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汇报[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汇报[精选5篇]
第一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汇报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二期建设成果汇报
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在配套教材编写、电子课件制作、知识点梳理、试题库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制订新课程标准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常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订适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二、归纳知识点清单
通过梳理归纳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取足够的工作过程知识;一方面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一体化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三、建设试题库
配套的试题库已初具规模,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等多种题型,能够实现无纸化机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编写一体化教材
根据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职业岗位情境”,将专业基础理论与工作岗位技能有机整合,进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课教材。
五、制作电子课件
多媒体课件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师生交互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合理设计教案内容
教师根据不同的的项目教学内容设计教案,突出教案的创新性、科学性与灵活性,以便能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定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互动共振、互生新知留有余地。
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教学组织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现代化”转变,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能很好地实现“培养适应企业现代技术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第二篇:3.2.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
我们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做中学。
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学中做。
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
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
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
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
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
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与经历。
企业在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工作经历提出一定要求。
这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情合理的选择。
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已成为必然趋势。
不仅学生要适应而且高职院校也要适应市场的这一要求,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能不能提供一种既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半工半读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产生真正影响。
半工半读是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教学计划包含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半工‛形成的‚工作经历‛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凸现出了半工半读教育的特点。
半工半读为学生建立了工学交替的方式与过程,使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实现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面对企业生产实际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加强学生对职业的体验和理解。
可见,半工半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为有效的教育模式。
它可以给学生提供‚预就业‛的机会,为扫除学生就业道路上拦路虎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成果主要内容
创新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利益、学校利益、学生需求结合最好的一种培养模式。
但该模式必须基于不同背景条件来构建,应具有多样性,因此,对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面临系的构建,构建的原则及体系建立和运作的方法。
4.开展了创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构建了三个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
在系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范例,同步进行了方案实施试点,通过试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节约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学生经济负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使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改革效果明显,学校品牌逐渐显现。
(2)探索了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了配套制度建设。
制订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充实了弹性学制、学分置换、学籍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
(二)成果创新点
1.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为基本思路,研究探索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和思路。
2.在三个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范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
3.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
突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二个二分之一‛(二分之一课堂教学、二分之一到企业)的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实作穿插讲解的方式边讲边练,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4.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导
(四)成果特色 1.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所提出的见解,对构建不同背景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2.具有可操作性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范例,结构体系科学、系统,兼顾学生,学校,企业多方的利益,可操作性强。
3.具有可示范性成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构建建议及实践经验,能够起到
对其他专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带动推广作用,具有示范性。
三、课题研究与实践成果
根据教育部2006年14、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又是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即是对多年来高职教育体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分析与展望。
在此过程中,我们结合学院整体发展的实际,重视开展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主线的教学改革,有力的推动了重点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其它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指导和带动作用。
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国家有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
总之,‚半工半读‛教学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它涉及
第三篇:太乙一小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材料
太乙一小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材料
太乙一小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
学校在籍学生一千二百多人,教学班级20个,教职工61人。
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先后获得射洪县“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射洪县文明单位”。
2002年,射洪县掀起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浪潮,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太乙一小,吹暖了全校师生的心扉,吹紧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迅速转变观念,改善条件,完善管理,锤炼师资,落实目标,轰轰烈烈的开展新课改工作,十年来,回顾探究发展之足迹,汇报如下:
一、课改管理机制的完善。
㈠、机制有保障。
成立“太乙一小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胥恋同志任组长,教导处、年级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深入实验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1、组织有保障: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课程改革工作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工作指导组下拟设几个指导小组:①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小组;(教研组)②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指导小组;④信息技术运用指导小组。
来保证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真正落实。
2、师资有保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师测试内容。
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业务培训,培训工作要提倡讨论式和参与式,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验领导小组还经常深入学校进行调研,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3、制度有保障:以课题研究促实验,用专题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课改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定期组织专题性教
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的编制范围,使之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脉相承。
2、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主要活动内容是开展“五大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常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可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3、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结合学校特点,结合团队开展的“诚信形象”、“体验教育”、“新世纪我能行”等活动的开展开发校本课程。
4、与学校的兴趣小组的开展相结合。
我们将结合周四素质训练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之形成自己的校本特色。
5、与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成长相结合。
学校与师生的成长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与方向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与师生的成长能够突显学校的办学方向,除此之外我校还逐步培养每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开展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和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换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音、美、劳动等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区实践基
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太乙镇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构建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自主学习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㈣、与课改同行,探索课程管理。
与课改同行,进一步使学校管理走向现代化发展,积极探索课程管理,是太乙一小课改领导者的工作目标。
十年来,在学校常规管理上,做到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学课程改革,落实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开设;精减各类资料、作业、考试,严格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常规工作的动态管理,重视过程,改革优化师生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1)备课:要看教师的备课中是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是否重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否融入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备课中是否
新课改理念,实行家校结合的共同教育目标,争取家长社会对新课改的最大支持和关注。
我校每年都有十余人次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教学改革培训活动,这为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们非常重视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组织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如写案例分析、教学后记、小论文等)、同伴互助(如上帮扶课、尝试课、集体备课、等)、专家引领(如请专家理论讲座、专家来我校评课、校外名教师现场上课、观摹一些新课改课堂教学实录)等三种途径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教师成长。
其次,我校除了以学科组为单位研究相关的教学案例来增加教师对新课改的感性认识外,我们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书籍,我校每年订阅和教学相关的报刊杂志30多种,要求所有教师通过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做好学习摘记,还要求教师在学习一个阶段后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对新课改的意义更多了一些理性的认识。
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我校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原因是实现了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
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具有太乙一小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制度。
加强教学督导和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教研行为。
1、认真执行课时计划要求,学校始终坚持加强课改的过程检查,确保教师按课表上课。
2、强化行政分管职责。
校长、副校长、主任深入课堂听课30节以上、评课,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有效检查和指导,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必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变革课堂教学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课改的主阵地,使教学的效益逐步提高。
我校开展第二课堂,即在课外开展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这些活动,使学生学有所长,提高自身素质。
我校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冬季运动会”等大型传统活动,根据我校特色还举办了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活动、种植活动奖章争夺赛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我们还多次参加了区、县级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我校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全员推进。
新课改不是一个年级的事,更不是几个教师的事。
每年我校结合多媒体的普及运用,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很多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要求50岁以下教师每人上好一堂课,课前有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说明,说说到底贯彻了新课改的什么理念,课后有教学实施情况的反馈,在活动结束后还要求所有教师结合本次活动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并作出书面的小结。
在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够体现新课改的一些特点。
如:学生自主学习程度加大,学生有研究的机会,合作学习广泛运用,教学评价方式有所转变等等。
这说明新课改已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明显的印记,新的教学理念已落实到我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
㈦、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学校始终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
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建立了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加强了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评估,形成太乙一小不断革新机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落实教师的学习需求。
建立教师阅览室,每年我们都要添置不少教师教学科研用书,方便教师在校学习,教师每人还订2份以上教育杂志,方便教师在家学习,做到从报刊杂志中找名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记学习笔记,但在检查中遇到困惑,教师有的学习不主动,有的在临查时赶着抄,我们在与教师聊天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学习最有用,教师最喜欢、最愿意去学,他们都说要学以致用,比如,要开个公开课、主题队会,写计划、总结,搞课题实验等需要的一些材料如能随时查阅到,那既方便、省时,做起来又高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配一间微机室,教师只要在百度网中打入中文去搜索需要学习的材料、课件等都可以随时满足教师的要求。
2、建立实效的新课改学习培训措施。
每周各学科我们都安排90分钟的教科研学习时间,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听专家新课改讲座,看名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执教,我们要求教师从两个方面观察,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处理教材、怎样创设氛围调控课堂师生的感情,怎样指导学生学法,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说话能力、质疑、释疑能力、探索新知能力、读写能力有哪些体现,我们应该怎样培养。
看完名师录像,再组织教师小议,然后把名师的新课改观念迁移到课堂中实践,初步解决我们在课题实验中没有专家、名师的指导的困惑。
3、扎实推进课题实验。
我们以“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培训”的原则为出发点,
形成“教师——班级——教研组”的横向交流体系。
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实验教师交流一周来的收获、感悟与困惑,把在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集中研究突破。
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群策群力,设计典型课例、案例,并在试教完善后提供教学指导意
次,前后有1位教师被评为省骨干教师,3位教师被评为县骨干教师,多位教师被评为片区“教学能手”。
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对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办公设备进行了更新。
2、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主要有以下内容:学科教案的编作与管理、电子图书馆的应用、用FLASH制作课件。
3、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每位教师都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课改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软、硬件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与突破口,全面优化课程资源。
我们把握“分步实施、软硬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信息化步伐。
一是利用好电教教材,努力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二是加大校本素材的建设力度,制作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学校校情的课件,充实学校的素材库。
实践表明教师自制的课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够提高一个学校的信息教育水平。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有独到的作用,因此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来看,一个难点来抓,一个亮点来做。
主要活动主题;环保、健康、自
1大课间活动等比赛,为师生们乐于参与。
3、科技特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等活动,我校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逐步铺就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才之路。
有时机名学生获得科学创新奖
4、人文特色。
“书香校园”的创建为我校打下扎实的文化底蕴,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古今中外名文、名诗、名言和各类学科知识,“书香班级、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等评比更是激励学生、教师、家长全员读书。
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各科参赛的学生成为图书馆的常客,让优秀学生学会自我收集信息,吸取知识,为他们能在各类大赛中得奖,提供知识的源泉。
其次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尽量做到让学校每一面墙都说话,让学校每项活动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设民主、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5、管理特色。
推行科学化管理,人文化管理。
在每学期绩效工资方面,奖金最高的是教师、而不是行政,我们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一个好的教师群体,只有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听取教师的意见,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提供硬件平台,在晋升晋级方面一碗水端平,在福利待遇方面多给予考虑,人非草木,学校布置的工作,教师一般都会积极支持,几年来,我们在全面提升办学校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提质的管理体系。
6、教研特色。
一是细节:以课堂教学细节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细节突出教学理念等意图;以教研细节突出师资建设的目标,以教研细节显示人才成长的规律。
二是能力:逐步培养每位教师具有能用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教研的能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