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番禺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广东番禺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义
奚同发
那一夜,我做了一生最重大的决定,庄稼汉出身、被征兵四十多天的我,决定带着那个熟睡的婴儿逃跑,哪怕是被抓回去军法处置。
周遭枪声时而密如冰雹,时而消停下来,传出几响冷枪,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气味。
夜幕下,那个刚出生仅几小时的婴儿,只喝了几小口水便香甜地入睡了,全然不顾外界的兵荒马乱。
他不知道,在他脱离母体成为自己的同时,也失去了母亲——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兵。
我是在田头被征的兵,几乎没经过训练便上了战场。
虽然有人私下传说解放军已夺得大半个中国,但对于我们局部来说,也总有些国军的捷报。
我们是在那天上午的一场围攻战中被打散的,不料中午刚过又与解放军的一支小队遭遇。
没想到我们二十多人打了三四个小时,也拿不下对方那几个沙包掩体阵地。
排长亲自督战,效果并不明显。
解放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枪法很准。
有那么段时间,我们不得不撂下几具兄弟的尸体纷纷后退。
天色向晚,排长十分焦急,组织我们再次冲对方阵地密集地扫射,然后借着各种地形掩体猫着身子前进。
一阵扫射过后,却意外地没有受到任何阻击。
但大家都提心吊胆,对方掩体后是否会突然响起枪声?短暂的安静,反而令人心惊肉跳。
我不小心踢到个空罐头盒子,引发了一阵咣啷啷的声响,惊得大伙儿哗哗哗匍匐在地。
然而,没有枪声,甚至对方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身后的排长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像是自语道:“都死光了吧?弟兄们给我……”
他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对方沙包后突然响起一阵哇哇的婴儿啼哭,响亮而有节奏,底气饱满而锐利,在刺破静阒的傍晚的同时,制造出一派惊心动魄的恐慌,我们个个手足无措。
直到大个子站上对方的沙包结结巴巴地喊:“班……班长,人都……都都都死光球了……还有一个……个个个……女人刚生了……了了…… 娃娃……”我们才呼啦一下子起身,放开胆子冲过去。
大个子说的人死光了并不属实,至少我眼前还有两个男伤兵半靠沙包。
他们身上多处中弹,有伤口还在冒血。
他俩正在低语,其中一人说道:“指导员,虽然孩儿出生了……唉,俺们七个战士都……”另一个人仰望着天空,似还咧嘴一笑,说:“是呀,七个…… 可这就是咱打仗的意义,就是为了这些孩儿的将来不再打仗……”
我听得太明白了,他们的口音正是我们家乡沂蒙山那一片的。
突然,他俩竭尽全力把手伸向各自腰间…… 我身边的枪响了。
我想阻止,话没来得及出口。
他们的腰
间哪还有什么武器?——如此动作,不过是引诱我们开枪罢了。
女兵在另一处沙包形掩体的角落,我赶过去时,她好像刚费了半天劲儿给娃娃穿上一件改制的小衣服——显然是早有预备。
然后,她把一件大人的草绿色军装裹在娃身上,把两个衣袖系成结。
望着她那怜犊的目光和轻手轻脚的动作,兄弟们禁不住泪水涟涟。
当她扯开衣襟,把奶头伸向娃时,我们都迅速背过身子……接下来的一幕,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听到“啊”的一声惨叫后,我们再急转回身子,却看到那个女兵,那个刚做了母亲的女人,用身边那把刚割断婴儿脐带的短刀,割断了自己的脖颈……
望着那个包裹着草绿色军装正哇哇大哭的婴儿,我们个个泪如雨下,大个子则声盖婴儿哭得山呼海啸。
入夜。
围着婴儿。
我们暂时忘却了战争和生死。
白天只是象征性地接触了一下妈妈奶头的他,至此双眼好像都未能完全睁开。
我们笨手笨脚地学着他妈那样用水壶给他喂了几口水,他竟旁若无人地安然入睡了。
盯着那红扑扑的小脸儿,弟兄们的心都毛乱了。
半夜,在身边的鼾声中,我悄悄抱起婴儿,离开了那片焦黑的残垣断壁,没走出几步,忍不住回头。
啊,身后是班长的枪口。
我大喘着气,心跳到了嗓子眼儿,直到他的枪口慢慢地垂下来,枪管朝我摆了摆。
我撒开脚丫,开始了人生最急迫的一次逃命。
我成功了,或许因为那个婴儿。
对了,他的名字叫建国。
1949年的春天,我跑出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改变。
后来呢?
后来我离休时,履历表上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在朝鲜战场还遇到过当初那晚上的几个兄弟。
听他们说,不久,他们都起义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寥寥几个战士,遇到众多敌人却不撤退,而是堆起沙包长时间地打起阵地战,并非不懂战术,而是因为有特殊使命。
B. 小说中“我”踢到个空罐头盒子的情节,写的极为生动形象,在情节上增强了曲折性,内容上增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C. 女战士毅然自尽而牺牲,既因不怕牺牲的精神,也因有不愿成为俘虏的想法,更因有为己一人导致多名战士牺牲的愧疚。
D. “他的枪口慢慢地垂下来” 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班长的心理,他原打算处决逃兵,却因为心生怜悯而放行。
2. 解放军战士和指导员的对话在小说中不可或缺,试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 请从两方面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色及其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节选)
巴金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
……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
你扮李医生,很不错,”他用热烈的语调说,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
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路中间已经堆积了落下来未融化的雪,望过去,白皑皑的,上面留着重重叠叠的新旧脚迹,常常是一步踏在一步上面,新的掩盖了旧的。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
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我才可以说下去。
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
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那才丢脸嘞!”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
脚步踏在雪地上,软软的,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你不要怕,”觉民安慰道,“再练习两三次,你就会记得很熟的。
你只管放胆地去做。
”
觉慧不作声了。
他感激哥哥的友爱。
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
他这样想着,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
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
在前面就是那个称为“彭保大将”的旅馆,他的老朋友毕尔就住在那里。
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终于找到了毕尔的踪迹,他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
他盘算着,怎样去见毕尔,对他说些什么话,又如何责备他弃信背盟隐匿宝藏,失了江湖
上的信义。
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
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
“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
“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
“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觉民微笑地说。
“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
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
”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
觉慧也把伞收起了。
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威势。
墙头和屋顶上都积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里闪闪地发亮。
几家灯烛辉煌的店铺夹杂在黑漆大门的公馆中间,点缀了这条寂寞的街道,在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多少散布了一点温暖与光明。
“三弟,你觉得冷吗?”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我很暖和,在路上谈着话,一点也不觉得冷。
”
“那么,你为什么发抖?”
“因为我很激动。
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
我想到演戏的事情,我就紧张。
老实说,我很希望成功。
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觉慧说着,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
“不,一点也不。
我也是这样。
我也很希望成功。
我们都是一样。
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
“对,你说得不错,”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中巴金先生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
B. “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
”这个情节既照应了开头的风刮的很紧,又为后文收伞等情节做铺垫。
C. 觉民对三弟觉慧在排练时忘词的事,不但不怪责,反而一直鼓励帮助,体现出觉民友爱宽厚地性格。
D. 觉慧在哥哥的鼓励下,慢慢进入了剧本的情境里,放佛自己就是剧中的黑狗,台词也都记了起来。
5. 请简要分析一下本文人物对话的艺术效果。
6.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
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
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
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
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
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
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
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
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
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
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
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
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
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
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
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
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
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
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
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
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
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
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9.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10.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1.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晉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晉,且贰于楚也。
晉军函陵,秦军晉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晉,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13. 下列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是()
A.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B. 是寡人之过也(助词,的)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 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十八虔①贬台州司户
杜甫
郑公樗②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①郑十八虔:即郑广文。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安史之乱”中郑虔为叛军所劫并授予伪职,肃宗平贼收复两京后对接受叛军伪官的一批官员进行了惩处,虔以次三等罪被贬台州司户参军。
时郑虔被“严谴”仓惶赴台,杜甫没能为他饯行,因此作诗遥赠。
②樗(chū):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
此指无用之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刻画郑虔的音容笑貌,白发苍苍,是“樗”那样的“无用之材”,即使喝了酒后,他只是自称“老画师”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从而为郑虔贬鸣冤。
B.颔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可说是一字一泪。
C.本诗结构上前后照应,衔接紧凑。
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
D.尾联想到朋友已是古稀,贬所远在万里,这一别哪里还有机会再见呢?也许只能黄泉之下再重逢了。
含蓄地表达了与友决别的悲痛之情。
17.前人评这首诗说:“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理解性默写(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用心精一对身体虚弱的蚯蚓产生的结果。
(2)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对下面语段中小张和小李两人的争论,选项中哪项论断是合适的()
小张约小李第二天去商场,小李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去爬山。
”第二天,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小张以为小李不会去爬山了,就去小李的宿舍找他,谁知小李仍然去爬山了。
待两人又见面时,小张责怪小李食言,既然天下雨了,为什么还去爬山;小李却说,他并没有食言,是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
A. 小张和小李的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B. 小张的推论不合逻辑。
C. 两个人对毛毛细雨的理解不同。
D. 由于小李食言,引起了这场争论。
E. 由于小李的表达不够明确,引起了这场争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列选项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一直非常喜欢中国民族音乐,可是一直难以获得学习的机会,此次承蒙先生不弃,使我得以忝列门墙。
B. 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C.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