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学》
读书笔记《⼤学》
篇⼀:
有句话应该是这样说的,所谓的名著就是⼤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

这么说应该是有夸⼤的成分,但有⼀个名字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相当的熟悉,只是不知道诸位看过这本书没有,它的名字叫做《⼤学》。

是的,我们都在读⼤学,但此⼤学⾮彼⼤学,我今天要说的是位列四书(据说是曾⼦,⼦思,孔⼦,孟⼦四⼦所著之书)之⾸的《⼤学》。

孔⽼夫⼦⼀⽣所⾏持,实际上就是为“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奔⾛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不具体阐述了。

此外,孔⽼夫⼦本⼈,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

因为他⾸先应是“修⾝”的典范,所谓“学为⼈师,⾏为世范”。

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虽然,《⼤学》是孔⼦的学⽣曾参整理成⽂,但后⼈认为《经⼀章》是孔⼦的原话记录,《传⼗章》⼀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

本⼈认为,“传”⼗章,主要是曾⼦⽼先⽣为“经”⼀章寻找理论依据。

⼤凡有⼈提出⼀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量事证外,⼀般都需要有说服世⼈的权威著作或⾔论作为理证,表⽰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

这样更加令⼈可信可依可⾏。

即使引⽤⼤量古贤⾔论,只能是⼀种论据,并不表⽰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定借⽤古⼈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章所引⽤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去注解的。

《⼤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原是《礼记》中的⼀篇。

朱熹说:《⼤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内有以尽其节⽬之详者也。

”并将其概述为“三纲⼋⽬”。

《⼤学》的特点就是有纲领有条⽬,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到⽬,由个⼈到国家,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了中国古代⼈们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向新,在于使⼈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这就是《⼤学》的纲领,作为《⼤学》的开篇⽬,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向。

其次是《⼤学》中的⼋条⽬。

“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事,达到最佳效果。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欺骗⾃⼰。

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诚意的为⼈处事,不管是对⾃⼰还是对别⼈。

“修⾝在正其⼼者”,⼀个⼈想修养⾃⾝就必须端正⾃⼰的⼼态,只要端正好了⾃⼰的⼼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件事。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这句话是说,上⾃⼀国君王,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在《⼤学》中,修⾝养性被⼀再强调是做⼈的根本,它在⼈们⼼⽬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们衡量⼀个⼈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个⼈由个⼈⾃⾝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个关键点。

“⾝修⽽后家齐”就说明这⼀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者,⼈之其所亲爱⽽辟焉,之其所贱恶⽽辟焉,知其所畏敬⽽辟焉,之其所哀矜⽽辟焉,之其所敖惰⽽辟焉.”这句话的⼤意是:所谓治好⾃家在于先修养好⾃⼰,是因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

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

关于治国,《⼤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及⼈实施挈矩之道。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民兴孝,上长长⽽民兴弟,上恤孤⽽民不倍。

是以君⼦有挈矩之道也。

”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要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孙和⼈民。

“是故君⼦有⼤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所以,做国君的⼈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学》这部书是古代⼤学教学的法则。

”朱熹如是说,确实!在我看来,《⼤学》教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修⾝养性,做⼀个具有崇尚道德的⼈。

读完《⼤学》,好像总有种被影⼦尾随的感觉,那个影⼦其实是来⾃同⼀个地⽅,却时常变换着四个不同的名字:明德、格致、⾄善、慎思。

其实影⼦本⾝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学都是从那个地⽅开始,⼜很有可能会从那个地⽅结束。

从⽽产⽣了⼀种被尾随的感觉。

读《⼤学》时,不经意间读着就读完了,好像是毫⽆知觉的,但是想到那么些难以忘却的影⼦,就会想说些什么。

“《⼤学》孔⽒之遗书,⽽初学⼊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可见《⼤学》的重要性。

那么《⼤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般认为《⼤学》的中⼼思想是“修⼰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和“⼋条⽬”,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

可是就我个⼈来说,我觉得⾃⼰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门修⾝哲学,主要应该是中⼤⼈所熟悉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善和慎思。

⾸先是明德,“《⼤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不管是朱⼦本《《⼤学》还是古本《⼤学》,开篇都是⼀致的。

以明明德,亲民,⽌于⾄善总领《⼤学》三纲。

其中明明德是根本原则,那么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第⼀明字当作动词,明的本意是⽇⽉的光辉,⽐喻为像⽇⽉的光辉⼀样照耀⼀切的⼈类的理性。

明德是指⼈⼼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的德性本体,在有⽣之后,为⽓禀所拘,物欲所蔽,见有时⽽昏,所以必须加以学问之功,⼀充开⽓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是⼼之本体,依旧光明,就像镜⼦昏了,磨得还明⼀般,所以《⼤学》之道,在于不断彰明⾃⼰内在的德性,培养⾃⼰⾼尚的仁德,这是《⼤学》的根本修⾝原则。

其次是格致,所谓致知在格物,要坚持明明德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要做到格致。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对于格致,相信⼤家都⾮常熟悉⼀个故事,明代⼤儒王阳明先⽣给我们做了⼀次很好的实验,王阳明21岁时,有⼀天,他在庭院⾥看见很多⽵⼦,就想到了先儒的“众物必有表⾥精粗,⼀草⼀⽊,皆涵⾄理”这句话,他就想到通过格⽵,应该可以掌握⽵⼦所包含的⾄理了。

于是王阳明就“取⽵格之”,沉思其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毫不见效,⾃⼰反⽽被“格”得病倒了。

后来王阳明唔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致吾⼼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与理为⼀也”。

后来他吸收中庸中的学问思辨⾏发展了知⾏合⼀说,格致从此可理解为知⾏合⼀,穷理尽性,追求真理。

然后是⾄善,前⾯做到了明德格致,接下来便要修⾝⾄善了。

今天我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些宏伟的⽬标,对于我们读⼤学的普通⼤学⽣来说,修⾝⾄善是最根本的⽬的。

⾝不修也⽆以齐家,⽆以治国,更⽆以平天下。

那么怎样做到⽌于⾄善呢?《⼤学》原⽂说“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这就是说要知道最⾼境界的⾄善在哪⾥然后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远⼤的志向,然后才能做到内⼼宁静,内⼼宁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遇事泰然安稳,于是泰然安稳然后才能⾏事思虑周详,⾏事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得到道的真谛,获得认识上的真正成就⽽到达⾄善的境界。

最后说说慎思,其实慎思并不是出⾃《⼤学》,但套⽤⼀下李安勇⽼师的话,我们读《⼤学》不仅应该知道《⼤学》是什么,《⼤学》为什么是这样,还应该要求我们慎重地思考⼤学应该是怎么样。

所以要慎思。

打个⽐⽅说,南怀瑾先⽣曾说过湖南曾经有⼈⽤⼤学⾸章的“⼤学之道...则近道矣”做咒语来治病,我们稍微地思考⼀番便可得出这不过是个玩笑的结论。

再⽐如,《⼤学》⾥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三纲”⾥的第⼆纲是作“新民”还是作“亲民”,学界⼀直也没有定论,那么我们在读《⼤学》的时候就要学会慎思,程颐、程颢、朱熹以及张居正是认为当作“新民”的,他们认为《⼤学》后⾯中就提到的《周书》《康诰》中提到过“作新民”,汤之盘铭⾥也提到“苟⽇新,⽇⽇新,⼜⽇新”以及诗经⾥也提到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此可推知当
作“新民”,解作⾰旧之新,即是⾃⼰明明德当以推之及⼈,使全民新。

⽽南怀瑾、孔颖达、王阳明等却认为当作“亲民”,他们以下⽂的“君⼦贤其贤⽽亲其亲”为由,认为是作亲民,我们可以经过慎思,取⾃⼰所需,⽐如觉得两⽅都说得通,亲也好,新也罢,亲亲新新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明德后推⼰及⼈,让其他⼈亲或者新。

另外,“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

”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

“⽌”,在书中是做到的意思,更有提到⽌于⾄善的说法,我想,这⾥的善和“⽼⼦”的“上善若⽔”是有联系的,⼤概和《三字经》⾥⾯的“⼈之初,性本善”也有共通之处。

当我们明⽩,知晓了什么是好的,美丽的,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的⽬标,确定,坚定⾃⼰的⽅向,这和党校培训⾥⾯的端正⼊党动机等思想也有类似之处,原来古⼈的思想和现代⼈的思想也有共通之处,我暗暗佩服着古⼈渊博的学识和今⼈难以企及的智慧,为什么说是古⼈和现代⼈呢?这⾥我想澄清⼀下,毕竟这个古⼈是我中华历史上的,⽽这个党校⾥⾯的思想⼤多是源于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西⽅的⽂化交流应该也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我说古⼈的思想和现代⼈的思想共通,我很佩服!“定⽽后能静”,是的,孔明在《诫⼦书》⾥⾯也提到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概孔明也读过儒家的经典吧,不过这个就不是读书⼈需要思考的了,我想说的是孔明对“静”的解释⽐较贴切。

“静⽽后能安”,遇事泰然处之,还有泰⼭崩于前⽽⾊不改,到底是胸有成⽵的⼀种说法还是平⼼静⽓的对待,我也不能说的很清楚,是意会了不能⾔传还是⾔语⽆法表达清楚,原谅我的词穷,我想绝不是苟且偷安那种安,也不是安于现状的安,每个⼈都该有⾃⼰的看法吧。

“安⽽后能虑”,我们总要好好地思考之后,以矫健的⾝姿去迎接问题的到来,要掌握局势,应该要做到兵法
上“知⼰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这样我们了然于胸,⼜有什么好困顿的呢?遇到问题还有什么烦恼呢?⾃然⽽然的,就是虑⽽后能得了。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我想⼤家也能够不⾔⽽喻了。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诚的境界,端正了⾃⼰的⼼态,那么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什么难度呢?
学⽆⽌境,学海⽆涯的道理,古⼈诚不我欺也。

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化不禁产⽣了叹服之⼼,它源远流长,博⼤精深,简明扼要的指出了事物深刻的道理,精辟,不失为传世之瑰宝。

希望⼤家可以看到同样的书,学习到不同的内容,更加的充实⾃我。

虽然现在我们对《⼤学》的感悟还很浅显,但我相信等我们的⼈⽣阅历再多⼀点、在丰富⼀点的时候再读《⼤学》,我想我们⼀定会有另⼀种,更深更透的感悟。

《⼤学》需要我们⽤⼀⽣去读!
篇⼆:
读《⼤学》,感想颇多,虽然有好多问题都是源于前⼈的拷问,可还是触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以下就简单地谈⼀下⾃⼰读书过程中的体会。

⼀、我对“修⾝”的理解。

读《⼤学》和别的儒家经典⼀样,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道德修养的看重。

但也与别的经典著作宽泛⽽没有条理不同,《⼤学》⾥提出了⼀整套的道德修养的规范。

我想,这应该也是《⼤学》被当作“孔门学仁全书”的原因吧。

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它们⼀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儒家经典的道德要求、途径和终极⽬标。

修⾝的途径和作⽤是什么呢?
格物、致知、诚意和正⼼的⽬的是为了修⾝,也只有完成了修⾝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详细解释修⾝与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从⼤的⽅⾯说,个⼈修⾝和齐家对国家民族来说很重要,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前提;从⼩的⽅⾯说,修⾝却是⼗分现实的问题,每个⼈都要从⼩做起,从⾃⼰内⼼做起。

从这⼀点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整个如家的道德伦理体系,都是建⽴在⼀个推⼰及⼈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这就是与“⼰欲⽴⽽⼒⼈,⼰欲达⽽达⼈”、“⼰所不欲,勿施于⼈”⼀致的思想。

“格物”就是尽可能去了解、感知这个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

“致知”就是⾃⼰去掉蒙昧,变得智能起来。

“格物”“致知”之后才能使⾃⼰“诚其意”。

“诚”极为重要,“诚意”之后是“正⼼”。

若是⼼不诚,特别是对⾃⼰不诚实,正⼼是⽆从谈起的。

经过不断修炼之后的“⼼”就得到陶冶,得到升华,经过了纯净⼼灵、陶冶精神之后,才可能在⾔和⾏上达到君⼦所具有的合度与规范,才可能以这样的君⼦风度去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我们不仅要问:这种推⼰及⼈的思想的依据是什么呢?
在传统中国的农业社会⾥,家是国家的最⼩社会单元,家是个体安顿⾃⼰赖以存在的前提。

没有家,⼈将就是孤⽴的存在着,没有归属感;没有家,国将变得不稳定。

总之,家是社会的基础,是个⼈发展的前提,所以⼈们总是期望“家和万事兴”。

因此,儒家把进退有序、长幼有序的“齐家”看成是⼀个⼈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向社会的第⼀步就是在家族⾥要⾔⾏规范,合乎礼仪,要能够齐家。

⼈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他要参与⼀个群体,这个群体⾸先就是家,然后是国,⽽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到“治国”。

有没有可能出现“⾝不修”、“家不齐”⽽“国家治”、“天下平”呢?
课堂的讨论上,有的⼈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的关系,⽽是那些当领导的⼈去治理的。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偏颇的。

中国有⼀句话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说明国家的事务与每个个体都是分不开的。

“国将不国,家何为,⼈何在?”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即使是⼈们通常所举得管仲和唐太宗的例⼦,也并⾮完全彻底的反例。

试想,管仲之后,齐国乱成⼀团,⾃⼰也是⾝败名裂,这难道不是他⾃⼰的所作所为导致的吗?唐太宗登基之后,⼒⾏仁义,提倡道德,被尊为典范,即便如此,晚年也因⾃⼰年少时的事苦闷不已,这难道能作为“⾝不修”却可以治国的例证吗?应该说,从普遍和长远来看,修⾝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

个⼈觉得,特别是在这样⼀个普遍功利化的社会中,我们其实更需要有⼀个道德上的标杆和⽬标。

儒家对⼈性的强调,对诚意、正⼼的强调,让⼈知道义理,知道道德情操,知道为⼈处事的基本规范,这些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很多⼈并没有重视⾃⼰的⼼性教养和⾃我修养,⽽是贪婪⽆⽐、肆⽆忌惮地投机钻营,费尽⼼机地去钻制度的空⼦、钻法律的空⼦以中饱私囊。

这样的例⼦越多,以及⼈们对此的熟视⽆睹,都是整个社会道德渐渐失守的表现。

⼆、我对“三纲领”的理解。

“⼤学之道”开篇就提出三个纲领,即“⼤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刚开始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本过于简洁,⽽且它的意义极为深远,是深深镶嵌在儒家⼀整套的思想体系中的。

根据王岳川先⽣的观点,三纲领中
的“道”、“德”、“善”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要明⽩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只有通过对⼤量经典的阅读和感悟,借助很多资料的阐释和⽼师的讲解。

此处“⼤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特别指为⼈处事的准则,实际上提供了⼀套⾃我的⾏为规范。

⽼⼦在《道德经》⾥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思想。

与道家的“天⼈合⼀”的原道不太⼀样,儒家的道主要指⼈伦纲要和君⼦准则。

“⼤学之道”第⼀条纲领是“明明德”。

第⼀个“明”就是明⽩、彰显、弄清楚的意思。

第⼆个“明”是明亮的、光⼤的、⾼尚的意思。

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修养。

“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弄清楚并且彰显⼈⼈内⼼原有的光辉品德。

儒家强调“⼈之初,性本善”,说明⼈的本性原来就是善良的,之所以长⼤了以后千差万别,呈现巨⼤的差异,主要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正所谓“近朱者⾚,近墨者⿊”。

因此,长⼤后的改变是由后天社会影响所造成的。

《⼤学》的⼀个意义就在于肯定⼈性,相信“⼈⼈皆可为尧舜”。

当⼀个⼈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染的本性发展出来,⽽成为⼀个真实的⼈。

为了将⼈性内在的光辉发扬出来,或者培养光辉的⼈性,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影响,这样才能把每个⼈⼼⾥所有的光明德⾏激发彰显出来。

在我看来,“⼤学之道,在明明德”其实就是⼀种借助圣贤之德⾃我的启蒙,去洗掉那些蒙蔽⼼灵的杂物和虚假的东西,⽽把美好的德⾏开启出来。

“⼤学之道”的第⼀个纲领“明明德”,主要强调的是⾃我启蒙。

第⼆个纲领是“亲民”。

对“亲民”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亲民就是亲近⼈民”,也有⼈认为“亲,当读作新”,朱熹是这种观点的代表⼈物,认为“新者,⾰其旧之谓也。

⾔既⾃明其明德,⼜当推⼰及⼈,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学章句》)⽽从《⼤学》后⾯的内容看,我也觉得“亲民”应理解“新民”更说得通。

“明明德”意味着当⼈明⽩“⼤学之道”,应进⼀步去修炼⾃⾝⽽去掉杂欲,才能达到清静⽆为的境界。

⽽“亲民”则告诫⼈们,通过⾃我完善⽽获得的⼼性提升成果可以推⽽⼴之。

⼀旦⼈经过⾃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
之“蒙”的义务,从⽽让⼀个民族、⼀个国家去掉蒙昧,⾛向新⽣。

这就是“亲民”的精神,就是强调要推⼰及⼈,使⼈⼈都能去除内在的⼼灵蒙昧⽽变成新的⼈。

这种推⼴及⼈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和⼤学教育的重要功能。

⼤学不是“独善”,⽽是“兼善”,不仅让⾃我变得更加完美,⽽且也让天下更为完美起来。

有这⼀批觉悟了的知识分⼦不断去发扬这种“明明德”精神,就会让这个正在被污染和蒙昧的世界变得更加清洁美好。

“明明德”讲的是⾃我启蒙,⽽“在亲民”侧重于推⼰及⼈。

第三纲领是“⽌于⾄善”。

此处的“⽌”是⼀个关键词。

⼀般来说,⽌是停⽌、终⽌。

但在这⾥,对“知⽌”的理解有其难度,只有当⼀个⼈有很⾼教养之后才能做到“知⽌”。

“知⽌”是对⾃⼰的很⾼要求:知道进退、知悉厉害、去掉杂欲、有所不能⽽有所能。

这个“⽌”的意思是说⼈的⽬的是要达到最⾼的善,抵达⼈⽣最完善之境,不达到极为⾼妙的境界就不能停⽌追求,即使达到好的境界也还要精益求精。

为了达到“知⽌”,⾸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这就是根据道德规范,去辨别和了解⽣活中的事情,去完成那些善的事情,去抵制那些恶的事情。

要避免那些不好的,要去做那些好的,就是强调⾃⼰清醒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否则,我们就不会知道那些可为⽽那些不可为,最终也是胡乱度⽇。

其实,⾄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做学问的要求。

刚⼊学的时候,我是精仪系的,我们⽼师就讲了好多关于精益求精的事例。

对好多⼯程类学科来说,精益求精不仅仅是⼀个学术精神上的⽬标,更是⼀个基本的⼯程要求。

想⼀下,要是卫星发射、⾼铁运⾏之类的⼯程,能够容许得了⼤的差错吗?
“明明德”、“亲民”、“⽌于⾄善”是说要把内在的欲望去掉,从⽽彰显美好的品德,推⼰及⼈,普及天下,进⽽精益求精达
到“⾄善”。

以上的三点,从整体上勾勒出儒家的道德体系的框架,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宝贵思想。

《⼤学》在后⽂中,详细谈到了实现这三个纲领的做法。

三、关于“慎独”
早在⾼中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这个词汇,可那时不理解它的含义,通过⼤学所读的⼀些哲学⽅⾯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存在”的,让我更好滴理解了这种过程。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慎独常常意味着⼀种追问。

按照西⽅哲学的说法,⼈是有⾃我意识的主体性存在,当⼈从混沌中⾛出,意识到⾃我是⼀种存在时,⼈也就把⾃我从存在的本然状态中推出⽽审视⾃我,从⽽把⾃我作为与主体之“我”相对的客体。

本来“我”是完善的,然⽽,纷繁的尘世使“我”失去了本⼼。

慎独就是真实⾃我的发现与实现过程。

这种⾃我发现不是以外界为⽬的,⽽是向内⼼寻求,试图通过内在修炼摆脱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

在这⼀过程中,⼈是绝对⾃由的,所以主体才能够接受真实⾃我,真实⾃我也才能够来到主体⾯前。

因此,这种⾃我实现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以外化的有形价值实现。

这种实现是⽆形的,⽆关于外界的。

在《乌合之众》⾥,作者提到,在⼀种狂热的社会群体中,我们的⾃我存于⼀种“隐形”的状态,正是这种普遍的丧失⾃我和不负责任,使群体变得疯狂⽽可怕。

其实,在现代社会⾥,我们⼀味地追逐名利权钱,然后⼜在纵欲中原谅⾃⼰,实则是⼀种⾃我的隐形。

只有重新找到⾃⼰,我们才有可以重新成为⼈。

后记:
读《⼤学》,我感受⽐较深的就是那种对⾃⼰严格要求的⾃律,对实践道德的使命感和推⼰及⼈、兼济天下的责任感。

我想,这是这样⼀些要求,是儒家具备了所谓“普世价值”的特点。

好好学习这部经典,真的会提升⾃⼰的修养,成为更好的⼈的。

篇三:
《⼤学》原为《礼记》第四⼗⼆篇。

相传为孔⼦门⽣曾参(曾⼦)所作。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学》、《中庸》、《论语》、《孟⼦》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学》本⼦章节有所错乱,便将它重新编排。

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章,是孔⼦的原话,由孔⼦的学⽣曾⼦记录;“传”⼗章,是曾⼦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的学⽣记录。

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我认为它最核⼼的部分就是“三纲领”即:“⼤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和“⼋条
⽬”即“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正⼼、诚意、格物、⾄知”。

它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理名⾔,同时千百年来也成为中华民族理想⼈⽣的奋⽃⽬标。

时光荏苒,古代的很多事情都过时了,但我觉得“三纲领”和“⼋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过时。

⼤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个注脚。

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

“明明德”第⼀
个“明”⼀般理解为动词,即对明德的能动认识。

在经世⽅⾯,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性中光明正⼤的品德,所以把第⼀
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根本“智”性⼀⾯。

所以,仅仅“弘扬”⼀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它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性的⼀⾯,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

若没有这⼀⾯的内德,孔⼦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花来,所以我觉得这更是⼀种明“智”的状态。

这种“智”体现在《⼤学》提到的“格物”⽽“致知”,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它包容⼀切,涵盖⼀切,空明廊阔。

⼤学之道在“亲民”。

这反映了夫⼦教化世⼈的着⼿点,在于建⽴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呼吁,终⾝致⼒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部分学者根据《⼤学》所引⽤《康诰》“作新民”⽽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

但从⾏道⾓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篇⽬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采⽤相异的词汇呢?显然,⼆者内涵有所不⼀致。

即使孔⼦或他学⽣,如果只是 “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个“亲民”词汇。

后⽂《⼤学》引⽤《康诰》语“如保⾚⼦”,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

“如保⾚⼦”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婴⼉般。

所以,“亲民”与孔⽼夫⼦⼀⽣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是相同的。

⼤学之道在“⽌于⾄善”。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归纳起来就是对于社会⽽⾔就是⼈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然;⽽对于个⼈来说,君⼦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

这也是明了治国做⼈所彰所遮,所彰,即⽌于⾄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之道;所遮,即戒⾏,杜绝暴君暴政⼩⼈之⾏。

“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仁爱所依等三⽅⾯讲述了通达⼤学之道。

紧接着,《⼤学》论述⽈“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有“⽌”,就不起波澜,⼈⼼有“⽌”,⼼
则安静,⼼安静则各守本分事。

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也就是起“观”智。

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

则近道矣。

道次第颇是分明。

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圣⼈孔⽼夫⼦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修⾝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
“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即⼋条⽬。

整个第⼆段经⽂,还阐明了“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夫⼦及其弟⼦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

该段经⽂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先是修⾝、齐家的典范。

所以,孔夫⼦及弟⼦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做起。

所以,孔⼦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涵养德⾏是有机统⼀的,不可割裂开来。

这“⼋⽬”中,“修⾝”是根本,也是关键。

前“四⽬”是“修⾝”的⽅法,后“三⽬”是“修⾝”的⽬的`。

关于“修⾝”,在《⼤学》的第七、第⼋两章中是与“正⼼”、“齐家”并列讲解的。

其中,“⼼不在焉,视⽽不见,听⽽不闻,⾷⽽不知其味。

此为修⾝,在正其⼼。

”解释了“修⾝”是以“正⼼”为前提的,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的。

书中还特别提到“好⽽知其恶,恶⽽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动地揭⽰了“⾝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的道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必须推⼰及⼈,全⾯、客观地认识事物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格物”与“致知”是在第五章⼀起讲解的,这⼀章的原著遗失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章是朱熹补上的,他解
释“格物”和“致知”就是我们应当接触外物并对每⼀事物极⼒探索它的道理,从⽽达到认识的极点。

⼀部《⼤学》,千古传颂。

其中的精髓不是⼀两篇⽂章可以解释清楚的,所以我们作为古圣先贤的⼦孙后代,应该不断去拜读,去体会,去品味。

借⽤朱熹的话:“《⼤学》所教,是穷理正⼼,修⼰治⼈之道。


篇四: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上的愉悦。

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点都不⾼深。

但说实在的,所谓的⾼深⼜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能起到什么作⽤?
于我⽽⾔,《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的东西,⽽回归社会⾏为⽣活本⾝,这对于俗世⽣活中的每个⼈⽽⾔都是相当实⽤的。

⽽所谓关于君⼦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民群众,基于庄⼦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

他们不喜欢⾼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

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思索,⾃⼰⼤脑想出来的东西⾃⼰当然也⽐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

⾄少从⼩读君⼦之道的会活得⽐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本本⾝。

全篇出现“君⼦”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个“君⼦”了。

⾸先谈谈“君⼦”⼀词本⾝。

君⼦初始指的是“⼤⼈”,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兮,不素餐兮”的君⼦,与其相对的便是“⼩⼈”;⽽后在孔⼦的论说中,君⼦⾝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在这时变成了社会⽂化精英。

后⼀种君⼦⾝份在两千多年的⽂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看来,理想的君⼦应是上述两种⾝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