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范本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范本
10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1】
9月1日晚21点,CCTV-1的《开学第一课》如期举行。
这次的主题是“中华骄傲”,节目中展现了一系列的中华传统文化:汉字、京剧、武术、琴棋书画......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我们的一大代表,连外国人都对这方块字叹为观止。
节目里有一位美国人理查德,他潜心钻研中华汉字迄今已达45年!中华汉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他花了20年的时间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并上传到网上,“我觉得我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
”可是现在我们的国人却似乎已经抛弃了中华汉字,有些人甚至连一个好看的汉字也不会写,却疯狂地崇洋,学英语,德语,法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时尚,彰显走在时代的前端。
一个年近七十岁的外国人都在不断为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呢?海外也有许多洋人正在学习汉字,为汉字痴迷,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呢?
在古代,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都时常以文武双全作为评判的标准。
而现在,中华武术濒临失传,中国的青少年们,课余成天宅在家里,一大批的“豆芽菜”孩子应运而生。
曾经辉煌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武术,最初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而生的,而今却几乎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国人应该多多学习中华武术,将其发扬到海外,让所有国家的人都来学习我们的武术!
精通“琴棋书画”的人被称之为文人雅客,而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修养,成为一个正人君子。
纵观当今社会,我们做得最好的一点便是“琴”,但只可惜社会上有很多孩子正在学习钢琴,各种钢琴培训机构随处可见,
每年的钢琴大赛也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是否已经遗忘了我们的民族乐器,它们现在几乎已经没落于人们崇拜西洋的目光中。
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乐团因为鲜有受众人群而资不抵债,纷纷倒闭。
而且随着一代代老艺人的离世,许多的民族乐器甚至已后继无人。
“棋”,老一辈的人总会想到五子棋、围棋、陆军棋......下棋是一种益智的游戏,最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寸之间方显深谋远虑、为筹帷幄。
“书”讲的是书法。
在科举盛行的封建时代,能写一手好字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通往仕途的敲门砖。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几乎不能书写工整的汉字,之所以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现在电子产品泛滥,写作文,发评论,.......基本上全都是在电子产品上来完成的,久而久之,书写也就生疏了。
弘扬中华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希望节目能唤起人们内心的那颗中国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2】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过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
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钦佩之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河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这样,无论量叟都能念诵几句古曲诗词。
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慢慢消近在历史的长河中。
无论是被喻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秦腔,被叫作“国民油布伞”的传统工艺,还是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的古诗河,都正从不为人知的速度在逐渐消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通现,网络上便出现了网红、直播、游戏……各种与传统、正统主流文化形态相去甚远的流行文化。
这些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出一种“主流化”倾向,大有冲击和挑战主流文化价值之势。
又
有新兴传媒平台的推波助澜,使得流行文化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宛如“精神鸦片”,让无数年轻人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承时泥古刻板,不懂得变通、创新,导致不少优秀传统文化渐近失传。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产物,蕴含着丰厚的情感生成和价值观念,能够起到协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文化要“传”也要“创”。
所谓“传”,就是传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让秦腔不被世人遗忘,陕西省各地方政府开展“让秦腔走进课堂”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从小就热爱秦腔。
此外,秦腔爱好者们自发组建戏班到各地巡演,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秦腔的魅力,喜欢上秦腔,让秦腔走上世界舞台。
所谓“创”,就是创新。
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它可以是内容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创新。
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推出就收获如潮好评,圈粉无数。
《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听、说、写”等创新手段,带动全民重温古诗,分离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灵,让传统古诗词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华优秀议论旨我们最浓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只有“传”“创”结合,才能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怀着自信从容前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3】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
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越来越重视。
也开办了许许多多的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在生活及学习工作中向人们传递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通过下列事实来证明它横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作比较。
因此,中国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等保持固有的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引起了许多历史题材影视剧在电视上播出的热潮。
它所接触到的方面比较广泛:历史的真实性,中国文化的传统性等。
当然,这也少不了一些诗歌比赛、名人的演讲等。
总之,在这些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有褒有贬,不见得全是好的,这其中必定有一部分是劣质的。
有些历史剧,兼顾了当时的史实和传统文化。
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相关的历史事件,还有当时人文文化精神的风貌。
如前两年的一部抗日剧,讲述的题材是某一个地区的抗日史实,以及当地的文化艺术——戏剧。
将两者串联起来,既不单调,又不乏味,剧中的史实很好的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剧,它既不尊重史实,又不考虑剧本的合理性。
完全只为了那所谓的收视率。
这些影片虽然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容易误导观众,使其不能真正了解到相关史实和传统文化。
记得原来看过的一部古装剧,他里面的内容或场景,大部分都不切合实际。
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将军被落入绝境,将手中的剑扔了出去,杀死了前面一大片的人群,剑又飞回来了。
他接着又蹦上了云层(怕是想和太阳肩并肩),落下来时又震死了一群人。
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但必须批评指他们。
因为他严重偏激了传播传统文化的鞋子路线,严重跟主题脱轨。
使其成为了满足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讲求收视率所带来的金钱价值观,而抛弃了传统的务实性。
在这一热潮中,必定也少不了一些名人的演讲。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例如,文艺名人在演讲中,只取决于演讲的题材能够带来的现场效应,而偏离了历史及现实的主题色彩,老一辈的名人见证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兴与衰,见证过历史,加以比较必定会有“优”“劣”之分。
又比如在一次诗歌比赛中,一位名人在开幕式上向人们阐述了什么是诗,诗的特点,诗的灵感****于相关的人或事。
通过诗的寓意向人们传达了传统文化的根本和思想,既达到了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又使人们对诗的理解更加清晰了。
再比如在一次演讲活动中,一个人演讲的题材是古著《道德经》。
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很有内涵的演讲。
结果,他只说这本书好,好在哪儿也不说明。
背离了《道德经》中应该阐述的观点与传统文化的相对比,使听众能够从中悟性到“道德”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好的结果:听众既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又浪费了时间。
综合以上说明和例子,我们得出结论:在传统文化的普及中,不管是演讲、还是诗歌比赛一定要结合实际,并且与主题相适应,脱离了“传统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不就使其成为一个满足私利的工具罢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4】
黄帝创业垂千古,仓圣造字鬼神惊。
辟开荒昧惊天地,中华文明著先声。
——题记
或许每一个观看过汉字书写的人都会想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一般,为那壮丽的景色而迷醉。
墨色于宣纸上染开,笔锋由浓转淡,一提一放之间,可以聆听到来自云水深处的曼妙。
在我看来,有无限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中国汉字书法,为我们中国的文化锦上添花,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书法以翩若惊鸿之态,修身养性。
一提一放之间,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许多青少年热衷于看韩剧、看美国大片,听流行歌曲,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和塑造了不良思想。
我想,如果能够引导青少年学习书法,在书法中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那么沉迷网络、恐怖暴力等种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现象也许会减少许多。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所需要的耐心和静心练习,不正培养了处在这个凡尘浮世中青少年的专注力吗?
汉字书法以婉若游龙之态,悟人生哲学。
笔锋由浓转淡,这不正是如人生一般吗?鲜衣怒马少年时,如浸满墨的笔一般,壮志凌云,空白的人生书卷正等着书写。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墨变淡,可能勾勒出不好的形态,犹如人生遭遇低谷,就像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但最终,人生会走出低谷,会重新提笔染墨,会明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汉字书法以荣曜秋菊之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汉字书法是古代先贤智慧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如今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也不能忽视。
汉代杨雄说“书乃心画”。
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雄才的挥洒、大智的奔涌、高怀的展现,是作者心智运行的印迹。
临摹书法的过程不正带领我们去感受了古代先贤创造字体的智慧,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吗?更多的人去学习中国书法,那么就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人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曹植以它形容宓妃,而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宜汉字书法。
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妙发灵机,书法创造我们大同之境的同时,也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民的生活中,思想中,行动中。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骄阳万丈光,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因此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去学习汉字书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让以我们为希望的中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5】
构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充实。
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化润泽“美”,用道德涵养“美”,用治理保障“美”。
以文化为纸,为家园画卷注入底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发挥国民教育基础性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推动书法、诗词、曲艺进校园,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发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群众文化参与的热情。
弘扬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在“水韵江苏”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的美丽城市与乡村。
不断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的契合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以道德为墨,为家园画卷浸入颜色。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每一个时代楷模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我们应自觉向高标准看齐,广大党员干部更需率先垂范。
要向身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学习面对疫情挺身而出、奋勇担当的精神,向抗洪救灾的官兵学习对祖国的深深挚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大义,向在平凡岗位上的人学习默默付出、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向和睦的邻里学习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相处之道……传扬先进事迹、学习时代楷模、弘扬优良家风,我们从举手之劳做起,崇德尚义、积小成大,涵养自身的高尚情怀和道德情操,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用实际行动为美丽家园增色添彩。
以治理为笔,为家园画卷勾勒蓝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大规模改造,市民的流动与搬迁使得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正处于重新建立和融合的阶段。
因此要更加重视基层社区的治理工作,推动网格化管理,增强党建引领作用,推广“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医生、小巷管家、党员义工等形式的基层自治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主人翁的意识,让基层党员、工作者和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中来,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法治为百姓服务的效能,大力开展法律知识进社区、进农村的活动,建设法治长廊、法治书屋、法律调解室,予民方便,为民解忧,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让群众真正成为描绘井然有序、和谐美好家园的执笔人与观赏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6】
提到龙,你会想到什么呢?龙是神话中的一种神奇生物,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节日里当然也有龙文化。
最富有龙文化气息的节日就是端午节啦!吃粽子、喝雄黄、赛龙舟,有些地方还有穿新衣的习俗,还有热闹的庙会呢!
那次观看的划龙舟比赛,到现在我都还记忆犹新。
吃过粽子,才十二点过,我们一家人一起来到湖边,准备欣赏一场极具特色的比赛。
那可真是一场激动人心,最能体现龙文化的比赛啊!岸边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我紧紧拉住爸妈的袖口,生怕被这人群挤走。
下脚的地方都很难找到,说话也必须振着嗓子高喊。
尽管如此,我们的热情依旧没有减少。
烈日升到头顶,已经一点了。
我的额头上早已冒出汗珠来。
大家总算挤到湖岸边了,这时我才看到那湖面上泊着的几只龙舟。
每只龙舟都做工精细,美得无法言语。
龙舟前都有一个栩栩如生的木雕龙头。
五彩的龙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那龙的眼睛更是圆鼓鼓且炯炯有神,仿佛在眺望远方。
我笑了笑,想:莫不是那雕刻的龙也有远大志向?“这龙啊,不就是要中华
民族坚定有抱负吗?”爸爸感叹道。
我的心的确被触动了一下,但我还是去关注比赛了。
比赛就要拉开帷幕,对面的小山坡上,也挤满了黑压压的一片人群。
一声锣响,比赛正式开始了。
龙舟上的桨手卖力地划着,龙舟便稳稳地前进。
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俏皮地在湖面跳舞,大概也在为比赛助威吧!船员们口号声阵阵,响亮而又整齐,散发着自己的朝气。
龙舟上的鼓手有节奏地敲着鼓,“咚咚咚”,声如雷鸣般震耳。
桨手们紧握桨,急速有力地上下划着木桨,动作干脆利落。
龙舟很快就要过弯道,这至关重要。
岸边的人们安静许多,我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我的心仍在急促跳动,呐喊助威声在我耳边响了一阵又一阵。
船员们都平稳地过了弯道,体力也逐渐下降,但在这时候是万万不可以放松的,这才是出现差距的时候哇!
有的龙舟遥遥领先,有的则被甩在后边儿,甚至不见踪影。
激烈的比赛还在继续。
太阳更毒了,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温度逐渐升高。
人们没有因为这点儿小事而离开,只是岸边的人们带起了遮阳帽,五颜六色的一个个,就像天空下的一片花海。
人群都往前靠拢,要目睹最后的冲刺阶段。
我也不例外。
我慌得赶紧踮起脚,想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啊,终于露出个头来。
爸妈也在认真地观看。
我仿佛感觉到人们的呼吸变得凝重。
而龙舟在船员们的努力下,像活了一样迅速前进。
“近了,近了!”有人在大叫。
只见那湖绿色的龙舟过了终点。
比赛结束了。
顿时锣鼓喧天,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是啊,那次的龙舟赛我还历历在目。
赛龙舟不为拼输赢而是拼勇气和意志,还有团结。
龙舟,龙的精神多元一体,而我们,就是那群龙!龙文化需要我们传承,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7】
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要文化使命。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凝聚文化“基石”,当好“文明施工员”,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长城”。
凝聚文化“底蕴”之“基石”,构筑现代文明“长城”之“魂”。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华文明植根于多民族文化沃土,五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中,各族人民携手并进、筚路蓝缕,在人口流动和民族交流中互融,在经济中互通有无,在文化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和魂,是中国软实力的底气所在。
广大青年干部要继续深挖文化底蕴,坚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学深悟透,增强文化自觉,用文化理论武装自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找到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深挖“文化宝藏”,把文化学进去,学深入,悟透彻,真正将优秀历史文化转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力量,让文化自信深深扎根在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中。
凝聚文化“发展”之“基石”,构筑现代文明“长城”之“魄”。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
渠正道则水直流,渠失范则水泛滥。
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制度的建设与规划将比以往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广大青年干部要坚持历史文化自信,善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历史价值”,坚持古为今用,让辉煌绚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激发全民族对文化创新的活力,让文化制度化、程序化、持续化输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反观一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的景区,“养在深闺人未识”,明显缺乏发展意识。
要善用新媒体文化传播方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开发建设传统文化村落、“红色村落”,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结合,用好制度这条“缰绳”,驯服文化发展这匹
“千里马”,完善保护保障机制,提升保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走深走实。
凝聚文化“创新”之“基石”,构筑现代文明“长城”之“神”。
鱼离不开水,瓜离不开藤。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缺少了创新,文化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
无数的历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广大青年干部要“唤醒”文化宝藏,让历史“活”起来。
如《国家宝藏》IP使得文物“活”了起来,每一处历史遗址的背后,都有一段峥嵘岁月,每一件历史文物的背后,都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典籍里的中国》IP让我们透过一本本古书籍,穿越几千年的浩渺烟云,看到曾经的巍巍大国;《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系列文化IP成功“出圈”,让更多人看到不一样的文化载体,原来艺术还可以这样玩;“神兽雪糕”“文物雪糕”等文创的出现,让诸多传统文化和文物找到了穿越千年的当代表达,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民族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心得【篇8】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盎然春意”,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
与文相会,与史为友。
唐诗宋词的不同风韵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文房四宝的雅致意趣蕴含着文人匠心。
可以说,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