一篇之骨”。

这不仅是刘勰对文章鉴赏之难的感叹,更是对自己人生不遇之叹。

进而指出“知音其难”的三种情况:一是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自古以来,文人一味迷信古远而轻视今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以至“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二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如“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文人相轻在当时不占少数,此事不仅刘勰说过,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也讲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是信伪迷真,学不逮文。

如楼护“史迁著书,咨东方朔”对于司马迁著书之事没搞清楚,引得桓谭等徒相顾讥笑。

这三种情况都是造成鉴赏者主观片面的普遍原因,并指出文章有质朴和华丽之分,而人的偏好是多样的。

慷慨的人喜欢激昂有节奏的音节,有涵养的看到细致含蓄的而高蹈,符合自己爱的人就赞不绝口,不合胃口的便加以抛弃,人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评判标准,没有一定的鉴赏法度,因此“文人相轻”、“贵古贱今”等情况在所难免。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导致“知音其难”外,还存在客观原因。

文学作品承载了“言志”的重大使命,作家用诗歌词赋的表达形式,以简洁凝练的字眼表达自己深厚复杂的思想情感。

作家的思想意图用文字或直接或暗示或比兴等方法表达,直截了当的情感表达当然让人一目了然,隐晦曲折的手法则常常让读者猜测其中。

这就增加了正确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难度。

刘勰以“鲁臣以麟为麏鹿,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为例来说明容易考察的辨别的东西都容易出错,更何况抽象的文学艺术,所以“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二、知音之方
文情虽难鉴,却也可鉴,刘勰在文章中也提出了方法。

首先,要“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说创作者首先要动情,然后才有文辞发出来,而鉴赏者要先阅读文本,然后才会动情。

李建中在《文心雕龙讲演录》中说:“这个‘缀文者’就是指作家、创作者,‘观文者’就是指知音者,鉴赏者”。

鉴赏和创作都是有相通之处的,都需要动情,或以“动情而辞发”或以“披文以入情” 。

也就是说“情是联系读者和作家之间的桥梁,是读者与作家交流对话并最后实现情感共鸣的基础”[2]。

刘勰接着说“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强调的是逐次分析文本原意,搞清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其次,就有赖于“博观”了,鉴赏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与鉴赏者的阅历有直接联系。

通过广泛地阅读各种文章,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懂得文章的优劣,也就是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操千曲”“观千剑”就是要求读者不仅要看,更要动手操练以加强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实践能力,能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

同时刘勰还很重视鉴赏者人格素质的培养。

“无私于轻重,不偏与憎爱”不能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断定作品优劣,要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存在偏见则不利于读者正确的审美接受,近而思想被曲解变化万端。

接着他提出了鉴赏作品的“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这六观都要结合作品来观察其体裁、文辞、奇正等。

首先,要鉴别作者对他的作品所安置的文体是否恰当;二要观察遣词造句是否合乎文体;三要观察是否能由古今雅俗中得到变化,找到适合文章变化的方法,让文章能长久流传;四要看文章体裁是否能够适用新奇辞句,不应变动的则要讲求正;五是叙述的内容是否可行,这里主要针对说理之文;六是文字的声调是否合乎韵律,这就要求文字要有音乐性、声调、押韵、节奏等等。

只要具备了上述所说条件,才能“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文情可鉴,知音也能更容易找到。

三、“深识鉴奥”做知音
在鉴赏作品的方法中,刘勰重在讲求“深识鉴奥”,讲求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对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由于年代相隔遥远,虽然没有谁能看见作者的面貌,但从文章却能看到作者的心情。

又有:“夫唯深识鉴奥,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翫泽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只有鉴识深远的人,看到作品的深奥处,定会内心欢愉,好比春天登台使众人和悦,好比音乐和谐优美才能留住过客。

“书亦国华,翫泽方美”讲的就是审美愉悦了,深入了解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作品的价值也在鉴赏中一步步体现出,审美愉悦由此获得。

这是鉴赏者对作品很隐晦的内涵有准备把握或读出了别人不曾读出得感受后从而产生的心理愉悦,就是知音之乐了。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认为,《文心雕龙·知音》对文学鉴赏作出的创造性的探索,是同期西方所不能比的,也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所不能诠解的”[3]而《知音》篇是对齐代之前文学作品的鉴赏讨论。

通过大量的作品比较,结合当时齐梁时期出现的艳丽之风,并继承了前人鉴赏理论,作出了颇为准确的见解,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160.
[2]何利娜.谈《文心雕龙·知音》篇的读者批评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1, 27(2):9.
[3]梁祖萍.知文之难甚于为文之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文学鉴赏论[J].甘肃:宁夏大学学报, 2007, 29(3):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