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文言虚词: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4、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5、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6、通假字: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7、古今异义: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
8、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9、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0、文学常识:《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1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2、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3、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14、成语: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二、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15、一词多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
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3、从: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转折连词,却)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不拘于时(介词,被)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16、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作的艰苦。

17、《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

18、固定搭配。

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19、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20、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1、【重点内容探究】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

“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
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把历史人物融入词中,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恨《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运用了四个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
复失地的理想;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刘义隆——借古讽今,暗喻南宋现实;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对这些古人
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都立体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把前人诗句化入词中,来表达自己胸中意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是此句用语所出。

那山就像一个饰以玉簪,梳着螺髻的满面愁容的女子,前人固有用“玉簪”“螺髻”写山的,可“献愁供恨”,却惟有辛弃疾可得。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借用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妙用刘孟节诗“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

化用这些诗句,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

辛弃疾是用典高手,大量运用社会和人事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写忠愤感慨,不是口号,不是概念,而是用了许多典故来体现的,不同于那些肤浅叫嚣的词。

好的词要有含蓄蕴藉、委婉曲折之美,在婉约中要有寄托寓意,豪放中要有委婉曲折,辛弃疾全做到了。

22、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高祖还乡》的作者分别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睢景臣。

2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是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24、《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2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6、一词多义。

即:(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就(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即:则。

27、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一至两个楔子构成一本。

杂剧的角色分为旦、末、净三大类。

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

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被称为外旦、外末、冲末等,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其中“孤”对应的角色名目是官员,孛老老年男性,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儿童。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曲词)”“科(舞台动作)”“白(人物台词)”三部分组成。

28、古希腊:①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

著有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②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腊戏剧家,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2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30、须眉:男子。

31、乐:[乐lè]快乐、欢乐、乐不可支;乐此不疲、津津乐道、乐天知命;可乐。

[乐yuè]音乐、奏乐、乐器。

32、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33、发人深思:启发人深入地思考。

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3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抬高(形作动)
36、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37、【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称谓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经略”——洪承畴,“孙讨虏”——孙权,“贾太傅”——贾谊;“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

38、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9、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40、“以字行”,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举办成年礼,弱冠和及笄,不然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
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称字为表字,“以字行”是指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