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呼伦贝尔满族的风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风情:呼伦贝尔满族的风俗
满族宅院满族传统的住宅型式。

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厚尺许,居室多为敞间,颇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

室内北、西、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

窗户多为南、西向,用高丽纸外糊,藉以御雪雨。

住房多为3间,中室开门,并设有厨灶,门皆外闭,以防野兽撞入。

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

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并饲以猪羊牛狗。

现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还保留不少此种旧舍。

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传统住宅都是官房(营房),房顶均为马鞍型,一般每一户八旗兵丁的宅院面积为3分3,房为2间半,皆南窗,中开门,两侧里屋均为南炕,西墙上设有祖宗板,屋外有院墙,院门都有门楼,门口3米处有影壁,壁背后设有佛龛,院内立有索伦杆(神杆)。

房屋一侧为箭道,连通房后厕所和马厩。

这种营房现还有保留。

影壁满族传统住宅的一部分。

亦称影壁墙。

其式多为一字型。

高约5尺,宽6尺,厚1尺有余。

一般为石、砖结构(亦有土墙外镶砖者),以石为基,用大青砖砌壁身,壁顶
多呈马鞍型瓦顶。

正面壁心平面,画以吉祥纹饰,亦有雕刻如意彩绘者。

反面壁心多设有佛龛,为供奉土地爷之用。

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门里3米左右处。

现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传统宅院中多有保存。

满族婚俗旧时满族婚姻极重门第,尚双数,婚俗也较为繁杂,一般过程是:1.相亲,包括提亲、相看、换八字帖;2.下定,包括放小定(下小茶)、放大定(下大茶);3.成婚,包括择日、过礼、口(帖)请、发妆、娶亲、婚礼;4.回门,包括拜祖,认亲、住对月等。

现多已移风易俗,新事新办,但部分传统婚俗在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仍有保留。

箭射新娘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

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

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

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

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

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

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吃子孙饽饽满族传统婚俗之一。

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

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

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
成弯月型。

还有一种俗称??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满洲水饭满族传统风味食品。

作法是将高梁米、玉米渣(苞米渣)或小米,放入锅中煮熟,用笊篱捞出浸泡在新挑来的井水中,反复两三次即可。

食用时佐以炸酱及各种青菜或野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

味道清凉爽口,可消暑解热。

苏子叶饽饽满族传统风味面食。

俗称粘耗子。

制法是将粘高粱米磨成面,用清水和成面团,烫过后制成剂子。

再取适量的红小豆洗净、煮烂,制成豆馅。

选用的苏子叶(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卵状,叶顶部呈锯齿型,可入药,有消炎去火之功效,其味清香)用沸水略汆之。

用擀面杖将剂子擀成直径约10厘米左右的薄皮,将豆馅包入捏成水饺型,外用涂过油的苏子叶裹好,入锅用旺火蒸熟即成。

此食俗流行于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内。

糜儿酒满族传统饮料之一。

亦称米儿酒。

满族家庭多以此为祭祀供品,平时亦饮用。

制法是将糯米(黄米亦可)洗净煮烂,捞出锅晾凉。

再将适量的酒曲用水泡开并搓细。

将晾凉的米放入坛中,兑以酒曲,然后倒入水搅匀。

封口数日后将坛中上浮的”白蒙”撇净,再次封严坛口。

一定时间后便可开坛饮用。

蜜饯满族的传统食品。

制作方法是将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适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状,将削皮去籽、
切成条块状的苹果、梨、桔、山楂、杏、桃、青梅、胡萝卜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匀即成。

内蒙古各满族聚区至今仍保持着喜食与制作蜜饯的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