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 33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精品试题
芳草香出品
天天练33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
一、(2018·湖北襄阳五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犹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他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

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

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

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

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二、(2018·四川双流中学一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九日①水阁
韩'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作此诗时诗人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

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七绝”应为“七律”。

C项,“从心底里服老”错,“漫有高吟力尚狂”展现出一种豪情,可以看出虽然此时诗人年事已高,但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

4.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诗人形象。

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但诗人并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现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并自勉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形象的关键是重阳之景,尤其是对“菊”这一传统意象内涵的把握。

首联写诗人重阳佳节在荒败的水阁宴请宾客的情形,可见诗人并不介意外在条件,十分俭朴、淡泊。

颔联一方面描绘时令风光,一方面借秋景秋色譬喻主人公淡泊宁静、晚节弥坚的品格。

第四句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知识拓展: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特别重视诗文题目的拟立。

(2)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际遇和所处时代进行分析。

(3)从细节入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分析。

(4)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注意意境的衬托作用。

(5)理解诗中出现的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注意意象的衬托作用。

(6)抓诗中关键用语,分析形象特点。

答题模式:①用概括性词语总括形象特征;②结合诗歌,多角度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目的出发,分析形象的意义。

三、(2018·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质量测评)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宋]刘克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