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在“孟子见梁惠王”一节中,孟子从梁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 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 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通过故事来思考自己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 力、得当。
“齐宣王见孟子”一节,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 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 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15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们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久坐对身体不好哦~
16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孟子为什 么会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呢?
答:“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 ”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 “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 “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若能与民同乐,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 “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复习课件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4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1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第四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3
学习目标
4
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重点学习第1、3则选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领悟孟子的游说艺术。 3.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 义。
27
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 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 局面。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 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 感到快乐。
(4)用形象说理。通过一系列对话,孟子水到渠成地谈到“与民同乐”的正 题。他并没有去说道理,而是描绘了两幅图画。这两幅图一反一正,用形象把 道理讲得很清楚。同时,议论语言也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 老百姓“疾首蹙”“欣欣然有喜色”等。
24
4.孟子善用故事说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节选的第2、3节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第2节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 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3节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 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 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 蹈覆辙。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书话》)
7
二 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管籥.( yuè)
蹙.( cù)安页 ( è)
羽旄.( máo )
沼.( zhǎo )中
麋.( mí)鹿
灵囿.( yòu )
麀.( yōu )鹿
於.( wū )牣.( rèn )
朝儛.( wǔ )
琅邪.( yá)
巡狩.( shòu )
22
3.统观《孟子》一书。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示了孟子 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象是齐王。孟子是怎 样说服他的?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 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对方感兴 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11
(6)适①②天始子适.适还.家诸门侯曰 女巡子狩出 嫁到… …去 ③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
①②吾修.何守战修.之而具可以 整比治于、先治王理观也 从事某种活动 (7)修④③不乃期重修修..古岳,阳不楼法 修常建可 学习、研究
⑥⑤掌此修地.有国史崇山 编峻写岭、,撰茂写林修. 竹 高
(2)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子并未 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齐王一时摸不着头脑,顺着孟子的思 路回答“不若与众”。既然承认“不若与众”,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与民 同乐”的观点。
23
(3)对比和重复。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 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 之句(如“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和“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又有重复之语 (如“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和“今王田猎于此,百姓 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 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 出了论题。
省.( xǐnɡ )耕
睊睊.( juàn )
作慝.( tè)
徵.( zhǐ )招.( sháo )
角.( jué)招
8
2.掌握通假 (1)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通“犹” ) (2)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害,通“曷”,女通“汝” ) (3)景公说.,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说通“悦” ) (4)畜.君何忧( 畜通“慉” )
王语暴以好乐( 介词结构后置句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
13
进入课堂
14
一 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答: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言,提出齐王 “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 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 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 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当有力。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 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 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 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26
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狩或者述 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 望他们出游。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形不同了,君王出游无非是“流连荒亡”, 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一者如此,一者 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这同样是从正反两方面, 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
20
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 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 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 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 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 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 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宣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 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 》)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 感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1
2.《庄暴见孟子》一节的中心观点和论证思想是怎样的?请分别简述之。 中心观点: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 张人君应“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论证思想:孟子见到齐宣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向齐宣王提出要求行仁政 、与民同乐的建议,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对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 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纳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 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 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情上 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气乐,于再此而 演衰奏,三 而竭 击鼓
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吹动
(4)王①②今则王王..与矣百 称姓王同,乐动 词大王 ①疾.首蹙安页 痛
(5)疾②③君疾.子风知疾.劲夫草舍曰 猛欲烈之的而必 为之辞 痛恨 ④声非加疾. 强
5
课前预习
6
一 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孟子》评说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二为学 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 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 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 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 意志坚强,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 ,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要之《孟 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 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 ,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25
5.孟子是怎样运用对比说理的? 本节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 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 爱戴。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 ,深得百姓爱戴;在经营灵台的时候,他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 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 他比作太阳,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一正 一反,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在第三则,孟子 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17
3.如何理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答:这是强调国君与民同忧同乐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子强调的国 君与民同忧同乐的主张,表现出他反对暴政,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 孟子的这句名句,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之中,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政 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
18
4.请以本课后两节内容为例,说一说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政 治主张的。
19
二 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 ”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 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 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 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 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
12
4.词类活用
(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 (2)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 (3)则王.矣(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 (4)而民乐.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 (6)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意动用法,以……为忧 ) (7)述职者,述所职.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履行职守 ) 5.特殊句式
9
3.一词多义 ①②直木.受好绳世则俗之直.乐 直耳, 与副词“,曲只”,相仅对仅
(1)直③直,侯生一摄直敝 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副词,径 ⑤④理屈直平.正气壮道直. 正行确 的行道为理正直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yuè,音乐 (2)乐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欣赏音乐
③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