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卷(一)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
据此可知,孟子意在
A.调解诸侯纷争
B.反对争霸战争
C.规范社会秩序
D.恢复周王权威
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
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3.“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法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此言论的基本主张是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以儒为本
4.秦朝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这说明
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C.秦代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5.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后汉武帝强行罢黜百家,独兴儒学。
这种思想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
A.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C.君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D.统治集团内部治国理念的分歧
6.《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
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大一统”
B.糅合了多个学派的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的传统儒学
7.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8.下表为汉代统治者采取的统治措施。
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
A.始终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B.通过教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C.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
D.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法家思想
9.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10.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
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借助天来限制君权11.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A.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B.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D.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1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3.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
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皇权强化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14.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15.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
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16.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
这说明宋代理学
A.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
C.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A.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D.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1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
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
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
”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19.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
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20.明末清初的活跃思想,“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其旨在A.推翻封建制度,思想启蒙
B.否定儒家学说,反对孔子
C.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正常人伦
D.改革弊政、拨乱反正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
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
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材料二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
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2.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4分)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史(一)答案
第Ⅰ卷
1.【解析】从题干材料“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
可知,孟子倡导上下有序的礼治,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规范社会秩序,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
2.【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根本原因”的要求,排除A、C、D项。
【答案】B
3.【解析】材料“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反映出治理国家,儒法缺少其中之一,都是不行的,这体现出儒法并用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法并用,故ABD项排除。
【答案】C
4.【解析】春秋时期孔子主张的“书同文”“行同伦”到秦朝时期上升为国家政策,这说明文化领域的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秦朝正顺应了这一潮流,故选B;题干说的是思想上升为国家政策,A只说到了思想,故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AC;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打击儒家思想,焚书坑儒就是典型事例,故排除C。
【答案】B
5.【解析】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也会因时而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统治,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故A项错误;思想是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是道家思想存在问题,也不是儒家思
想博大精深,故B项错误;统治集团采用治国理念是符合国情需要,不是分歧,故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故答案为B。
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与材料不符;CD 项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发展中出现的现象。
【答案】B
7.【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故答案为A项。
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8.【解析】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
故B项正确。
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A项“始终”说法错误,排除。
封建等级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而不是否定了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9.【解析】根据“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知,儒学对政治的影响强大,故B正确;材料信息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排除C;材料信息与古代选官无关,排除D。
【答案】B
10.【解析】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借助上天来限制君权,当然会受到皇帝的压制,故D正确;董仲舒提出灾异观念,并不是为了巩固儒家正统地位,而是为现实政治统治服务,排除A;董仲舒不是要反对君主专制,而是要
制约君主权力,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君权神授的主张,而是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排除C。
【答案】D
11.【解析】“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可知,该理学家主张求理要循序渐进,故A正确;
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因材施教”,排除B;材料反映求理的方法,无法体现教育需有教无类,排除C;材料反映求理要循序渐进,并非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D错误。
【答案】A
12.【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答案】B
13.【解析】根据“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结合所学,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故B正确;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强化,排除A;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C;明确时期我国出现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14.【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
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
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
【答案】B
15.【解析】材料信息“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说明《太极图说》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但并不能认定它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毕竟它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东西,包含了更多的唯心主义元素,故排除A 项;材料说的是万物的发展变化,不能得出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排除B项;《太极图说》中“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用语,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始终”“生死”“善恶”等用语则说明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故D项排除。
【答案】C
16.【解析】“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说明儒学在北宋时期走向了思辨化过程,C正确;A是汉代儒学特点;B中关注现实不符合题意;D是理性思想表现。
【答案】C
17.【解析】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故B项正确;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而不能说明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的意思不是说明李贽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18.【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说明王夫之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保持物价的稳定,故B正确。
材料中并未涉及工商并举的内容,A
错误。
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物价,C错误。
材料未提到征收工商税,排除D。
【答案】B
19.【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说明该思想家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大臣不能仅仅作为为君主服务的奴才而存在,实际上是主张限制君主专制,故答案为B项。
该思想家没有提出具体的制度设计,排除A项;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该思想家主张发挥大臣的作用,并非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排除D项。
【答案】B
20.【解析】结合所学,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批判专制,目的在于改革社会弊端,维护封建统治,D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不主张推翻封建制度,排除A;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错误;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答案】D
第II卷
21.(20分)
【答案】
(1)背景:佛、道两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冲击;儒学的内在缺陷。
(4分)
(2)观点: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自我修养;强调修心。
(8分)
价值: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
(8分)
22.(20分)
【答案】
(1)为政以德。
(2分)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分)
(2)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4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分)(3)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