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为什么要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自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实行后,小学阅读教学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教材的文学性提高了,诗歌增多了,人文性突出了;阅读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有所增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习明显地加强了,课堂生动活泼……这些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的现状来看,恐怕还有较大距离。
(一)以教学目标来衡量
从识字、写字来看: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大多数学生的字写不正确,写不端正,写错别字的大有人在,在用字上的错误就更多。从阅读来看:学生上了六年阅读课,读了三四百篇文章,但不少学生还不会读书,表现在:读书不善于抓要点,不会写读书心得,不善于从阅读中吸取营养,更不会从阅读中学习文章写法,提高欣赏能力,更缺乏读书兴趣。从语言表达能力来看:问题更多,不少学生口头语言表达不清晰,写一篇五六百字的文通字顺的文章有困难。
当然,有学习好的,但那只是少数,我讲的是大多数。也许有人会说,小学生毕业考试不都考得很好吗?是的,那成绩是怎么考出来的?其中是否有虚效?分高能力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讲的是实际效果。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因此,必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二)从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来看
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曰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收获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对语言理解、对读书方法的获得以及思维的训练微乎其微;有的课只有读,很少有听、说、写的训练,等等。这些都需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上认真学习落实。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如学生到了四、五年级读书不会概括要点,不会记笔记,为什么?因为老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抄写、去背,已成为常用的方法了,所以学生不会读书;又如考试前先让学生在优秀作文选上选几篇范文,去背诵,以应付考试,而学生到毕业时仍不会作文;有的甚至考试时先让学生练习一遍考题,经过教师的修改,再抄在考卷上,等等。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实际语文能力很低,这种作弊方法不仅造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低,更为可怕的是损害了儿童纯洁的心灵,对孩子是会危害终生的。这些做法老师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又不能完全责怪老师,有的老师是被逼上梁山。这些反常现象,如果不及早制止,将会危害一代人的成长的。
从以上情况看,当前小学阅读教学如不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又怎能提高实际效果呢?
二、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总体来说,就是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小学毕业应该掌握三千个汉字,会读、会写──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会用;对于文本中的课文能够理解,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阅读书报,能从阅读中吸取知识、感悟思想、丰富情感、提高品德;能够写出400字左右的、简单的、通顺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够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够有条理地、语气适当地和人交流。当然,这些目标有的需要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来完成,但识字、阅读、作文是分不开的。
(二)从一篇文章的教学来说
1.要具有目的性。主要的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教师的教学要使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会读到会说、会写,能够看到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在掌握读、写方法上的变化;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2.要具有科学性。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准确地确定课文的主题思想;要求语言理解和训练的规范性、准确性、扎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教学时间的运用要科学。
3.要具有情感性。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感悟一定的道理,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如果阅读课堂上体现出景、情、语的交融,使优美的景物,高尚、善良的人物,丰富的情感和规范、生动的语言统一起来,在灵活而又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语言上受益,还会激起情感的波动,心灵的震撼。
4.要具有创造性。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创作,小学生正是发展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展开想象,勇于、善于质疑问难;教师要巧于提问,设计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项目,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敢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总之,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会读书、爱读书的习惯养成上。
三、怎样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认清语言的本质──交流的工具、认识的工具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语文,当然不能脱离语言的运用。具体到小学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来,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不够明确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没有明确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在“总目标”中提出10条,但是最基本的目标没有明确出来;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大家一般将它作为“三维目标”,但是在三维中也没有提出以什么为主的情况下的综合。我还不太理解“过程”如何作为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现在有的文章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性,但是在全面之中,没有突出最基本的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容易使阅读教学方向不明,把握不住语文课的本质。
我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20年前,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一书中是这样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语)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分不开的,为了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我认为主要有五项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充实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5)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小学的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这五项任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项任务──“发展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严格说应该包括: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作文六种能力,其他各项能力和品质的形成,都是在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统一完成的,在交流语言和思想情感中,提高认识能力。语文能力中的六种能力都很重要,但是表达(说话、作文)能力更为突出,因为说话、作文能力是六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一个小学生学了六年母语,还不会表达,说不清,写不明,那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语文教学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交流,才能称得上语文教学获得实效。
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课。就是说,阅读课要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