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善于思考和研究问
题
同志们:
根据惯例,今天我们办公室召开一年一度的“务虚会”,认真研究一年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大胆构想,把今年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富创新、更具成效。
由于组织安排,我已到省委党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未能到会听取大家的精彩发言,甚表遗憾。
现就平时思考的一些想法通过文字与大家交流、共勉,以期取得抛砖引玉的效果。
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一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思考和研究问题是对每个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注重思考和研究问题对我们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就不谈办公室的具体业务,而想结合一些宏观性、战略性的问题来谈,希望能够与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提高。
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是提高党委办公室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委办公室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参谋部、战斗部、后勤部,
发挥着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后勤保障等职能。
一句话,党委办公室是统揽全局的重要机关,是上承下联的中枢机构,是岗位特殊的服务部门。
部门重要,就意味着责任重大。
党委办公室要真正发挥好党委的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提高“三服务”水平,真正做到想在前,做在前,服务在前,主动做好事前调研、事中协调和事后督查等各项工作,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善于想大事、谋全局,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要求、探索新方法,为党委决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良好的政务服务,真正发挥参谋部的作用。
因此,大家在工作中要注重思考,善于思考,琢磨问题,研究问题,这样才能想出好办法、好路子,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变按部就班为开拓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参谋服务水平。
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是提升党委办公室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习和思考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认知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只学习不思考,认识的过程就没有完成。
思考是学习的继续,思考的过程是对照比较、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学而不思则罔”,不深入思考问题,就往往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不断修正、调整、丰富、提高自己。
诸葛亮有句名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位先贤特别强调“静”的重要性,这是值得深思的。
对于党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而言,身先士卒不可少,但把握大局、思考问题、服务决策更重要。
这就要求党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真正坐下来,静下心,“闹”中取静,冷静思考。
只有乐于守静,善于守静,才能多思、深思,从而思出成效。
同样,我们的参谋、建议和意见要想进入领导视野,进入领导决策,参谋服务人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对某个领域的工作比较熟悉,在某一方面是行家里手。
做到这一点,根本途径在于加强学习和善于研究问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若不善于思考研究问题,就无法对现实的状况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以及为领导的决策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研究问题是培养锻炼干部,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因此,党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在勤奋学习的基础上,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思考的能力,提高研究的效果。
只有在孜孜不倦、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才可能领悟真理,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回答,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是做好党委办公室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
思考和研究问题是实施科学决策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级党委工作格局由“领导一切”,转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领导的个人权威和能力,转向依靠健全的制度、机制作保障;工作手段也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多种手段。
这些变化对党委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当前,惠州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新形势下,党委办公室必须主动适应这些新变化,在复杂形势面前,深入思考和研究,认清形势,把握主流和本质,同时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提
出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找出推动工作的有效办法,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那么,我们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应该如何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才能思有所获,研有所成。
我的体会是:
第一,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和研究问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懂全局、讲全局、谋全局,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党委是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担当着把握形势、统揽全局、指导工作的重要职责。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永恒主题。
时刻关注大局,认真研究大局,准确把握大局,时时处处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研究问题、开展工作,是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衡量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思想上是否先进、政治上是否成熟、业务上是否过硬、作风上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准。
只有经常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去想问题、看问题,才能“一览众山小”,思得深、看得透。
因此,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务必站在全局高度,以切实服务大局的理念,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我党执政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从革命走向执政,从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课题。
政治学里有个“合法性”的概念,指的是政治权力在社会上的认同和公信力。
在新的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来自执政基础。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所有资源都被牢牢掌控在政府手里。
市场化以后,执政党的权力边界日渐清晰,政府也必须从全能政府走向
有限政府。
在很多资源已不可控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对社会的有效调控?这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一个就是执政方式和体制。
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执政方式、模式、体制的调整是否已经跟上了这个节奏?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党管了很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这必然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执政方式、体制不完善,制约执政能力的发挥。
还有我们党自身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与新任务新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亟须加强。
基层组织不适应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基层党组织怎么改革以适应新的变化,怎样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课题。
又比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我市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
党员发展较慢,有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全市35岁以下农民党员只占17%,其中,61岁以上占37%,小学及以下文化农村党员占35%,初中文化的38%。
有些村党组织没有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支部一年开一两次党员大会,有的用“两委”代替支委会,党政不分情况较多。
有的党员政治素质较低,党性观念淡薄,不愿过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
有的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
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综合素质偏低,工作不够协调,内部不团结。
一些班子成员图安逸多、干事业少;争名利多,比奉献少。
支部对“热点”、“难点”、“矛盾”处理不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许多支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更谈不上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有的村
党组织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又因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就难以有所作为,在农民中的威信不高,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第二,必须抓住热点、难点、重点思考和研究问题。
热点问题是时代的反映,它新鲜,多元,反响强烈,往往凝聚着时代精神、多重舆论、价值观念甚至各种情感,它往往是社会关注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难点问题是深层次的矛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重点问题是重要的、有着解决的紧迫性,往往带有普遍性、影响广等特征。
有时,一件事、一个问题,可能同时为热点、难点与重点。
党委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只有真正抓住了热点、难点和重点,才能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学会“弹钢琴”,真正抓住、研究、解决制约工作全局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以此形成突破,推进整体工作。
比如“洋垄断”问题。
近两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过500亿美元,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
外商在华投资方式已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过渡到现在的外商独资和外商控股为主,这种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垄断。
据商务部《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如感光材料行业,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实行全行业并购,迅速获取了中国市场的较大份额;2003年10月,柯达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全面控制了我国数码冲印市
场。
有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垄断巨头在我国市场的垄断程度逐渐升级,不仅垄断市场,还一定程度地垄断了流通渠道。
如微软公司在中国操作系统市场占了大约95%的份额,INTEL在中国CPU市场占据大约85%的份额,而思科在中国的集成器、转换器和路由器市场占据60%的份额。
又如GDP的“变味”问题。
GDP之所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指标,是因为GDP的增长是市场自身规律作用下的、资源市场化有效配置基础上的生产创造能力的体现。
也就是说,GDP的能量来自生产力自身的创造力,而不是来自权力作用下人为的作用力。
但是,中国一些地方经济超常增长的背后,却是GDP 这个经济指标已被誉为涂抹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在行政权力作用下,GDP容易变味,它已被赋予更特别的内涵——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差距的象征、地方能多争取到国家资源支持的象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各级地方官员政绩、能力的象征,等等。
近十多年来,一些地方GDP每年都以近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甚至以严重透支资源、透支环境、透支信用、透支权力为代价。
一句话,是在透支未来。
这种透支式的增长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或者是被誉为跛足的发展。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GDP 增长越快,对未来的破坏也就越大,经济繁荣的结果是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普通民众从改革中受益的程度越来越小,滑向现代社会边缘的弱势人群越来越多。
北京普蓝诺经济研究院院长江濡山先生就此问题指出:“如果GDP的增长不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人为
的行政权力配置资源导致的快速增长,若持续时间过久,则容易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
还有“民工荒”问题。
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1900万民工的集中地,也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地区。
有统计数据表明,珠三角缺口劳工近200万人。
工资待遇长期在低位徘徊、劳动条件差、劳工权益缺乏保障等是导致“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如珠三角地区民工的生活成本为每月500元左右,而月工资只有600—1000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的报告显示,过去12年珠三角民工工资只增加68元,受通货膨胀影响,民工工资其实不升反降。
几句顺口溜描述了民工的尴尬处境:“外出打工两三年,夜夜加班三四点,年终领到五六百,买张车票没了钱。
”我市工人工资也是普遍偏低,对外来工吸引力弱,大部分企业的外来工工资一般在600至800元之间。
而实际上,即使这不高的工资,工人们还往往不能及时拿到。
2004年全市处理企业拖欠克扣工资案件1642宗,涉及劳动者4.09万人,涉及工资额5922万元。
惠州目前劳动力缺口6万人,虽然还没形成“荒”,但招工难也已成为令企业主头痛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随着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战略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落户惠州,惠州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预计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预计未来三年,惠州市外来工的需求量将以每年5万人的速度递增,招工难形势将愈加严峻。
第三,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思考和研究问题。
只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各项措施的
贯彻落实。
党委办公室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与各项全局性的具体工作联系紧密,如果不结合实际研究问题,所办文件千篇一律,充斥着套话、空话;所办的会议流于形式,满足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工作质量就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当好“参谋助手”。
因此,党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务必求真务实,切实针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进行思考,既要紧密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来研究问题,又要善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总结、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1985年至200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8.7%,但是能源浪费及环境破坏等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使GDP损失8%以上,若将二者相减,中国实际上是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仅有不到1%的实质增长。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经济是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GDP每增长一个单位,所消耗的能源、水、原材料,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
全世界各国平均发展成本若是为1,中国则为1.25。
也即是说,其他国家用1美元能做的事,中国要花1.25美元。
因此,中国是腿上绑着沙袋和别人竞走。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实现三项“零增长”,即人口零增长(目前是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能源消耗零增长、生态环境退化率零增长。
近年来我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但也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比2000年增长80%。
部分水体有机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占全市废水排放量的72%,生活污水处理率
只有36%,远远未能达到环保责任考核要求。
区域调整后,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未达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巩固工作任重道远。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农村垃圾污染和农肥、农药等“白色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我市大部分资源、能源要靠引进,受外部环境影响程度大,如果外部供给紧张,整个经济发展就会受严重影响。
虽然我市人口近十年来保持较低的增长率,但人口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比如,文化竞争力问题。
文化竞争力的提法反映了一种国际性的宏大视野,它是和经济竞争力、军事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相对应的。
我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首先是科技并轨,第二步是制度并轨,第三步就是文化战略。
文化至少有三个维度。
第一是实用文化,如景泰蓝、宣纸、武术;第二是艺术文化,如古琴、书法、建筑;第三是思想文化,而它的载体是人。
所以无论一个国家还是地区,如要文化上能和别人一较所长,关键是要一种宽容、呵护甚至鼓励文化精品和文化精英的整体性文化与氛围。
这样才能真正称作文化大市。
先进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和强大支撑。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43个城市中,惠州城市文化竞争力排40位,其中文化艺术人才现状排43位,文化基础设施优势排40位,相关产业比重排42位,本市文化需求规模排第41位。
人文环境的贫弱、文化竞争力的乏力,人才吸引力的减弱,难以让“人才”长期扎根发展,将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道
瓶颈。
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的主动选择。
又如珠三角与长三角竞争问题。
近几年来,长三角表现出强劲的提升势头,迅速逼近珠三角,珠三角已经失去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且与长三角比较挑战是现实存在的。
一是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钢材、原煤、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不到3%。
二是经济辐射能力较弱,而长三角的市场辐射能力比较强。
三是营商成本逐渐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有减弱趋势。
四是人才资源不够雄厚。
长江三角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集中了全国众多的科技与教育力量,珠三角文化沉淀不够,人力资源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更新。
五是各自为政,协调不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走向经济一体化,其他地区围绕龙头——上海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调配。
上海、江苏、浙江已经有了常务副省长(常务副市长)之间一年一度的定期交流。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地区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甚至是无序竞争的状况。
CEPA的签署给珠三角再次提速带来良机,如果将香港的服务业优势与广东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大珠三角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将不低于任何地方。
但CEPA中的“开放”内容,并不是只对广东,而是包括上海在内的整个内地。
所以,如果把握不住的话,机会也有可能流向长三角。
珠三角要走向世界,最需要的是大力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创新政策与科研水平,建立适合WTO的政策机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
而我们惠州十几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
——珠三角,但目前在珠三角中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仍都是较为落后的。
今后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抢抓机遇,推动新一轮发展。
第四,必须培养个人兴趣思考和研究问题。
没有兴趣是很难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的,而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正是可贵的工作品质。
有言道,有兴趣才会进步。
可以说,兴趣是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党委办公室事务多,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多,因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切实培养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兴趣,同时也要培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兴趣。
只有爱思考和研究问题,才会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创新工作。
如“三农”问题。
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农业增效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增长极其缓慢。
2003年我市农业总产值比1997年年均增长4.6%,水稻亩产减少31公斤。
随着退耕还林、工业、建筑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在以每年约6%的速度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加上作为一种靠天收的弱势产业,要承担巨大的自然风险,2004年我市受旱灾影响,估计全市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如农民增收问题。
从1997年到2003年这7年时间,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只增长4%,惠州为3.9%;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每年增长8%,惠州为6.7%。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如果从1998年算起,6年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增加了
749元,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4110元,也就是每年增加685元。
这就是说,农民6年的收入增加比城镇居民一年收入的增加额仅多64元,这当然是个非常尖锐的矛盾。
又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尤其是教育和卫生问题矛盾突出。
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全社会的教育开支是5480亿元,用在农村的只占23.1%,76.9%用在城市。
在中国,1.6亿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绝大部分是在农村,因此农村分到的教育资源实在太少。
农村人口是大多数,但是享受到的卫生事业经费都是微乎其微,在农村看病难、钱不够的现象大量存在。
2003年我市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财政事业经费占各级财政卫生事业经费开支的7.9%,低于全国15.5%的平均水平。
“三农”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减少农民和安置农民。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加速城镇化,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把农民的土地剥夺了,却常常把农民排挤在外。
当前我市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7.6万人,待转移的还有21万人,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几乎没有工商业劳动技巧,加之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进城做不成事业也难以安家,农民就成了游离的人,对城市的怨恨开始产生,这就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问题。
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程度的话,1990年我市城乡收入差距比为2.3:1,到2003年收入差距扩大到3.1:1。
这一差距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2.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省2.7的平均水平,如果把城市居民的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隐性收入考虑进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