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比尔”这一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新认识“比尔”这一人物形象
他们两个一瘸一拐、吃力地走下河岸……他们又累又乏,因为长期忍受苦难,都带着愁眉苦脸、咬牙苦熬的表情…… 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的开头。
两个又累又乏的淘金者走入读者视野时,就开始了他们那死里逃生的故事。
但是,走在前面名叫比尔的甩掉了扭伤脚腕子的“他”,只得一人在广袤的荒野里走着、爬着,以凶野的咆哮硬是吓住了一头大棕熊,凭着全部力气压住一只病狼,吮吸了病狼的血水。
“他”竭尽脑力和体力,执著地活着。
无疑,没有名字的“他”是作者着力讴歌的对象,是读者扼腕的英雄。
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生的欲望、对生命的热爱,确实让人敬畏,让人惊叹,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展示出生命的坚韧和顽强,震撼人的心魄。
“他”固然值得我们称颂,但是着墨极少的比尔呢?在文中的作用仅仅是用来反衬“他”吗?比尔就不热爱生命吗?就该遭到人们的唾弃和嘲笑吗?通常,人们给比尔定的罪有两条,证据也有两条:
第一,没有人性、不顾朋友道义。
“喂,比尔,我扭伤脚腕子啦。
”当朋友向比尔呼救时,比尔“登上对面的河岸,头也不回,只顾向前走去”。
把受伤的朋友一人扔在了环境恶劣的荒野之中。
第二,死抱着金子不放,眼里只有钱。
“他”“跟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印。
”“他”“发现了一个跟他那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比尔至死都带着它”。
比尔最终成为“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
要重新认识比尔,首先让我们省察作者本人对比尔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对比尔的描写非常少,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生死观、价值观都集中在了没有姓名的“他”身上。
“他” 无疑是作者的代言人。
那么我们看一看“他”的表现:提着装金子的鹿皮口袋,“比尔至死都带着它。
哈哈! 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但“突然间,他不笑了。
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骸骨真是比尔的话”。
在这里作者借“他”的口传达出了自己的态度,起码,那不是嘲笑。
不仅不嘲笑,还给予了肯定。
作者在开篇诗这样写道:“一切总算剩下了这一点一一/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能做到这种地步就是胜利/尽管他们输掉了赌博的本钱。
”“他们” 是谁?当然是没有名字的“他”和比尔。
他们都“经历了生活的困苦颠连”,他们都是胜利者,不同的是“他”输掉的是金子,比尔输掉的是生命。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唾弃嘲笑比尔。
其次,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下比尔的所作所为。
比尔离开他的朋友时,为什么连头都不回?为什么那么决绝地走向天际深处?这就是当时前往美利坚淘金的价值取向,不能割裂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不能给他贴上“没有人性、不顾朋友道义”的标签。
再想一想他们去阿拉斯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金子吗?比尔死抱着金子不放就是为了日后能享受生命,只是比尔死了。
如果比尔没死,抱着金子走出了荒原,我们又该嘲笑“他”的愚蠢和软弱了。
就像“愚公移山”,“移山”还是“搬家” ?愚公“智” 还是智叟
“愚” ?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
最关键的是比尔也是非常热爱生命的。
“下午,这个人发现了一些痕迹。
那是另外一个人留下的,它不是走,而是爬的。
”“爬的”说明比尔也是努力向前,何曾放弃过追求生命? 并且已经爬到了充满
希望的海边,只可惜没有碰到“他”那样的好运气,最后剩下一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那么在变成骨头之前呢?“他”所经历的一切,忍痛挨饿,孤独受冻,野兽威胁,比尔都经历了。
因此我们不能说比尔不热爱生命。
最后,再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审视。
比尔是想淘得“金子”,那么我们走在人生路上又想淘得什么呢?我们的“金子”又是什么呢?金钱?理想?事业?家庭?爱情?
获救的“他”、丢掉金子的“他”,抱着面包就欣喜若狂,生命何其简单;“身体胖得惊人”,生活何其轻松。
我们为什么不像“他”那样把“金子”丢掉?而是像比尔一样拖着、抱着我们的“金子”,在人生路上走着、爬着,难道说我们自己不热爱生命?看来,“他”只不过是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美好想象,比尔才是真实的我们,我们没有资格嘲笑比尔。
总之,我认为比尔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不仅是用来反
衬主人公“他”的,而且是和主人公一起来传达出“热爱生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