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课堂文化的诠释与生成
浅谈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
朱 文奎
( 吉林省辽源 市灯塔 中学 , 吉林 辽 源 1 3 6 2 0 0 )
作 为一 名 教师 ,历经 了 新课 程 改 革 理 念 的洗 礼 和 实
创 建与 之 匹配 的 承载 ,没有 形 式的 变 革就 没 有思 想理 念 的转 变 ,就 无 法有 效 彰显 课 堂 价值 追 求 。新型 的 课堂 教
质量 ,我 觉 得 自己很 幸运 。从我 校 四学 课 堂 教学 文 化 构 建 的研 究实 践 一 路走 来 ,对 课 堂 教学 文化 构 建 的思 路 逐 渐 明晰起 来 。
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要给学生 自主学 习的空间、教师创
学 习和 教 学 快 乐 、幸 福 的 机 会 ,追 求 课 堂 教 学 的有 效 性 ,促 进 师生 共 同 发展 。例 如 ,我 校 在课 堂 教学 文 化构 建 过 程 中 ,依 托 学 校 实 际 提 出 “ 独 立 自学 —— 交 流 互 学 —— 互动 导 学— —验 收 学 习 ”四 学课 堂 教 学模 式 ,就
教 师 专业 发展 、学 校 特 色发 展 、教驱 动 ,以 学定 教 ,少 讲 多学 ,主 体 互 动 ,差 异 发展 ” 策略 ,把 立 足人 本 ,发展 主 体 ,构 建生 态 ,凸 显 有效 ,合作 双赢 的 教 育追 求化 作 了现 实 的
在 辽源市发展性教 育思 想的平台 之上 ,从文化 角度审 设导学 的空间 ,搭建师生合作 、互动交流的平台 ,体验
课 堂 文化 构 建需 要 依 托于 物 质 层面 的元 素 ,运 用 制
体 现 了课 堂 教学 从 重 “ 教 ”到 重 “ 学 ”的 变 化 ,鲜 明地 表 明我 们 的课 堂 观 :课 堂 是师 生 双向 和 谐互 动 、共 同 发
课堂文化建设
课堂文化建设引言:课堂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学习氛围和行为规范,它既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富有创新和互动性的课堂环境。
一、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文化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建立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是课堂文化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提高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严格要求学生的课堂纪律,确保课堂秩序的稳定和有序。
三、倡导创新和探究的精神创新和探究的精神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价值。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实践和研究活动。
并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四、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评价能力。
五、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教师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
七、落实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任务。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课堂文化资料
课堂文化
在当今教育领域,课堂文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课堂文化不仅仅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更是指整个教学环境中涌现出的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
而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一个积极向上、宽松和融洽的课堂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敢于提问题、表达意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老师和同学之间良好的互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避免了纯粹机械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活到学、学到活”。
其次,良好的课堂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与他人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启迪,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
另外,一个积极的课堂文化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动力。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会自觉地将学习看作是自己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从而实现学习的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宽松和融洽的课堂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学习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开学第一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开学第一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秋天的脚步渐近,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始。
开学第一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为学生开启全新的学习旅程。
在这门课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作为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文化传承是重要的教育使命之一。
在开学第一课中,通过介绍国家历史、传统文化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国家历史,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机遇,为祖国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同时,文化传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汲取灵感和营养,培养自己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是开学第一课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创新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场景,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创新实践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未来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实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潜力。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新实践的项目,锻炼自己的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这样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加出色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总结开学第一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文化传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潜力。
课堂文化是什么
课堂文化是什么课堂文化一、什么是课堂文化《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
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
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
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二、新时代呼唤课堂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堂文化也随之出现。
新课堂文化否定了那些“过时”、“陈旧”的传统课堂文化因素,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认识、去探究,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来促使其生命的发展。
新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三、我对课堂文化的理解任何一个单位都有文化的存在,学校有自己的文化。
真正的校园文化不是几卷古书,几处雕塑,而是教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思维形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
因此,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的中心是课堂文化。
如何构建文化课堂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现在专家学者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它落实在课堂中,就形成课堂文化。
例如一个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采用“体验式”进行教学,时间长了,他的课堂就形成了“体验式文化”;如果在一个学校,就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教师都采用问题式教学,那么这个学校就形成了“问题式课堂文化”……课堂教学文化大致有如下类型:(1)自主式的课堂文化自主式课堂,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的教育领域,学科教学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追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融合。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传承和创新则是学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学科教学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一、文化传承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科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表达形式。
科学、历史、语言等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将这些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知学科中的文化特点。
1.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学科教学,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和接受各个学科的文化内涵,培养对学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情操学科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还涉及到价值观与道德情操的培养。
不同学科中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学科教学,可以将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3. 彰显学科的魅力和核心理念学科的魅力和核心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彰显。
通过对学科的文化传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理解学科核心理念的重要性,并将其具体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二、创新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创新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学科教学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环境,学生可以从传统的学科知识中进一步挖掘、探究和创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开展学科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创新需要有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教学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使学生能够从综合的视角去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界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也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在中文教学领域的运用与实践。
新课程新课程是指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
在传统的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中,中文教学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强调多元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设置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等方面展开多元化的学习。
其次是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提倡知识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实践、语言游戏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再次是强调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提倡跨学科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背景知识,提升对中文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
新理念新理念是指以学生为本,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因材施教。
新理念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其次是以学生为中心。
新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
整合资源论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
整合资源论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摘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
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关键词] 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生成文化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
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形式,凸现语文课堂的生本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巧妙运用教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整合艺术科、信息技术科等资源,丰富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开放性的课堂文化;优化师生动态环境资源,创设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如何理解“整合”这两个概念?所谓“整合”,是指综合、融合。
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清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个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了课程之间、书本和世界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各资源间的互动,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达到生本化。
新课堂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课堂的“新”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民主的课堂。
新课堂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只是知识的传递和获取,而是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建构知识的基础的体验,尊重的是个人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
我认为新课堂的“新”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课堂的“新”体现在师生关系上。
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甚至也可以是教育者。
课堂不再是系统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实践的场所。
教师必须必须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都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
2:新课堂的“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欲望,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目标上,主张三维目标的整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过程和情境;在教学策略上,强调注重教学过程,注意学生在过程中所体现的兴趣和激情。
3:新课堂的“新”体现在评价上。
开放式的教育评价,把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置于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全面、真实、富有个性地接受多角色的评价和帮助。
师生之间不再是主动评价者和被动接受者的关系,也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教师不再“例行公事”地指指点点,而是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协商,在交互学习和活动中监控和指导学生的发展。
学校文化导论-课堂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课堂文化的内涵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
课堂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一切的学校文化都可以从学校的课堂里发现。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课堂文化的生成,因为,一所学校的课堂文化的性格或特征,反应的是学校的文化品质、文化层次。
一、课堂文化的概念目前,对课堂文化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学者认为,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有的学者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在特定课堂空间中师生教学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总和;有的学者认为,课堂文化是学校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当中的体现,是学校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的学者认为,课堂文化是我们整个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但这是一个最基础的表达形式,这个课堂文化跟学校文化一样是在课堂当中、师生的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识或者说是理念、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方式的一个总和,也就是师生的这种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一种集中体现。
理解课堂文化的关键在于理解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定位文化。
第一,深度(内涵)。
我们平常说某某人有知识没文化,在这里文化就是指深度和内涵。
我们根据“外在—内在,表层—深层,显性—隐性”三个维度把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教学方法(途径、手段),教学方式(策略、模式),教学范式(规范、整合的方式),教学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显然,课堂文化指的是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即师生和课程教材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二,生态(环境)。
课堂文化不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但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课堂教学活动是具体、感性、实在的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文化则是课堂教学的“土壤”,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构建新型课堂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础。为了美化课堂教育环境 ,发挥教室文化的育人作用 ,我校每个
四、构 建有效 课堂学 科文化 ,让教学成 为学校 内涵发展 的 助推器
班 级 均根 据学 校 要求 ,设 计 布置 出 了富有 特色 的学 习园地 。 “ 小 小 追 求 课 堂 效 率始 终 是 我 校 教 育 教 学 的 主 旋律 。学 校 从 实 际 出 智慧星”、 “ 我 们 的小天 地 “ 等 栏 目,以充满 童 趣 的方式 记 录孩 子 发 ,努力实现三个 “ 抓实”:一抓课堂教学管理文化 。学校成立 了 们 的 成长 足迹 ; “ 小 巧手 ”、 .“ 我能 行 ”等专 栏 ,则 为学 生提 供 了 构 建 高效课 堂 领导 小组 ,统 一思 想 ,明确分 工 ,责任 到 人 ,包干 管 充 分展 示 自我 的空 间 ; “ 古诗 欣 赏 ” 、 “ 快乐 船 ” 、 “ 诵 读 园” , 理 。加 强 了教 学 常规性 管理 。二 抓校 本 教研 文化 。根 据新 课 程改 革 则 体 现 了浓 浓 的 诗 歌 特 色 。还 有 “ 新 闻袋 袋 酷 ” 、 “ 好 书 大 家 需 求 ,学校 围绕 “ 活动 导学 ”模 式 ,积 极跟 进 ,不断 创新 校 本教 研 读”、 “ 佳作 欣 赏 ”等 ,为孩 子 提供 了生 活 、学 习 中的更 多资 讯 ; 模 式 ,丰 富教 研 内容 。每 周 一 次 的教 研 论 坛 ,富 有创 新 的教 研 活 “ 我努 力 ,我 成 功” 、 “ 争做 阳光少 年” 等栏 目,烘 托 了班级 奋发 动 ,扎 实 而有效 的集 体 备课 ,形 式多 样 的竞 赛平 台 ,多渠 道 多层 次 向上 ,积极 进 取 的氛 围 。这些 充 满童趣 、充满 个性 、充 满 文化 气息 的培训 研修 ,切 切 实实 地提 升全 体教 师 运用 “ 活 动导 学 ”教学 模式 的班 级 文化 ,不仅 优 化 了育人 环境 ,发 挥 了环 境对 学生 思想 品 德 的 的能力 。三 抓小 组建 设 文化 。合 作学 习小 组 的建 设是 构建 高效 课 堂
课堂文化建设ppt
D.赫尔雷格尔
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由组成学校的成员所共同分 享的一组关系、信念、价值、感觉;行 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 校友等有关人员共同创造了学校的意义。 Henry(1993)
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而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课堂物质文化: 教室布置、设施等 课堂制度文化:课堂规则、课堂纪律、 课堂活动组织形式等 课堂精神文化:课堂风气、师生关系、 价值信念等
自我效能的来源
成功经验
– 成功经验的获得高效能的最重要的途径
替代性经验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
言语劝导
– 通过积极鼓励增强自我效能
生理状态
–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 效能的信息
三元交互作用
个人因素 行为
环境
成功的信念
永远对自己抱有信心 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能力是可塑的、变化的、发展的 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压力是进步的动力 专注自己的事 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
“知心”信箱的学生留言
尊敬的老师: 您是不是以为自己很成功,在您的规定 下,下课的时候我们静静地读书,轻轻地说 话,悄悄地做事。每天还得做功课似地完成 这些知心留言。可您知道吗?我并不喜欢在 课间读书,我希望在课间唱歌,我需要的是 自由地宣泄;我更不喜欢天天留言,因为有 时候我根本无话可写,只能无中生有。冒昧 地问老师一句,您知道我的需要吗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 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动物的习得性无能 学业习得性无能 社交习得性无能
学业习得性无能的模式
课堂制度文化的诠释与重塑
社 会 的关 系 而产 生 的 ; 堂 制度 文化 , 为处 理课 堂 深 浅可 分为规 则 系统 , 指 导教 师和 学生 课 堂行 为 的 课 是 即 中 的社 会 关 系 ,包 括师 生关 系和 生 生关 系 而产 生 的。 具体 要 求 ,包 括 明确规 定 的 要求 和约 定俗 成 的 制度 ; 组 织 系统 .指课 堂 行 为 规 范从 制订 到 执 行 的 整 个环 因此 , 师生 关系 、 对 生生 关 系有什 么 样 的认 识 , 会 什 就 么样 的课 堂制 度文 化 。在 传 统教 育 中 , 教师 被 看作 教 节 , 括对 课 堂 制度 文 化 的 制 订 、 释 、 行 和 养 成 包 解 执
二 、 堂制 度文化 的现 实弊端 课
我 国的课 堂 制度 文 化存 在 多 种多 样 的 问题 , 教 如
话 . 会 产生 民 主 平 等 、 于 生长 创 造 的课 堂 制度 文 9 将 课 堂 管 理 简单 等 同于对 学 生 行 为 的 严格 约 束I; 就 富 币 2 ] 教 师对 于 课 堂 文化 表 达 和 阐释 的控 制嗍 师 生课 堂 交 : 化l l 】 。
并具有 相 对稳 定 的特 性 。课 堂 制度 造 过 程 本 身 . 粗略 的分 为 物 质 文化 、 度 文 和 精 规 范 人们 的行 为 , 可 制 文化 对 于 教 师和 学 生 ,尤其 是身 心 未成 熟 的学 生 来 神 文化 三 个层面 。制度 文化 , 而 言之 就是 制 度层 面 简
育制度 等 。 课 堂教 学作 为学 校 教 育的主 渠 道 , 是学 生继 承 并
力的学 生 。 从 不 同角度 可 以 对 课 堂 制度 文 化 做 出 不 同 的 分
从课 堂 制度文 化指 向 的行 为主 体来看 , 以 可 享 受 已有 文 明 、 酿及 创 造 新 文 明 的场 所 , 中充 盈 类 。首 先 , 酝 其 着多 种形 式 的制度 文化 。课 堂在 师 生关 系 、 范制 度 分 为教 9 的课堂 制度 文化 与学 生的课 堂 制度文 化 。前 规 币
什么是课堂文化新时代课堂文化介绍
什么是课堂文化新时代课堂文化介绍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那么你对课堂文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课堂文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课堂文化的介绍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
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
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
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新时代课堂文化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的需要,在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里,传统的育人目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新课堂文化也随之出现。
新课堂文化否定了那些“过时”、“陈旧”的传统课堂文化因素,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认识、去探究,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来促使其生命的发展。
新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新课堂文化三原则1、互动性原则:新课堂文化呼唤着合作学习,新课堂文化下,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与传统的互动观不同,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进一步拓展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
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未开发的宝贵人力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于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新课标理论视野中的语文课堂文化
说 : “ 功 的教 学 , 所 需要 的不 是强 制 ,而 是激 发 兴趣 ” , 成
其 次 ,和 游的 课 最需 要 的是 教 师 的倾 听 。倾 听要 求 教 这给 我 们 沿文 教 学活 动提 供 了 良好 的启 示 。毫无 疑 问 ,我 们 师 面 对 学生 时 ,从 眼神 、语 苦、表情 和 身体 姿 态 各方 面 ,允 激 发 了学 生学 爿语文 的兴 趣 ,学 生就 会 对语 文 产生 一 种
一
和 谐产 生 美 ,和 谐 是 ‘ 好 事物 的基 本特 征 。和 谐 的 切美
教 育 既是 种 思 想 ,。 种 论 ,也是 一 种理 想 , 一种 追求 。 ~ 一 一
和 谐 的课 更是 广 大教 育 作 者 存新 课 程深 入 实 施背 景 下所 追 求 的理 想课 常 。构 建 和谐 课 ,必 须 把握 课 标精 神 , 持
说 ,积 极 同应 , _ 要 指 导 沟 通 , 引导 交 流 , 真 正 实 现 “ 义 互
来 ,以促 进 学生 整 个个 性 的和谐 健康 发 展 。这无 疑 是 从传 统 动 、对 话 ”的课 逝 。
教学迈 向新课改的实质性一步,也是创造 _f 具有生命 币真 】
活 力 、充 满情 趣和 智慧 挑战 的 新 型课 ’ 化 的最 仕途 径 。惟 文 其 如此 ,我们 才 能从 根 本上 更 新语 文 课 堂的 本质 ,使语 文课 堂 教学 焕 发 …勃 勃 的生 机和 无 限 的活 力 。
“ 以人 为本 ” ,使教 育 的各 素相 互 依 存 、相 互促 进 、协 调
、
语 文课 堂 文化 的 外在 体 现 :构 建和 谐课 堂
首先 是 师生 哭 系的 年 。课 的 教学 过 程是 一 f I 种学
课堂文化名词解释
课堂文化名词解释
什么是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指的是学校或教育机构内部形成的一种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它涵盖了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等方面。
常见的课堂文化名词解释:
•互动性: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
•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展示自己的行为、演示操作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平时表现、考试、作业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尊重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力。
•思维导图:一种视觉化的表达方式,用于整理、梳理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某个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即时反馈: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和改进学习方法。
多元文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融入与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融入与实践1. 引言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纳入学习和交流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要,它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2. 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多元文化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2.1 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2.2 提高学生的包容性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生欣赏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并接受并尊重这些差异。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包容性和互相关怀的态度。
2.3 增强学生对自身身份认同感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并对自己的身份有更明确的认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3. 多元文化教育在课堂中的融入3.1 设计多元文化教材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多样化的教材,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影像资料等,来展示多元文化世界。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3.2 创设多元文化活动课堂上可以引入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化展示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体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3 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其他文化相遇和交流的经历,借此促进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尊重。
4.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案例4.1 文化节庆活动在特定节日或主题活动期间,组织学校内外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展览、表演等活动,以庆祝多元文化。
4.2 导入跨文化素材在语言课堂中,引入跨文化的阅读材料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4.3 多元文化交流项目与其他学校或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多元文化交流项目,例如留学生访问、网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5. 结论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课堂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增强包容性和认同感。
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育学术月刊2008.8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李斌孟凡丽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儿童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而这种相互作用又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媒介来连通。
教师作为一种文化的人而存在,其在教学过程中会渗透进自己已成模式的思想方法、感情和行为。
课程、教材这些物化了的文化因素,是社会文化成果的凝结物。
学生作为文化知识学习者,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将人类文化发展向学生进行再现的过程。
所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育者借助于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等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边活动过程,不如说是文化成果与受教育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
有学者认为,“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既然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文化蕴含,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文化的表现方式来说,就会存在着文化冲突、文化变迁、文化整合等文化现象;从文化结构来说。
包含了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主动文化与受抑文化、学术性文化与日常性文化。
课堂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其表现形式与作用的不同将成为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
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文化的这些表面现象的同时,更应当透过课堂教学文化现象的表层,探视课堂教学文化的深层规定性和特征,从而解释课堂教学文化在个体的发展中和社会的运行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我们要认识和研究课堂教学文化,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给课堂教学文化这个范畴以科学的定义。
近年来,有学者曾使用这个概念,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这种认识看到了课堂教学文化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课堂教学文化是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而存在的,是一种“精神氛围”。
然而,由于研究者研究侧重不同,仅大体反映了课堂教学文化的主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 慧 平
(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0 6 )
: G 6 4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5 6 4 6 ( 2 0 1 5 ) 0 5 — 0 1 0 2 — 0 3
现今 , 文 化 内涵广 泛 , 有 广 义和 狭 义 之分 , 广
属性
导致课 堂 上不 同文 化 间的摩擦 与 冲突 。 同时 , 又 会
①本文系苏州大学课程2 0 1 4 — 3 I 工程——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项 目“ 中国俗文化赏析” 的阶段性成果 ,
负责人 : 林 慧平 。
作者简介 : 林慧平( 1 9 8 1 一 ) , 女, 江苏南京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
有 独立 的精神 生 活 ,而精神 生活 的 目的就在 于其 能独 立地 寻求 知识 和解 决 问题 。 也 就是 说 , 新 型课
所 谓知 识权 威论 可 追溯 到古 希腊 哲 学 。其将 知识 和 人分 离开 来 ,知识 被 当作 一种 纯粹 经 验 和
理智 的外 化 的产 物 , 独立 于人 之外 。 由于 知识认 识 论思 维 的制 约 ,现 代知 识 的性质 多被 描 述为 经验 性、 客观 性 和普遍 性 。 与以“ 知识 ” 为 中心 的这 种 知 识观 相 匹配 的课 程 的典 型特 征是 被人 视 为高 高在
.
( 二) 新 型课 堂 文化 精神成 果 ,这 相
1 . 课 堂 文化 是动 态联 系 的文化 课 堂文 化不 是 固定 的形态 。动 态 的课 堂 文化
: 对来说容易理解 , 狭义的文化则比较复杂 , 有着多 ; 重 的含义 。
3 . 课 堂文化 是 冲突 与认 同并存 的文 化
教学 目标 等影 响 因子 。课堂 文化 作 为文化 的一 种 微观 形态 ,是 发生 在课 堂教 学这 个特 定 的情境 中 的, 即指 以上各 要 素之 间相互 联 系 、 相 互作 用 而逐 渐形 成 的文化 形态 , 以及 在 教学 主体 、 价值 观念 以 及教 学活 动 中各个 要素 之 间相互 作用 而产 生 的综
因为相 同或相 近 的年 龄 、 思 维 方式 、 共 同学 习等 而 产 生相 互认 同 。
二、 传统 课 堂文 化 的弊端
是学 习能 为他们带来什 么经济上 的好处 , 为 了考试
而学 , 为 了拿奖学金而学 ……于是上课 敷衍 、 考前背 重 点 的这 种 以 背 诵 为 主 的学 习方 式 就 占了不 小 的 比例 。 既 然 同样 可 以顺 利 过 关 , 长此 以往 , 学
创 造课 堂文 化 。 2 . 课堂 文化 是有 序聚 合 的文化 在 课堂 上 , 除 了有 包括 课 堂教学 条件 、 教 学设
课 堂 文化 的概 念源 自文化 的概念 .由于文 化 的定 义过 于宽 泛 , 因此 , 课 堂 文化 就具有 了一定 的 多样性 。一 般 来说包 括 以下 两种 :一 是概 括式 定 义 ,即用 比较 简练抽 象 的表 达方 法揭示 课 堂文 化 的本 质 属性 . 集 中 回答 “ 课 堂 文化 是 什 么 ” 这 样 的
任 何 一种 课 堂文 化 只要一 旦存 在 形成 就会 对 自身 的发 展有 一定 的影 响 ,而且会 随 之 向与其 相
生就不愿 意去面对需要 自己付 出努力 的学 习过程 。
三、 新型 课堂 文化 的生成
符的方向发展。因此 ,传统课堂文化存在一些弊 端, 分 析 传统课 堂 文化 的弊端 及产 生 原 因 , 对提 出
1 O 2 一、 新 型课 堂 文化 的 内涵与特 征
( 一) 新型课 堂文化 的 内涵
不 仅表 现在 教材 随着人 们 实践 活动 的发展 和 时代
的演进 而不 断丰 富和进 步 ,更 重要 的是 表现 在作
为 教学 主体 的人 的思 想处 在 动 态 的变 化 过 程 中 . 由此可 见 ,任何 文化 的存 在都 预设 了人 的活 动 的 存 在这 个前 提 ,师生 通过 教与 学 的动态 活动 共 同
描述 性 问题 。 在 当前课 程 改革 的背 景下 , 笔 者结 合 教学 实践 ,觉 得课 堂教 学不 仅仅 是简 简单 单 的结 合体 . 而是 需要 一 定 复 杂 的过 程 . 包 括 教 学环 境 、
教学 主体 ( 学生 和教 师 ) 、 教学 内容 、 教 学方 法 以及
施、 教学 用具 等在 内的物质 文化 和学 校 、 班级 或者 教 师和 学生 共 同制定 的课 堂制 度文 化 ,还有 教师 文 化与 学生 文化 等在课 堂 中交 汇 。它们 之 间并不 是 松散 杂乱 的 聚合 , 也 不是 一种 单一 的 、 单 向的认 知 活动 关 系 ,而 是有 着共 同 目标 的集合 体并 紧 紧 围绕课 程 的培养 目标 有序 展开 的 。
改善课 堂文化 的对策 , 丰 富课 堂文 化研 究 , 提 高教 育教 学 质量 都具 有 非常 重要 的意 义 。
传 统文 化课 题 文化 的弊 端通 常包 括 :
( 一) 知 识权 威 论
课堂 作 为教师 教育 教学 的 主阵地 和学生 成长 的重 要场 域 , 是 培养 人 的地方 。人 之为 人 , 在 于他
课 堂文 化是 一种 特殊 的文 化 , 既有 冲突 . 又有 认 同; 既有 交叉 , 又有 独立 。每一个 同学 和老 师都 有 不 同 的价值观 和 知识结 构 ,所 以也会 带着 不 同
的观念 理解 学校 课 堂文化 ,必然会 在 一定程 度 上
合效应。 由此可见, 课堂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 的 客 观性 、 习得 性 、 多 样性 之 外 , 还 具 有 自己 的特 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