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享文献_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关系

合集下载

营卫的实质是四气五味中的明物质和暗物质

营卫的实质是四气五味中的明物质和暗物质
主 题 词 阴阳 ; 卫 ; 气五味 ; 物 质 ; 能 ; 营 四 暗 热 经络 实质 ; 脉 血
中图分类号 : 2 1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05 ( 0 0) 10 0 — 4 17 — 2 8 2 1 0 — 04 0
营卫的概念 自《 内经》 出, 一 大家多用之解决和 循行 、 产出及出处做出了片面 、 甚至错误 的理解 , 把 讨论问题 ,但很少有人在深究其本质时把它与四气 营气和血液混为一体 , 把十四经络当做血行途径。 另 五味 联系起 来 。反而 因经 文 的矛 盾 之处 ,对卫 气 的 外 ,近几年科学界最重大的突破无疑是发现宇宙的
[] 九章 , 库. 1f ] 常存 中西医结合的文化思考 : 中西医结合 的必然性论 证[]医学与哲学 ,981()20 21 J. 19 ,95 : — 5. 5
营卫的实质是 四气五味中的明物质和暗物质
秦 玉革
( 海 松 江 区 洞 泾社 区卫 生 服 务 中心 , 海 2 1 1 ) 上 上 0 6 9
端交于阴经之分 , 沿各 自相表里的阴经之脉 内表面( 含任脉等 ) 上行至胸腹 、 肓膜 . 再上舍 于 目。 同时从 足 少阴肾入体 内
循 环。营阳则沿经脉 内下层参 与了十四经络 中的循环 , 而营 阴只能参与血 液循 环 . 它的营卫气都部分参 与 了血液循 其 环 。此路线的完整提 出对 中医理论、 中西 医结合 、 科研 及临床针刺 用药都有重要 意义。
宵詹 摩隧学 稚
2O 1 O V o . N O. 1 11 1
中药学沿题 医 科 前 问
予以命 名就形成 了我们现在所谓的证的各种名称。 虽然众多的历代医家在判断功能状态这一思维过程 中并无 根本 差异 ,但是 受 历史文 化局 限 以及 中国语 言 文字 思维模 式 的影 响 , 出现这 么一 种现 象 . 会 即对 同一 种 功能状 态 的命名 很可 能是 不 同的证名 或者 虽 是同一个证名但其代表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几个功能 状态 。 种名不 副 实现象 的发 生几 乎是 必然 的 . 这 因此 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而在 于要对这种现象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证是功能态 , 而不是证名本身。一个命题 ,假如提出问题的方法 不对 ,那 么将永 远无 法 找到正 确 的答案 。如 果把证 名本身去作为研究对象 ,而不是去研究证所代表的 功能 状态 ,那 么得不 出什 么有 价值 的结论 也 就不足 为奇了。当前我们研究工作 中面临的诸多困惑以及 出现 的种种 研究 偏差 或许 正是 由于对 证 的 内涵 的不 理解 所致 , 文 之所 以有 意要重 新解 读证 , 本 意义 恰在

营卫(二)

营卫(二)

营卫(二)上篇我们讲解了“营卫”的基本概念,具体分析了营气和卫气的来源,产生的路径,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今天我们将讲解“营卫”内容的深入拓展和临床运用。

“营卫”这个概念在明、清以后逐渐的出现了一些变化,温病学家在内经“营卫”表述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细化,将内经里“卫”的层面细分为两个层次:“卫”和“气”;内经里“营”的层面也被细分为两个层次:“营”和“血”。

叶桂(天士)将疾病处于卫表的称之为“卫分”;将疾病处于卫气的称之为“气分”;相应的层次产生的疾病称之为“卫分证”和“气分证”;将疾病处于“营气”的称之为“营分”;将疾病处于血液的称之为“血分”;相应的层次产生的疾病称之为“营分证”和“血分证”。

那么按照我们现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来理解这几个病位呢?“卫分”其实指的就是人体的浅表皮肤、黏膜以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主要包含:黏膜、汗腺、皮下结缔组织;“气分”指的就是之前我们讲到的皮下浅表淋巴系统和深部覆盖内脏表面的淋巴系统;而“营分”指的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浆;“血分”指的就是血管内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古人在描述病位的时候往往不会区分的那么仔细,所以“卫气”往往并用,“营血”也会一起使用。

当然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还发现了比“血分”更深的病位,在这里笔者姑且将其称之为“髓分”,其对应的病变部位就是具有造血功能的骨髓,对应的疾病就是常见的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一般情况下通过空气传播的病邪(各种病毒、细菌等)作用于人体首先感染的部位是咽喉部的黏膜组织,黏膜下的淋巴系统针对病原菌进行“围剿”,如果此时淋巴系统的免疫力下降,如受凉后淋巴管收缩、淋巴液减少,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减少等,病原菌会侵入到淋巴系统内部,首先会跟随淋巴液在体表浅层淋巴管内游走。

此时人体会调动全身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来增加对浅表淋巴系统的灌注,以增加浅表淋巴系统内淋巴液的含量,针对病原菌进行清除。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除此 之外 ,营卫 失和 所致 的疾病 还有 盗汗 、痈疽 、痤 疮等 ,不一 一 而论 。 4 小结
营卫是 中医中十 分重 要 的要 素 ,在疾 病 的发 生 发展 过程 中有着不 可小觑 的作用 ,营卫不 和 ,百病 始生 。历代 医家临证时 面对错 综 复杂 的临床 症状 ,在 辨证 论 治 的基 础上注意调 和营卫 ,或可拓展新 的思路 。
《难 经集 注 》述 “心 者 ,营卫 之 本 ”。生 理 上 ,心 主血 脉 ,营卫 和津 液人 脉 ,经 心 火化 为赤 色 血 液 ,即“奉 心化 赤”。病 理上 ,《难 经 ·十 四难 》中提 到 “损 其 心者 ,调 其 营 卫”,即心 脏疾 病 可 以通 过 调 和 营 卫 的方 法 治 疗 。王
营气 行 于 脉 中 ,化 生 血 液 ,营养 全 身 。《灵 枢 ·邪 客 》云 :“营气 者 ,泌其 津 液 ,注 之 于脉 ,化 以为血 ,以荣 四 末 ,内注五脏 六 腑 。”卫 气 行 于 脉外 ,御 外邪 ,充肌 肤 ,司 开 阖 。《灵 枢 ·本脏 》云 :“卫气 者 ,所 以温分 肉,充 皮肤 , 肥腠 理 ,司开 阖者 也 。”两 者 各 司其 职 而 又相 互 协 调 ,营 卫 和则 正气 奋起抗 邪 ,五脏 六 腑 各 安 其 位 ;营 卫 失 和则 外 邪入 侵 ,百 病始 生 ,治疗 则宜 从调 和营 卫人 手 。 1 调 营和 卫安 睡眠
睡 眠障 碍包括 失 眠 、嗜 睡等 病证 ,《内经 》称 之 为“目 不 瞑”“多 卧 ”。营 卫失 常 主要 从 以 下 两方 面影 响 睡 眠 。 一 , 营卫运 行 失常 。《灵 枢 ·邪 客 》载 :“今 厥气 客于 五脏 六 腑 ,则卫 气 独卫其 外 ,行 于 阳不得入 于 阴 ,行 于 阳则 阳 气 盛 ,阳气 盛 则 阳罡乔陷 (满 ),不 得 入 于 阴 ,阴虚 故 目不 瞑 。”外感 邪气 ,卫气 防 御 外 邪不 得 人 阴 ,致 阳气 亢 盛 而 目不 得瞑 。《灵 枢 ·大 惑 论 》日 :“人 之 多 卧 者 ,何 气 使 然 … …故肠 胃大 ,则卫 气行 留久 ,皮 肤湿 ,分 肉不解 ,则 行 迟 ,留于阴也久 ,其气不精 ,则 欲瞑 ,故 多 卧矣 。”昼 日卫 气 当行 于 阳 却 久 留于 阴,故 精 神 萎 靡 ,昏 昏欲 睡 而 多 卧。 二 ,营卫虚衰 。《张 氏医通 ·不得 卧 》云 :“不寐有 二 ,有 病 后虚 弱 ,有年 高人 血 衰不 寐 。”禄颖 【l 从 《黄帝 内经 》营卫 运行 睡眠理论 出发 ,阐述 了营卫 运行 是人 体 寤寐 交 替节 律产 生的 内在 依据 ,营卫昼 夜运 行规 律是 睡 眠活 动 的机 枢 ,营卫 运行失调则是 睡眠障碍发生 的关键 。临床上 营卫 不和型失眠 、嗜睡患 者的治 疗多依 调 和营卫 、平 摄 阴 阳之 法 ,以桂枝 汤类 方治 疗 。左军 等[2 通过对 不 寐 的病 因、病 机 、临床治疗思 想 的总结 ,运用 桂枝 汤治疗 营卫 失 和型不 寐 ,效果十分显著 。桂枝汤作 为仲景群方 之首 ,配伍精 当, 桂枝与甘草配伍辛甘化 阳助卫气 ,芍 药与甘草 配伍 酸甘化 阴滋荣 阴,营阴与卫 阳相和 ,阴阳和合 ,不寐 自除 。 2 调 营和 卫 除心患

1955年资料12 对中医论“营、卫”的体会

1955年资料12 对中医论“营、卫”的体会

,卫气实也。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至于灵枢本藏篇则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如引用难经三十难上面的注解的话:“营行作荣,荣者荣华之义也,”又说“营者,经营也”,按这些话都说“营”就是荣养作用。对于“卫”则说,“卫者,护也”,就是说以之“卫护人身”。因而我们可以确切指出,“营”是对“内”的,而“卫”则是对“外”的。
如灵枢卫气篇所谓:“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这些记载,就今日生理学的观点来看也实是非常正确的一种叙述。
总之,“营”“卫”这一概念在理解中医学理论方面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对其重要性我们在这里不妨举出金匮玉函经上面的话加以证明:“凡欲和汤合药灸刺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孔穴,营卫气行,知病所在”——(卷一,证治总例)。由这一记载,并细心参阅中医的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及这些著作中的一些注解等,尤其是内经及内经的注解,可以初步肯定,中医对于营卫这一概念及其内容,古代学者是看为很重要的,其重要的程度并不次于十二经络及三百六十孔穴,(实际上“营”“卫”二气并不能脱离经络而单独的存在,这在下面将要谈到)。
灵枢营卫生会篇载:“人受气于榖,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又说“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五味篇则说:“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榖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又说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内经痺论篇则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又说“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濇,经络时疎,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同书逆调论则更载:“营气虚

营卫

营卫

营卫《内经》中关于营气和卫气的论述相当丰富,除了《灵枢》中《五十营》、《营气》、《脉度》、《营卫生会》、《卫气》、《卫气行》、《卫气失常》等针对营卫进行的专题论述外,几乎所有关于经络、刺法和论病的篇章都涉及到营卫的内容。

可以说营卫是《内经》中最具有完整体系的论述,是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但现在的教材和普遍的中医书籍中都没有给予重视,以至于对脏腑和经络也无法形成完整的认识。

如果说在整体上关于精、气、神的论述说明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机制,那么《内经》中关于营卫的内容所说的就是传统中医学视角下人体生命活动的具体路线与过程。

1、营卫概说营卫,是营卫和卫气的简称。

\营气和卫气都是人摄入的饮食所化生的,可以大概地理解为人体从食物中吸收到的营养物质最后转化生成的功能性物质和能量。

《灵枢·营气》篇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大意是说:营气的生成和活动规律,就是把受纳进来的水谷饮食转化为维持生命的宝贵之气。

饮食入胃被消化后,会化生成不同性质的精微之气,它们都会先传到肺,因为人体内肺是主司诸气的,在肺的主使下向内流通充满,也向外分布宣散,周流一身。

这些不同性质的水谷精微中,有一类“精专”的,就是很专门的那种精纯之气,它只在经脉中循行,恒常不息地周行全身,终而复始地循环,与天地间日月不停地运动的规律一样,这就是营气。

《营卫生会》篇说“何气为营?何气为卫?……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进一步说明了营气和卫气都是来源于饮食,五藏六府都要受饮食所化的精微之气来充养,这里面清者,就是很精纯的那种叫营气,浊者叫卫气。

浊的本义就是不清,引申有“乱”的意思。

所以这里讲的卫气是“浊者”,是指虽然同为水谷精华,但它不像营气那么精纯,从特征上看显得有点乱,并不是说卫气是污浊或重浊的。

浅析“营卫”

浅析“营卫”

浅析“营卫”“营卫”者,中医理论体系之重要组成,凡《内经》及《伤寒论》皆连篇累牍详述之,历代医家亦多有发挥,然医论浩渺,众说纷纭,“营卫”之理,终难明辨。

今幸得殷师解囊相授,始明其中奥旨,现浅析如下,以饷同道。

营卫本原《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经曰三隧者,非谓宗气、营气、卫气分三隧而行,概言脾胃转输水谷之三道焉,乃糟粕走于下焦,津液走中焦,宗气走上焦之义也。

然宗气走上焦,积于胸中,其职止司呼吸乎?非也。

如《灵枢·五味》曰:“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水谷化于脾胃后,所出中焦者,津液也;出上焦者,宗气也。

津与气,共溉五脏,而宗气别出两道,即营气与卫气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

”脏真者,五脏元真也,高于肺,居于胸中,即宗气也,主行营卫阴阳。

故知宗气乃营卫二气之合称,以宗气所主功能之阴阳分类,宗气所司温煦固外者,属阳,又称卫气;宗气所司营养滋润者,属阴,又称营气。

清·顾世澄所言甚明:“宗气者,丹田先天之大气也,犹天地之有太极也。

卫气者,建运周身之阳气也,犹太极之动而生阳也,营气者,根中守固之阴气也,犹太极之静而生阴也。

”(《冯氏锦囊秘录·卷一·辨宗气卫气营气》)宗气之于营卫,犹太极之于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太极之变化也;析而言之,则曰营卫,约而言之,不过宗气之运动耳。

营卫二气,皆统于宗气,二者诚不可离析,故宗气盛则营卫和调,宗气衰则营卫虚惫矣。

此营卫之本原也。

营卫生成《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关系

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关系

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关系杨柏灿;修琳琳【摘要】@@ 1 营卫实质探讨rn1.1 营卫的含义rn在古汉语中,营卫均有"环周"、"环行"之义,常常互释和通用.在中医学中"营卫"出自<黄帝内经>,仍体现了环周、运行的本义.<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表明无论是营还是卫,均以血脉为中心循环全身.【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16)007【总页数】3页(P537-538,540)【关键词】营卫;实质;关系【作者】杨柏灿;修琳琳【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8在古汉语中,营卫均有“环周”、“环行”之义,常常互释和通用。

在中医学中“营卫”出自《黄帝内经》,仍体现了环周、运行的本义。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表明无论是营还是卫,均以血脉为中心循环全身。

在《黄帝内经》中对营卫有系统的论述,涉及营卫的生成、性状、分布、循行、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如《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营卫

营卫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 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

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

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

《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

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

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

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忄票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

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

《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 2 营卫二气的循行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

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

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

我对中医“营”与“卫”的新体会

我对中医“营”与“卫”的新体会

我对中医“营”与“卫”的新体会“营”“卫”二字,在古医书亦,极为常见,细绎古人所谓“营”“卫”与气血似有连带而,意义则略有不同,今欲研读古医书,非将古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与含混的名称,进一步的研究,而作较有系统的分析不可,这种工作,在我国科学未普及提高以前,尤其在广大农村占居多数的中医同志们,又属必要,关于这一点,高德明医师在“中医药进修手册”里的“理论学习应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文里曾这样说过: “有些中医同志,一方面虽然听着“呼吸循环”“新陈代谢”“营养内分泌”等现代学说,或是正在阅读“细菌传染”“免疫中毒”等的理论,可是一方面在处方笺上,仍然大书其“健脾补土”“肝木生风”“阴虚肾亏”“痰迷心窍”等陈腐术语……说实在话,当一些终年埋首在“阴阳五行”“风寒暑湿燥火”等等陈腐理论中的人们,现在骤然要让他们来听“大循环”“小循环”“维他命”“内分泌”“伤寒杆菌”“滤过性病毒”等等,自然会感到目迷五色,莫知所措……在这场合之下,就可能发生两种情况,有些脑筋顽固的,根本就不信这一套,讲由你讲,听不听在我,准备学习终了,来一个“原璧归赵”,其中思想开明的,倒很乐意接受这些新东西,但实际上难以消化它……这种新知识竟于中医无益,不仅不可能提高中医技术水平,有时反会被它搞得更糊涂了,比如拿肾脏说吧,中医一向是认作贮藏精液的脏器,腰背酸痛,遗精早泄,就是所谓“肾亏”的症状通常只须用些杜仲、兔丝子,金樱子或覆盆子的补肾固精药,就可很快地把这种病症治好,假如依照现代生理学来讲,“肾” 是泌尿器,“肾亏”难道就是泌尿机能衰弱?这就够使人糊涂了……像中风病因,过去认为是“肝风内动”,在治疗上很容易着手,只消用些平肝熄风药,如天麻,钩陈、羚羊角,龙胆草之类就可,假如依照新的病理来讲,中风由于血压过高,动脉硬化,这又害苦人了,那怕翻遍了全部本草纲目也决计找不出一种治血压过高或动脉硬化的药来……因此我们一方面希望各地主办中医进修机构的工作人员,能够注意到这种反映……最好把中西汇通的基本理论,亦要择要灌输一些进去。

《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内经》是一部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医学术的根本性参考书籍。

这本著作提出了营气、卫气这两个重要理论概念,它们分别表示着“营养”和“保护”两个功能,因此被称为“营气卫气学”。

关于营气、卫气的概念,《内经》明确指出:“气者,一脉也;营者,一脉之主也;卫者,一脉之营也。

”因此,营气指的是有能力滋养和维持人体健康的气体,而卫气指的是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攻击者损害的气体。

营气、卫气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关于它们仍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首先,营气、卫气的本质是什么?《内经》指出,营气、卫气本质上属于“气”,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其次,营气、卫气的给予和维持的方式是什么?《内经》认为,营气、卫气的维护需要“调养”,但是调养的方式又有哪些?最后,营气、卫气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多大?营气、卫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怎样的?营气、卫气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关于它们有很多仍未解决的问题。

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出发,这些问题都需要被深入探讨,并得到具体的解答,以帮助中医学从学术上更好地理解营气、卫气的理论意义及其在中医实践中的具体作用。

在广义上讲,营气和卫气具有相似的特点,但也有其不同之处。

首先,营气的作用是滋养和维持生命,而卫气的作用则是防护和保护,它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其次,营气主要来自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而卫气则多来自于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等。

最后,营气、卫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维持人体健康状态。

因此,营气、卫气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保持健康,同时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营气、卫气的平衡也是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们不仅是维持生命和保护身体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准则。

综上所述,《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对于中医学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营气、卫气的本质、维持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更多实践性的结论,以更好地帮助中医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之研究》

《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之研究》

《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之研究》一、引言中医营卫学说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叶天士,作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其医术高超,独步一时,对营卫学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

本文旨在探讨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以期为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二、营卫学说的基本概念营卫学说,源于《内经》,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理论。

营气循经络而行于血脉之中,为人体提供营养;卫气则行于肌肤之间,抵御外邪。

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营卫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营气的生成、运行及作用,卫气的功能、分布与调节等。

三、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继承叶天士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营卫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强调营卫的相互关系,认为营卫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叶天士运用营卫学说指导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对于营卫的生成、运行及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发展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叶天士对营卫学说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他提出“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营卫的平衡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此外,他还强调了情志因素对营卫的影响,认为情志失调可导致营卫失和,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营卫学说的内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临床应用叶天士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营卫学说指导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他善于运用营卫学说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病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运用营卫学说时,叶天士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

这些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六、结论叶天士对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为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他深入研究了营卫的生成、运行及作用,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如“阴阳平衡”与情志因素对营卫的影响等。

这些观点丰富了营卫学说的内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述营卫气血的书

论述营卫气血的书

论述营卫气血的书
摘要:
1.营卫气血的概念及来源
2.营卫气血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3.营卫气血的相互关系
4.营卫气血与疾病的关系
5.结论
正文:
一、营卫气血的概念及来源
营卫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

营卫气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二、营卫气血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营卫气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营卫气血理论对于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营卫气血的相互关系
营卫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营气主要起到营养作用,卫气主要起到捍卫作用。

气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运行,发挥营卫的作用。

四、营卫气血与疾病的关系
营卫气血的失调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观察营卫气血的状况,可以诊断疾病,并根据营卫气血的失衡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五、结论
营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营卫关系探析

《内经》营卫关系探析

《内经》营卫关系探析
吴相春;贾振华;魏聪;吴以岭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17)002
【摘要】@@ 营卫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卫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关系密切,早在<内经>即有专篇论述,后世医家也多有论及.本文探讨营卫的功能、属性与脉络、气血津液的关系以及营卫之间的关系,并愿与同道共同研究.【总页数】3页(P127-129)
【作者】吴相春;贾振华;魏聪;吴以岭
【作者单位】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050091;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11;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11;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0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营卫之行在脉在经:《内经》营卫运行探析 [J], 周发祥;郭松芝
2.基于《黄帝内经》营卫运行理论浅析治疗失眠的经验 [J], 苗萌;陈少玫
3.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从"瘀血"论治不寐 [J], 袁源;罗斌
4.《内经》营卫理论与睡眠障碍探讨 [J], 董禹涵;谷峰
5.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探讨不安腿综合征 [J], 李梦珠;鲁明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营卫论——精选推荐

营卫论——精选推荐

营卫论喻昌⽈∶营卫之义,圣神所⾸重也。

《灵枢》谓宗⽓积于上焦,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谓其所从出之根柢也。

卫⽓根于下焦,阴中之微阳,⾏⾄中焦,从中焦之有阴有阳者,升于上焦,以独⽣阳⽓,是卫⽓本清阳之⽓,以其出于下焦之浊阴,故谓浊者为卫也。

⼈⾝⾄平旦,阴尽⽽阳独治,⽬开则其⽓上⾏于头,出于⾜太阳膀胱经之睛明⽳,故卫⽓昼⽇外⾏于⾜⼿太阳经。

所谓阳⽓者,⼀⽇⽽主外。

循太阳之经⽳,上出为⾏次。

⼜谓太阳主外也,卫⽓剽悍,不随上焦之宗⽓同⾏经隧,⽽⾃⾏各经⽪肤分⾁之间。

故卫⾏脉外,温分⾁⽽充⽪肤,肥腠理⽽司开阖也。

营⽓根于中焦,阳中之阴,⾏⾄上焦,随上焦之宗⽓,降于下焦,以⽣阴⽓。

是营⽓本浊阴之⽓,以其出于上焦之清阳,故谓清者为营也。

营⽓静专,必随上焦之宗⽓同⾏经隧,始于⼿太阴肺经太渊⽳,⽽⾏⼿阳明⼤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胞络,⼿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始于⼿太阴肺经。

故谓太阴主内,营⾏脉中也。

卫⽓昼⾏于阳⼆⼗五度,当其王,即⾃外⽽⼊交于营。

营⽓夜⾏于阴⼆⼗五度,当其王,即⾃内⽽出交于卫,其往来贯注,并⾏不悖,⽆时或息,营中有卫,卫中有营,设分之为⼆。

安所语同条共贯之妙耶!营卫⼀有偏胜,其患即不可胜⾔。

卫偏胜则⾝热,热则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齿⼲烦冤。

营偏胜则⾝寒,寒则汗出,⾝常清,数栗⽽厥。

卫偏衰则⾝寒,营偏衰则⾝热,虽亦如之,然必有间矣。

若夫营卫之⽓不⾏,则⽔浆不⼊,形体不仁。

营卫之⽓泣除,则精⽓弛坏,神去⽽不可复收。

是以圣⼈陈阴阳筋脉和同,⾻髓坚固,⽓⾎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聪明,⽓⽴如故。

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之先务矣,深维其机,觉卫⽓尤在所先焉。

《经》谓阳⽓破散,阴⽓乃消亡。

是卫⽓者,保护营⽓之⾦汤也。

谓审察卫⽓,为百病母。

是卫⽓者,出纳病邪之喉⾆也。

《易》云∶⼀阴⼀阳之谓道。

乃其扶阳抑阴,⽆所不⾄,仙道亦然。

噫嘻!⿐⽓通于天者也,⼝⽓通于地者也。

营卫关系、营卫病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营卫关系、营卫病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

营卫关系、营卫病理中若干问题的分析王梦瑶;孟泳【摘要】目的:分析营卫关系及营卫病理中若干问题。

方法通过对营气、卫气概念、营卫之间的关系,营卫不和的原因、营卫病理实质及表现形式几个方面对营卫关系及病理问题进行分析。

结果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能够营养、保卫机体、开阖腠理;营卫关系与气血、脏腑以及津液代谢联系密切;外感内伤或失治误治均可导致营卫不和;营卫病理实质主要表现为营卫运行失常、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形式为营强卫弱、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实、俱虚。

结论营卫在人体构成及生命活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营卫调和则脏腑腠理得到充足濡养,津液输布正常。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页(P53-54)【关键词】营气;卫气;病理【作者】王梦瑶;孟泳【作者单位】450008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省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8营卫在祖国医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在机体生理或病理过程中均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1], 本文对营卫关系及营卫病理中的若干分析进行阐释、分析, 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报告如下。

1.1 营气的概念水谷精华经过脾胃运化输布, 其精华部分行于脉中、周行不休为营气[2], 对全身均具有营养作用, 可内入脏腑, 外达肌肤腠理、肢节末端, 保证机体生理活动得到充足的物质基础, 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营气是构成血液的非常关键组成部分, 与津液相和, 故能化生为血液。

又因其与血液联系比较紧密, 故通常将“营血”并称, 又因为营气属阴, 因此称为“营阴”。

若营气不足, 则机体可由于血液量不足, 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法得到充养导致人体机能下降, 各项生理功能发生退化, 进而发生相关疾病。

1.2 卫气的概念人体进食水谷, 经过脾胃运化后,其精微物质在脏腑配合下得到良好输布, 其中慓疾滑利部分行于脉外, 对人体具有保卫作用, 可防止外邪入侵人体, 与营阴相反, 可称为“卫阳”。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摘要】目的:探究历史各时期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方法:从营卫理论出现开始,对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

结果:营卫理论除了在《灵柩经》有关于营卫进行的专题阐述之外,在《灵柩经》的其他篇章及《素问》中都散在提及到相关的内容,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对营卫的阐述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自营卫理论问世以来,后世对于营卫理论的研究也颇为丰富。

结论归纳出了历史各时期对于营卫理论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其的内涵与外延做好铺垫。

【关键词】营卫;营卫生理:营卫病理:营卫应用营卫理论除了在《灵枢经》有关于营卫进行的专题阐述之外,在《灵枢经》的其他篇章及《素问》中都散在提及到相关的内容,可以说《黄帝内经》中对营卫的阐述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自营卫理论问世以来,后世对于营卫理论的研究也颇为丰富。

本文试就从营卫理论出现开始,对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得出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营卫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做好铺垫。

1《内经》关于营卫诊查的论述《灵枢·终始》言“持其脉口人迎”、“脉口人迎应四时也”;《灵枢·禁服》言“寸口主中,入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可知“寸口”与“脉口”同义,只是称谓之不同。

下面论脉时《灵枢·终始》言“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灵枢·禁服》言“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从字面上看,“一盛”就是“大一倍于”。

后面的文字略讲,只言“二盛”、“三盛”,“二倍”、“三倍”,同样的“盛”与“倍”后所诊出病变之经脉完全相同,与《灵枢·经脉》所载之相应经脉病变的实证亦完全吻合。

可知前两篇经文中脉诊所诊查出的“盛”与“倍”相同,只是称谓之不同。

又《灵枢·终始》言“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那么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补那么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说明通过补虚泻实的针刺治疗后已产生了“气至而有效”的理想结果时,脉象的变化是“大如其故”而“不坚”或“益坚”。

营卫的概念(9)

营卫的概念(9)

营卫的概念(9)营卫理论探析第一章营卫的生理一、营卫的概念:(1)卫气的概念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脉之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中气运旋气机升降沉浮,荣卫皆中气所化,卫气秉金水内收之气性收敛。

因其有卫护人体,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

卫气是由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化生而运行于脉外的气。

主要条文有: 《痹论》之“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慓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卫气》之“其浮气之不循经者, 为卫气; 其精气之行于经者, 为营气”; 《邪客》之“卫气者, 出其悍气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2)营气的概念是一身之气分布于经脉之中而秉有津液之精微的气,为阴液与气的统一体。

营气秉木火外宣之气性疏泄,因其富有营养,在经络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

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化生。

主要条文有: 《痹论》之“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

”《营气》之“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 乃传之肺, 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 是谓天地之纪”。

理解营卫的概念,需深入探讨与营卫相关的以下几个概念:(一)、浅谈营卫生理之中“脉”的含义现在很多学术观点把“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中的“脉”理解为血脉,笔者认为是经脉,在《灵枢·营气》与《灵枢·卫气行》篇里详细讲述了营卫二气沿着人体经脉循行的路线。

血脉与经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血脉是由心所主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通道,心在体合脉,属人体的形体之一,是有其形的。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邪客》)的脉即指血脉,该句话的内涵是营气通过气化生成津液即“营阴”注入到血脉之中“奉心化赤”而生成血液,因此营阴源于营气的,而营气以营阴为用。

与血脉不通,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不是血液生成的场所,无形但有其用,通过经脉的通道作用脏腑的气血达于外发挥濡养作用。

从_内经_谈_营卫_经络_睡眠_的关系_雎世聪_王黎_王军

从_内经_谈_营卫_经络_睡眠_的关系_雎世聪_王黎_王军
灵枢邪客篇还提出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41半夏秫米汤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为后世流传的半夏秫米汤方中半夏辛温通阳祛邪降逆秫米甘寒能泄阳补阴特别是采用了甘澜水取其通达畅顺可调和阴阳充分体现了疏通经络交通阴阳的治疗原则
辽宁中医杂志 2014 年第 41 卷第 8 期
夜,故气至阳而 起,至 阴 而 止。”营 气 按 十 二 经 脉 的 循 行路线在脉中运行,起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复 会于手太阴肺,其支别联系任督二脉与阴跷阳跷,一日 相会五十次,无昼夜之分。卫气则有三种运行方式,一 是卫气行于脉外,与营气并行; 二是卫气行于脉外,散 布于皮肤肌腠胸腹之间; 三是卫气的昼夜运行规律: 《灵枢·卫气行》论述为: 卫气昼行于阳,按足太阳膀 胱、手太阳小肠、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手 阳明大肠的顺序循环运行二十五周; 夜行于阴,由手阳 明大肠通过 阳 跷 注 于 足 少 阴 肾,按 足 少 阴 肾、手 少 阴 心、手太阴肺、足厥阴肝、足太阴脾的顺序循环运行二 十五周之后,于平旦通过阴跷复会于足太阳膀胱。营 卫在脉内外感应、贯通的同时,各自运行五十周后于夜 半子时大会,交于手太阴肺经。
《灵枢· 大 惑 论》曰: “卫 气 不 得 入 于 阴,常 留 于 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 阴气盛,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曰: “厥气客于五 脏六腑,则卫气独行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 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 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 不瞑。”说的是由各种因素导致阳盛阴虚,营卫运行失 常,不能正 常 相 交 会 贯 通,导 致“目 不 瞑 ”的 结 果。 因 此,营卫运行失常也可导致平旦卫气不出阳,入夜卫气 不入阴分,出现多寐与不寐的睡眠问题。
·1642·

营卫不和背后的逻辑

营卫不和背后的逻辑

营卫不和背后的逻辑《伤寒论》第54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5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对于荣卫不和而自汗的,注家们有两种观点:1.荣卫不和的原因是因为受风邪所伤,李克绍认为是风邪残留;2.荣卫不和的原因是荣卫本身失却协调,和风邪无关,刘渡舟持这种观点。

《李克绍伤寒论讲义》基本上伤寒大佬们对于荣卫和谐的理解都是,卫气行于脉外,营阴行于脉中,类似于血管内外像有两块正负磁铁一样,相互吸引,牢牢把握,正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如果卫气虚弱,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减弱,营阴则跑出血管,形成自汗证。

但这种解释太过臆测了,缺乏说服力。

余认为,脾胃运化水谷产生精气和津液,精气运行于血管中,称之为荣气,荣气透出血管,运行于血管外则为卫气。

桂枝汤中生姜、大枣能建设中焦,增加精气、津液来源;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能加强肺气宣发,是能加强荣气透散出血管的;白芍、甘草又酸甘化阴,能补充津液。

桂枝汤能使血管中的荣气和津液透散出血管,到达肌肉、筋膜等组织。

从桂枝汤反推,荣卫不和导致自汗的原因是体表卫气不足,毛孔有开无关,津液流失。

胡希恕则认为自汗时,荣气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卫气上,是因为血管通透作用问题,原文虽然提到血管通透作用,但讲的还不够透彻。

譬如“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出汗”。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荣卫不和而自汗,说到这里,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因为荣气透散出血管不足,导致体表卫气不足,是血管通透性下降的问题,所以用桂枝汤补充荣气和津液并加强其透散。

另外卫气不足,为啥毛孔只开不关,津液流失呢?古人没讲。

余自行推测:人体保持恒温,体内热能过多时,通过出汗和排尿功能,使之“热随津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1 营 营 气 与 血 共 行 于 脉 中 , 富 于 营 养, ;由 于 营 血 密 切 相 联, 故又称之为“荣 气 ” 可分不可 常营血同称 。 营 气 、 荣 气、 营血三者之间存在共 离, 通之处 , 故 常 被 混 淆 互 用 。 如《中 医 藏 象 学 》 认 为: “营气 , 又名 荣 气 …… 营 气 可 化 生 血 液 …… 故 常 营 , 但实际上三者是有明显不同的 。 血并称 ” 荣气 , 是指营气 中 可 以 转 化 为 血 液 并 具 有 较 强 滋养作用的部分 , 其所侧重的是物质的概念 , 为阴中 之阴 ; 营气则是以 营 运 为 主 , 具 有 推 动、 化生作用的 侧重 于 功 能 的 概 念 , 为 阴 中 之 阳。 荣 气 作 为 部分 , “ , “阴中之阳 ” 阴中之阴 ” 其滋养作用主要是为 的部 分提供物质基础 , 使之能发挥营运 、 气化作用 。 而阴 中之阳的营气通过 其 气 化 作 用 使 荣 气 化 生 为 血 液 , 发挥滋养作用 。 营血常常同 称 , 但 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两 者 同 行 分布部位 、 循 行 路 线 一 致, 但营为无形之气 于脉中 , 的一种 , 更多的是 侧 重 于 功 能 ; 而 血 则 为 有 形 物 质 , 营气本身并不构成 血 液 , 对人体也无直接的滋养作 其功能主要体 现 在 : 一 是 与 卫 气 相 合 , 调节津液 用, , , 的分布 并通过其气化作用 将灌之于血脉之内的津 “营气蒸津液化血 ” 。 正如《灵 枢· 液化生为血 , 所谓 》 : “ , , ” 邪客 营 气 者 泌 其 津 液 注 之 于 脉, 化 以 为 血。 二是通过其营运作用 , 能推动血液在血脉内流动 , 环 , 、 。 周全身 从而发挥对人体的营养 滋润作用 因此 , 营气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 一是生 , 血 通过气 化 作 用 将 津 液 和 荣 气 化 生 为 血 ; 二 是 行 血, 推动血流的运行 , 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 。 1. 3. 2 卫 卫与 营 相 对 , 卫 气 属 阳, 称之为卫 阳 。 卫的分布 、 循 行 与 功 能 来 源, 与 津 液 十 分 相 近, “卫津一体 ” 故有学者提出 说。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 遍布于全身 , 但津和液的 、 。 《 · 性状 分 布 与 功 能 并 不 相 同 如 灵 枢 决 气 》 称: “腠理发 泄 , 汗 出 溱 溱, 是 谓 津。 谷 入 气 满, 淖泽注 , , , 于骨 骨 属 屈 伸 泄 泽 补 益 脑 髓 皮 肤 润 泽 , 是谓 ” 目前认 为 , 津, 质 地 清 稀, 流 动 性 大, 布散于肌 液。 肉、 皮肤 、 孔窍 , 渗注于血脉 , 具有滋润作用 ; 液 , 质地 稠厚 , 流动性小 , 灌 注 于 脏 腑 骨 节、 脑、 髓 等, 具有濡 养功能 。 津液的这 种 分 布 、 功能发挥是通过卫气的 通过温 作用和调节而实 现 的 。 卫 气 的 作 用 体 现 在 , 化而调节津液的分 布 , 通过推动而促使津液的流动 通过推动与 固 护 调 节 津 液 的 代 谢 ; 同 时 , 卫气 布散 , 既 发 挥 其“温 分 肉 , 司开 依附于津 液 而 循 行 全 身 , “充皮肤 , 合” 的阳中之阳功能 , 又发挥其 肥腠理 ” 的 阳中之阴功能 。 因此 , 卫 气 的 功 能 可 以 归 纳 为:① 温 煦 功 能:既 又能温化津液的化生 ; 能温养机体保持一定的体温 , ② 推动作用 : 推动津液的流动 , 通过津液发挥营养肌 充实润泽皮 肤 的 作 用 ; ③ 固 护 作 用 : 既 能 保 肉腠理 、 护肌表 、 防御外邪 、 预防疾病 , 又能固摄血液 、 津液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年 7 月第 16 卷第 7 期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538 July 2010 Vol. 16. No. 7
血脉之外 , 与营气相随而行 , 周流全身 。 1. 2. 2 营卫的循 行 分 布 无 论 营 气 还 是 卫 气 都是无形的 , 无形之气的运行必然依附于有形物质 。 : “荣行脉中 , 正如《 研经言·原营卫 》 所言 附丽 于 血 ; ” 卫行脉外 , 附丽于 津 。 营 行 于 脉 内, 随 血 循 行 全 身, 贯穿于五脏六腑 ; 卫行于脉外 , 随津液行走于全身皮 肤、 分肉 、 四肢 、 胸腹 。 营卫之气均以血脉为中心 , 相 彼此间存在着依附 、 制约 、 促进的关系 , 周流 随而行 , 全身 , 维系人体的生命活动 。 1. 2. 3 营卫与脏 腑 的 关 系 无 论 是 营 卫 的 生 成还是循行分布都 涉 及 到 全 身 各 脏 器 的 功 能 , 其中 最为直接和密切的 当 是 中 焦 的 脾 胃 与 上 焦 的 心 肺 。 脾胃是营卫生成的源泉 , 而心肺则是化生营卫 、 调节 营卫分布 、 循行的 关 键 。 营 卫 遍 布 于 全 身 各 脏 腑 组 发挥物质上的营养作用和功能上的推动 、 调 织器官 , 节作用 。 而营卫的 新 陈 代 谢 、 功能发挥则必须依赖 如肺的宣畅布散 , 心 于各脏腑的协调作用才能实现 , 的温运推动 , 脾 ( 胃 ) 的生 化 升 降 , 肝 的 疏 泄 调 畅, 肾 的激发封藏等 。 1. 3 营卫的功能 目前普遍认为 , 营气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 是血液 的组成部分 , 具有 血 样 的 营 养 、 滋 润 作 用, 故而常常 认为卫具备了气的卫外 、 固护的作 营血同称 。 同样 , 用, 所以常常卫气 同 称 , 如 此 则 营 与 血 等 同, 卫与气 一致 , 营与卫成为气与血的代名词 , 两者的关系也变 这 就 混 淆 了 营 卫 的 实 质。营 与 血 的 成了气血关系 , 概念并不相同 , 更不相等 ; 卫也不能代表气的全部 。 需要明确 的 是 无 论 是 营 还 是 卫 都 属 于 气 的 范 畴, 是人体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 必然具备气的 功 能 。 何 谓 气 ? 气 乃 为“无 形 而 运 动 着 的 极 特质 、 , 细微物质 ” 既 有 物 质 的 概 念 又 有 功 能 的 涵 义。 人 的形体是以气为物 质 基 础 而 生 成 , 人体的各项生命 , 活动有赖于气的功 能 发 挥 而 实 现 其 中 营 卫 之 气 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根据 阴 阳 学 说 , 结 合 营 卫 的 性 状、 功 能、 分布等 方面 , 通常将营归 属 于 阴 , 称 之 为 营 阴;将 卫 归 属 于 阳, 称之为卫阳 。 阴阳的划分是相对的 , 并非一成不 而是存在着无限可分性 , 套之于营卫亦然 。 变,
2010 年 7 月第 16 卷第 7 期 July 2010 Vol. 16. No. 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537
【 理论探讨 】
从营卫的实质探讨营卫学 , 上海
关键词 : 营卫 ; 实质 ; 关系 中图分类号 : R241. 8 文献标识码 : A
201203 )
3250 ( 2010 ) 07053702 文章编号 : 1006-
1 营卫实质探讨 1. 1 营卫的含义 “环周 ” 、 “环行 ” 在古汉语中 , 营卫均有 之义 , 常 常互释 和 通 用 。 在 中 医 学 中“营 卫 ” 出 自《黄 帝 内 , 经》 仍 体 现 了 环 周、 运 行 的 本 义。 《灵 枢·营 卫 生 : “其 清 者 为 营 , 会》 指出 浊 者 为 卫, 营 在 脉 中, 卫在 脉外 。 营周不休 , 五十而复大会 。 阴阳相贯 , 如环无 , 表明无论是营 还 是 卫 , 均以血脉为中心循环全 端” 身。 1. 2 营卫的来源 、 性状 、 分布 、 循行以及与脏腑 的关系 在《 黄帝内经 》 中对 营 卫 有 系 统 的 论 述 , 涉及营 卫的生成 、 性状 、 分布 、 循行 、 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 : “人受气于谷 , 等 。 如《 灵枢·营卫生会 谷 入 于 胃, 以传与肺 , 五脏六腑 , 皆以受气 , 其清者为营 , 浊者为 ” 《 》 : “营出于中焦 …… 中焦亦并 卫。 灵枢·营卫生会 出 上 焦 之 后, 此 所 受 气 者, 泌 糟 粕, 蒸津 胃中 ( 口 ) , 液, 化其精微 , 上 注 于 肺 脉, 乃 化 而 为 血, 以 奉 生 身, 。 ”“卫出于上 莫贵于此 , 故独得行于经隧 , 命曰营气 焦 …… 上焦出于 胃 上 口 , 并 咽 以 上, 贯 膈 而 布 胸 中, 走腋 , 循太 阴 之 分 而 行 , 还 至 阳 明, 上 至 舌, 下足阳 明, 常与营俱行于 阳 二 十 五 度 , 行 于 阴 亦 二 十 五 度, ” 《素 问· 一周也 。 故五 十 度 而 复 大 会 于 手 太 阴 矣。 》 : “荣者水谷之精气 也 , 痹论 和 调 于 五 藏, 洒陈于六 府, 乃能入于脉也 ; 故 循 脉 上 下 , 贯 五 藏, 络 六 府 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 也 , 其 气 慓 疾 滑 利, 不 能 入 于 脉 也, ” 故循皮 肤 之 中 , 分 肉 之 间, 熏 于 肓 膜, 散 于 胸 腹。 《灵枢·邪客》 : “营 气 者 , 泌 其 津 液, 注 之 于 脉, 化以 为血 , 以荣四末 , 内 注 五 藏 六 府, 以 应 刻 数 焉。 卫 气 出其悍气之慓疾 ,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 者, 不休者也 , 昼日行于阳 , 夜行于阴 。 常从足少阴之分 ” 间行于五藏六府 。 1. 2. 1 营卫的生 成 与 性 状 无 论 是 营 气 还 是 卫气均由脾胃消化吸收而成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吸 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化为营气和 入的清气组合而成 , “精 专 ” 卫气 , 其中 部 分 为 营 气, 通过肺的主气和朝 , , 百脉 作 用 注 入 血 脉 依 附 于 血 循 行 全 身 ; 其 中“慓 部分为卫气 , 通过心的温化和肺的宣发, 分布于 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