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ecisi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课程编号:MACII3446
学时:40(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16;课外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精度设计、装备与制造技术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
[1]袁哲俊,王先逵.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7
2.参考书:
[1]David Donfeld, Dae-Eun Le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Springer. 2007-11-26・(ISBN: 978-0-387-32467-8 )
[2]王先逵•精密加工技术实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文秀兰,林宋,谭昕,钟建琳•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2.课程目的:
%1掌握精密加工过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
%1掌握在线检测与误差补偿技术的基本原理;
%1能合理选择精密加工方法与精密机床、刀具及工艺参数;
%1能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及仪器进行精密加工过程控制和加工质量分析。
二、课程内容简介
精密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的重要领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精密和超精密加工中的机床设备、精密切削(车削、磨削、研磨、抛光)、微细加工技术、精密加工中的测量技术、在线检测与误差补偿技术等。
实验内容包括精密加工设备结构特点分析,精密切削(车削、磨削、研磨、抛光)工艺参数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分析,用电子束曝光工艺制备微细结构,用圆度仪、三坐标测量机、双频激光干涉仪分别测量工件的圆度误差和尺寸精度、精密机床导轨的运动精度等等。
三、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已经掌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精度设计》和《装备与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基本内容;
2.要求课堂授课与课内实验相结合,通过课内实验巩固、加深及拓展课堂授课内容,使得学生能在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循环中逐步掌握和运用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及其发展展望
1.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重要性
2.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现状
3.超精密加工技术发展展望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二章:精密和超精密加工的机床设备
1.精密和超精密机床发展概况
2.典型超精密机床的简介
3.精密主轴部件
4.机床的总体布局和床身导轨
5.进给驱动系统
6.微量进给系统
7.机床运动部件位移的激光在线检测系统
&机床的稳定性和减振隔振
9.减少热变形和恒温控制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三章:超精密切削与金刚石刀具
1.超精密切削对刀具的要求及金刚石的性能和晶体结构
2.金刚石晶体各晶面的耐磨性和好磨难磨方向
3.单晶金刚石刀具的磨损破损机理
4・金刚石晶体的定向
5.金刚石刀具的设计与制造
6.超精密切削的切削速度选择
7・超精密切削时刀具的磨损和寿命
8.超精密切削时积屑瘤的生成规律
9.切削参数变化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
10.切削刃锋锐度对切削变形、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
11.金刚石刀具超精密切削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四章:精密和超精密磨削
1.概述
2.精密磨削
3.超硬磨料砂轮磨削
4.超精密磨削
5.精密和超精密砂带磨削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五章:精密加工中的测量技术
1.精密测量技术概述
2.测量基准
3.直线度、平面度和垂直度的测量
4.角度和圆分度的测量
5.圆度和回转精度的测量
6.激光测量
7.自由曲面的测量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六章:在线检测与误差补偿技术
1.概述
2.在线检测与误差补偿方法
3.微位移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七章:精密研磨与抛光
1.研磨
2.抛光
3.精密研磨与抛光的主要工艺因素
4.精密研磨抛光新技术
5.曲面研磨抛光新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八章:微细加工技术
1.微细加工技术的出现
2•微细加工的概念及其特点
3.微细加工机理
4.微细加工方法
5.集成电路与印制线路板制作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安排8次实验,共16学时。
具体实验如下:
1.超精密加工设备组成及结构特点分析;
2.超精密车削工艺参数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
3.精密磨削工艺参数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
4.超精密研磨/抛光工艺参数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
5.圆度仪测量精度分析及工件圆度误差的测量;
6.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精密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
7.用双频激光干涉仪测量精密机床导轨的运动精度;
8.用电子束曝光工艺EBL制备微细结构。
六、课外学时分配
七、考核方式
闭卷;
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验和平时成绩占30%。
八、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见下表
注
:1、各专业课程贡献度表根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填写。
基础课程贡献度根据学校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填
写。
大纲制定者:景蔚萱
大纲审核者:赵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