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教育2。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翮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视域
®张晶夺晓乐
内容摘要:中国的城镇化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有关城镇化水平高低、速度快慢、城镇化质量和特征、城乡 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和争论从未间断。因此,立足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阐释新型城镇化内涵,深入探究新型城镇 化的薄弱领域并分析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内在本质。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探索新型城镇化科学、良性发展的空间 布局与路径选择。
关键词:空间生产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 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 年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更进 一步。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城镇化 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迅速 提高,民众幸福感日益加强,城乡 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外部资本 全球化空间生产和内部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实质上是由政府干预、遵循资本逻 辑的城市化空间生产过程,其主要 表现为城市空间的扩张运动。大规 模的城镇化空间生产在释放巨大资本积累潜能,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的同时,也暴露出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不平等、空间无序扩张和空间生产只注重“物”等问题。加上 遇到诸多如实践困境、认知困境、制度困境等因素,城市化发展的不 彻底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也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们必须把握新型城镇化 新的内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运用列斐伏 尔空间生产理论解读新型城镇化,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实现空间价值 使用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同步发展”,本文将以马克思主 义空间理论为基础,与中国新型城 镇化问题紧密结合,用新马克思主 义空间理论来审视、反思、应对中 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薄弱领域,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科学、良性发 展的空间布局与路径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及其
空间意蕴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任何一
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中不可逾越的阶段。近几年来,国
内学界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样”三大方面对建设新型城镇化展
开研究,即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建
设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以及怎样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而运
用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中国新
型城镇化进行探索及研究,正成为
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
法,马克思社会主义空间理论认
为,城市化是人类空间实践的结
果,是空间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
城市化本质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
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
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正体现了
马克思城市空间理论在中国的应
用与实践。空间理论是历史唯物主
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马克思资
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
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与建设必须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
实践作用。
众所周知,19世纪城市大规模
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但马克思也指出,西方现代化发展
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是资本的城
镇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克服过度
积累危机、维持社会经济再生产的
发展历程。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推
进,城市通过集中、转移资本和生
产过程,逐步主导资本,进而主导
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城镇化是
新型生产关系下历史发展的必然
结果。而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理念,坚持城
市发展空间正义,揭示了城市发展
过程中各种空间问题的根源。列斐
伏尔继马克思之后进一步揭露了
“空间生产”在当代资本运作过程
中的重要意义所在,资本主义城市
空间的变迁,连接、反映并调节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积累、
资本循环、集体消费、劳动力再生
产等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息息相
关,体现了资本的运作逻辑。[1]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人
本视角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
为本,要将城市的本性与人的本性
相融合,即将城镇化与工业化、信
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人口、资源、
环境、经济等相协调;将构建新型
城市格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相衔接,
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城镇
建设的和谐共生。从生态视角看,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追求低碳环
保和绿色健康发展为目标。新型城
镇化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发展,我们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建设
生态文明新城镇,要结合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等手段,
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
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低
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并行
发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空间发展视
角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实现城镇
农村一体化与大中小城市全面协
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应促进农村区
域全面转型,发展为城镇与农村相
互促进和全面协调的城镇化。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
化改革若干重大间题的决定》,深
120
2019.02文学教育
人阐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即坚 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 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意涵。
二.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空间形态问题及其本质
在空间生产的视角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空间构成是按照资本过度积累危机和矛盾的转移和暂时性化解的逻辑形塑的。资本空间生产逻辑下的城镇化过程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在中国的制度形势下,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空间生产的资本积累和运行方式比资本主义国家更为复杂且更具特点,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是全民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不同的是,资本不仅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是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其运作轨迹并不局限于自我不断积累和增值的冲动,还要服从于特定生产方式下资本的不同配置方式对不同发展目标的实现。[2]因此,在不同时期,由于具体发展目标的差异而进行的不同资本配置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工业化一城市化关系,塑造出不同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实际上是土地、建筑业、住 宅等各空间构成要素不断商品化的过程,是一个资本和利益主导着的城镇化进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主力致于地产行业,房屋私有化及金融资本的虚拟化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城镇化和消费者城镇化的分离。但由于不同的制度条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及内部矛盾在中国重新复制和上演,这也激化了很多新的内部矛盾。传统城镇化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区别就在于,传统城镇化以经济发展为取向,而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发展。东南大学
郭广银教授曾指出,人是城镇化的
核心,明确人民群众才是城镇化建
设中的核心力量和最终归宿,坚持
“以人为本”,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
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根本价值遵
循。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
局及其路径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巨大规模的
城市化进程,如何走出一条船国
情且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促进人
的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首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
核心”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
镇化发展。传统城镇化一味追求人
口扩张与空间扩张,人们片面追求
城镇化发展的高速度,忽视了自然
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城镇化建设
的内在要求,不是“以人为核心”的
城镇化。“城市化应回归以人为本
的战略上来,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
主体地位,从人的角色内涵转变和
生活方式转型角度去重新理解和规
划城市化战略及未来,在城市与人
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二者的双赢和
共生发展。”[4]因此,中国的新型城
镇化应回归其空间的使用价值,最
大程度满足人们的空间需求,满足
人民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结合国情、世情,全方位
科学性规划,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
布局。人口向城市空间集中的过程
中,依靠人为拉动的、主要表现为
空间扩张的土地城镇化的快速增
多,城市发展逐渐出现郊区化现
象。宋林飞教授对于城镇化发展中
的空间布局问题曾指出,中国新型
城镇化存在着“大中小”并重的问
题,将大城市和小城镇对立起来看
待,总是认为大城市与要小城镇不
能并存。实际上大中小”都要得
到合理均衡发展,可能不同时期城
市结构不一样,但是“大中小”都不
能忽视。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在
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也积极推进
小城镇建设。
再次,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
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
发展,要处理好产业化与城镇化的
关系问题,就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空
间布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需要产
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城
镇化的依托。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
乡关系演化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的
转型升级与工业化、人力资源的发
展紧紧相依。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必
须和城市化相协调,没有合理产业
布局的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因
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必须
大力促进工业化发展,培养专业领
域人才,激发人们的创新活力。
最后,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
程中,往往会忽略城市底层群体的
基本社会需求、文化需求、环境需
求等,这将会对城镇化的可持续发
展带来威胁和损害。空间正义要求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本,每一名社
会成员的权益都应该得到保障,让
所有人都能够分享现代化成果,是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诉求。
总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不仅
要体现在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空间
范围的扩大,还应该包括城镇化质
量的提高以及“以人为本”的人的
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
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新型城镇化进
程中出现的状况,既需要肯定其现
有发展,更需要反思与改进。将新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运用到空间
生产实践中去,实现人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刘芳芳:《新型城镇化与农
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空间正义向度》[J].
《东南学术》,2017年第5期,第18-251.
[2] 冀福俊,宋立:《资本的空间生产与
中国城镇化的内在逻辑—
—基于新马克思
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J].《上海经济
研究》,2017年第10期,第3-12页.
[3]赵娟:《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理
论反思—“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中国
新型城镇化”高层论坛综述》[J].《学海》,
2016年第4期,第110-113页.
[4] 文军:《回到“人”的城市化:城市化
的战略转型与意义重建》[J].《探索与争
鸣》,2013年第1期,第57-60页.
(作者介绍:张晶,江苏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
空间理论研究;李晓乐,江苏科技大学马
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