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农村寄宿制初中寄宿生与一般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着明显不同,心理健康水
平也比一般学生低。
学校要关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探索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身心宽松、愉快、健康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推动教育教
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在“集中生源,解决学
生上学距离远”、“优化管理,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农
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从本地农村6所乡镇初中进行的EPQ测试比较中发现,寄宿生与一般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着明显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也比一般学生低。
寄宿生比
一般学生神经质N量表倾向高,情绪偏向于不稳定。
所以学校要关注寄宿生的心理状态,
积极探索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创设一个适宜学生的身心宽松、愉快、健康发展的
学习和生活空间,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 寄宿生的不良心理成因
我们利用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研制的《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网络版》对6所乡镇初
中的850名寄宿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通过观察、聊天面谈、问卷调查、家访等方式与寄宿生接触和家长沟通,结合实施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中的相关案例,发现当前影响寄宿生心理健康有下列四个最主要的因素:
1.1 学校因素。
①多数寄宿制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大部分时间都以集体为活动单位,在一套规定
好的模式之内。
每天的三点一线,学生感觉非常单调,加之部分生活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
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反情绪,甚至会逃学。
②为了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确保学生“不出事”,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学生娱
乐活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2 教师因素。
农村寄宿制初中每天有“多出来的半天”,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对寄
宿学生的管护力不从心,工作中缺少持久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使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被
重视,得不到关怀,从而产生“不满”情绪,随之引发其它不良情绪。
1.3 学生自身因素。
①烦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但他们的心理成
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而青春期教育的滞后使得得不到家庭、学校、社会的
正确指导。
因此,他们不是采用消极封闭自己,使自己更加忧郁,就是采用大胆地欣赏追
求异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早恋或非正常交往,导致心理疾病。
②恋家。
学生原来在家附近上学时,由父母家人照顾生活起居。
当他们成为寄宿生就
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如洗衣服、早睡早起、一日三餐等,都需要他们去独立处理,无疑会
产生无奈、厌烦的情绪;而且学校都要求他们宿舍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必然要求他们改掉
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更使他们感受到还是“家”好,就会想家。
③攀比。
受同学、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寄宿生很容易脱离自身的家庭条件形成一
些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
在攀比心的驱使下,有的学生不比学习好坏和能力大小,而比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差距,往往是新生看老生,农村看城市。
一旦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或
者减少给孩子金钱后,学生的心理肯定难以接受,随之而来就是产生各种逆反行为,这种
行为一旦产生以后,就难以在改变,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④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出村上学的安全感的缺失,造成正常人格发展障碍,他们往往
以同班、同村、同邻、同姓为前提组成小集体,他们是希望在小集体的呵护下生活,在年
龄小,学习成绩差的寄宿生身上更为突出,他们往往用自己的零用钱,玩具等来讨好本村
学生,以获取他们的呵护。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错误思想较普遍,与同学有矛盾时不能
宽容相待,处理问题往往行为过激,唯一方式便是打架。
1.4 家庭因素。
①由于本地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更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知识,对孩子的心理
问题,他们也不会发现,更不会重视。
即使孩子有了想法,也不会主动和家长交流沟通,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尤其是“留守儿童”,大多数隔代抚养,沟通比较困难,与生俱来的
骨肉亲情无法表达如撒娇,亲爸爸妈妈,在家里感到孤独寂寞,往往情绪焦虑紧张,缺乏
安全感,导致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喜欢独处,不愿与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
嫉俗的心理。
②爷爷奶奶过分溺爱,教育方法欠妥。
对孩子管教不严,一味纵容,甚至不辨是非,
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孩子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格,“娇”和“骄”二气严重,往往以
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暴躁和敌对情绪。
③“望子成龙”给孩子的过大的压力。
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因此他们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成为改变自己、家人甚至家族命运的承
担者,希望孩子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好。
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过于沉重的压力使孩子
自卑、忧虑、沮丧、内向、敏感、易动摇。
这种矛盾致使孩子的情感、认知心理出现障碍。
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心理、逆反心理,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个别的
甚至出现了癔病性症状。
2 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做法
2.1 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改善心理认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期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关键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变化是自然成长现象,不必焦虑、恐慌,更不要逃避。
让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雨,要有勇气去面对挫折与困难,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他们在困境中挑战自我,在彷徨中寻求帮助,教给他们在心情压抑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好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可以找信任的老师谈心,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玩游戏、做运动的形式得到及时宣泄。
2.2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进行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群体动力学理论指出,群体具有归属、认同、支持和塑造的功能,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的舆论等会深深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由于寄宿生以寝室为单位居住,而且寝室成员又多以班级编排,非常有利于团体辅导,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班级和宿舍心理辅导,在活动中能够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的群体动力效应。
活动形式主要有:角色活动、表演活动、游戏活动、主题班会活动、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同学之间充满友爱,减轻家庭对他们的吸引力。
2.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进行补救性和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少数寄宿生表现出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个别心理辅导。
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置知心话信箱,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
2.4 家教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特别是使隔代监护的老人们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门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学问。
班主任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设立亲情专线,畅通学生与家长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总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不断创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得到关注,需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心里充满阳光,让爱遍洒学校,让幸福溢满每个人的心田!
浅析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摘要:农村初中生存在厌学、自卑、任性、逆反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端正
思想,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教育环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的
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及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通过各
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日益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
那么,农村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应怎样进行呢?首先透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给原本闭塞的农村以强大的冲击,现代化事物正以飞快的
速度渗入农村的各个角落。
农村初中生无疑也感受到了这种种冲击,他们接受着更多的知识,渴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鲜活世界,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众多的压力,在前进、变化的社会中,一些农村初中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
在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接触了更多的外部世界,“走出家门,去经历更
多的风雨”已成为许多人的行动,这种浪潮也吸引着众多的初中生,他们看到与自己同龄
的一些文盲、半文盲“发财致富”,从而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
尤其有一些
前几年考出去的中专生毕业回来后至今没有工作,使一部分正在读书的初中生觉得学习无用,“知识贬值”,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加上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系统的所教学
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求“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苦干蛮干,造成相当多的
学生厌学。
有关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我们已另有撰文。
二自卑。
自卑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农村初中生尤其如此。
有的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产
生自卑感;有的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有的因为受到挫折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面对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越想越难,越想越急,从而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行,产
生了自卑心理。
三任性。
随着农村初中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老师们发现对他们的教育越来越难,觉
得他们越来越难以“管教”。
农村初中生中任性者比例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
引起的,长辈的溺爱,使得一些初中学生为所欲为,骄横无礼。
这类学生往往过于关心自己,很少替别人考虑,在行为上的自制力较差。
四逆反心理。
在农村,家长素质普遍不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久而久之子
女就会形成逆反心理;家庭矛盾、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的失落感,子女往往会
对父母不满,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由于对升学率和合格率的追求,老师对有些基础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施压,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尤其一
些看问题偏激的同学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把教师的劝说看成是“管、卡、压”,产
生逆反心理。
五攻击性。
农村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年少之时,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还不丰富,良
好的道德品质还未形成,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闭塞,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
简单,容易走极端,加之家长和教师教育方法粗暴、简单,校园里的暴力现象不断增多。
六难自制和懒散。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好转,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富裕起来的农民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女生活得更好,有许多家长注重物质上的给予,而
放松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引导,使得许多初中生只追求物质享受,学习上不用功,没有上进心,上课不注意听讲,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经常妨碍其他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任务
一拖再拖。
农村初中生还存在着其他心理问题,如孤独和孤僻、自私、嫉妒、粗野等。
有心理问
题的不仅仅是“差生”,一些优生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城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
殊性,它们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两者的教育不能“一刀切”。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我们着重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
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索,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端正思想,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中学,由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并未消失,初中往往重视中考的各科成绩,对于心
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教育的辅助内容,往往认为可有可无,从而在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也
变得可有可无。
可见教育思想不端正,心理健康教育将变成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因此,
农村初中的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行动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培养全面发展
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建设一支师德良好、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在农村初中,这一任务显得更为艰巨。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的关键也是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毋庸讳言,农村教师整体素
质还有待提高,广大农村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强化现代教育意识,认真学习教育、心理
科学理论,切实提高教育素养。
三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整洁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和谐的同学关系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
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农村初中要充分重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重视美化校园、绿化
校园、净化校园,不断改善育人环境。
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奋发向
上的校风、团结友爱的班风,促使学生心理向着健康优化的方向转化。
四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爱好、隐私等,更
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通过相互尊重,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建
立起融洽的师生感情。
教师热爱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长的殷切期望,会引起学生在心
理上的共振,产生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因材施教,分层推进。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上有差异,在心理表现上也有差异,有不同的层次。
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后进生则会产生任性、自卑、自制差等问题。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做到对症下药。
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到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
通过各育、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其心理发展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主
要途径,也是各育、各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方
面的知识性教育,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充分发
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潜能,及时对
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教
育的内容和心理学原理,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七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家庭、社会中。
许多青少年的
心理问题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家长的配合,
要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关辅导,或通过家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农村学生的家长也充分重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善于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力量,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德育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如邀请派出所、法律事务所、医生、关工委的有关同志到学校来作报告、开讲座、办展览、举行座谈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新时期的发展更是告诉我们:“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更好的人才,更多的人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教育界的共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一起“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2]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微型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适应基础”[3]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第68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