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以上海服务业为例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仍然存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不畅、市场化程度不⾼、政策供给与政策需求对接性较差、⼈才供给和需求结构匹配性不⾼等问题,建议进⼀步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设计、降低服务业⾏业准⼊门槛、加快服务业政策实施落地和培育服务业发展增长极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问题,对策 关键词: 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产业发展⽅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撑上海经济的主⼒。
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主要⾏业得到较快发展。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以建设“四个中⼼”为核⼼的重点服务业⽀撑作⽤凸显 1.商贸业平稳较快增长,电⼦商务发展势头迅猛。
2011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006年增长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番。
商贸业增加值近五年年均增长16.8%,占第三产业⽐重⽐2006年提⾼5.2个百分点⾄27.3%,居各⾏业⾸位。
电⼦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2011年,上海市电⼦商务交易额⽐2006年翻了⼀番,电⼦商务交易额占全国⽐重达10%,相当于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重达11.7%,⽹络使⽤率和⽹络购物率均居全国⾸位,并涌现了⼀批有特⾊的B2B、B2C企业以及电⼦商务专业服务企业。
2.⾦融业规模显著扩⼤,⾦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近五年,上海⾦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占第三产业⽐重提⾼了5.4个百分点,⾄20.4%。
2011年,上海⾦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2006年增长5.2倍;直接融资总额增长4.7倍。
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能级跃居全球前列,各种功能性⾦融机构和新型⾦融机构不断涌现,创新⾦融⼯具和产品有序推出,有⼒地⽀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发展,⾦融业调节经济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生产性服务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对策。
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上海作为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金融、信息技术、咨询、法律等产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
但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高端服务业缺乏竞争力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中低端服务为主,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高端金融、技术、咨询等服务的提供,限制了上海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1.2 人才流动性不足由于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人才流动性不足。
一方面,上海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很多人才缺乏长期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上海的本地人才流动性也不足,限制了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
1.3 创新能力有限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这限制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为了提高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2.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创新创业基金、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企业来上海发展。
2.2 加强产学研合作上海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应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
通过共同研究项目和技术转移,提高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3 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上海应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上海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
根 据 现 在 实 行 的产 业 分 类 标 准 , 并结 合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定 收 费 。 义和包括范围 , 本 文 在 统 计 方 面 的现 代 服 务 业 包 括 : 交通 运 第五 , 建 立 有 助 于 社 会 资 本 形 成 的 公 共 服 务 标 准 。例 输 业 、 信 息 传 输 计 算 机 服 务 和 软 件 业 、批 发和 零 售 业 、 金 如 , 英语 的推广 使用 ; 形 成 安 全 、 便 捷 、共 享 的 交 通 、 通 讯 、 电 子 网络 , 鼓励 企 业 之 间的 交 流 , 社 区文 化 的 发展 以及
区域经济 l D i s t r i c t e c o n o m y
上海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
韦 兴 宁 西 南 交通 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四川 : 针 对上 海现 代服 务业 集群 的发展 和 规 划 , 尤 其 是 金 融服 务 业 集 群 的 发 展 进 行 研 究 。 通 过 对 上 海 G D P 以
及服 务 业对 上 海 G D P 的贡 献 进行 数据 分析 和研 究 , 对 比 第三 产 业 与其他 产 业 , 突 出第三产 业 对上 海 的重要 性 , 给 出一 些政 策和 管理 的建议 和 意 见 。 关键词: 上海 ; 服 务业 集群 ; 金 融服 务 ; 第三 产 业
上 海 现 代 服 务 业 集 群 的 发 展 和 规 划 在 全 国范 围 来 说 都 融 业 、房 地 产 业 、租 赁 和 商 务 服务 业 、科 学 研 究 、技 术 服 是走在前列 的, 但 相对 于 国 际 著 名 的 商 务 中 心 区 , 上 海 商 务 务 和 地 质 勘 查 业 、教 育 卫 生 和社 会保 障业 、文 化 体 育 及 娱 中心 区 的 现 代 服 务 业 集 群 发 展 还 处 于 起 步 阶段 , 这 与 上 海 乐 、 公 共 管 理 和 社 会 组 织 。 从 统 计 数 据 来 看 , 现 代服 务 业 国 际 大 都 市 的定 位 不 相 吻 合 。 因此 , 系 统 地 研 究 现 代 服 务 在 第 三 产 业 中 占据 了重 要 的 位 置 , 成 为 了第 三 产 业 的 主 力 业 集 群 的特 点 、 发展 规 律 以 及 存在 的 问题 对 于 加 快 上 海 现 军 , 与 上 海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的速 度 和 方 向 息 息 相 关 。根 据 新 代 服 务 业 发 展 、促 进 上 海 经 济繁 荣 、提 高 上 海 国 际 竞 争 力 调 整 的 国 民 经 济 产 业 分 类 标 准 , 从 具 体 的 统 计 数 据 可 以 看 具 有着 非 常重 要 的理 论 和 现 实意 义 。 出, 上 海 现 代 服 务 业 增 加值 平 均 占第 三 产 业增 加 值 的 9 5 % 上 海 作 为 全 国 的 经 济 中心 , 2 0 1 2 年 人 均 GDP 己经超 过 左 右 , 2 01 2 年现 代 服 务 业 产值 合 计 为 9 3 8 7. 0 8 亿元 , 占 8 5 0 0 美元 , 根据 库 兹涅 茨 、钱 纳 里 等 经 济 学 家 的研 究 , 人 均 第 三产 业 的 比重 为 9 5. 4 6 %( 见表 1 ) 。可见 , 上 海 现 代 服务 GDP 达 到 6 0 0 0 —8 0 0 0 美元之前 , 制 造 业 是 拉 动 经济 快 业 已经 成 为 第 三产 业 的 决 定性 部 门。 首先 , 上海 金 融 服 务 业集 群 的发 展 应该 落 实 已有 的各 项 之后 , 制 造 业 的 发 展 会 减速 , 服 务 业 将 成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主 政 策 , 同 时 积 极争 取 中央 和 上 海 市 政府 的政 策 支 持 , 将 上 海 要 动力 。可见 , 上 海 现 已 进 入 以服 务 业 为 主 要 推 动 力 的 经 金融 服 务 业集 群 发 展 定位 于 国际 金融 中心 。 济 发展 阶 段 。 围 绕 加 快 建 设 国 际经 济 、金 融 、贸 易 、航 运 其次, 做 好 规 划 工 作 及 金 融 业 集 群 核心 区 的开 发 , 在 核 中心 的 战略 目标 , 加 速 发 展 现 代 服务 业 , 是 中央对 上 海 发 心 区建 设 时 , 政 府 应 提 供 优 越 的政 策支 持 , 吸 引 金融 机 构 进 展 提 出 的新 要 求 , 也 是 上 海 自身 发 展 、 主 动 服 务 全 国 的 重 入 , 做 好 硬 件 配套 工 作 。 要 体 现 。近 年 来 , 上 海 服 务 业 在 城 市 经 济 中始 终 占据 半 壁 第三 , 以法 规 或者 条 例 的形 式促 进 金 融 服 务 业集 群 体 制 江 山 , 产 值 已经超 过 全 市 GDP 的一 半 。 “ 十一五” 规 划 创 新 , 鼓励 多 种 所 有 制 经 济 在 金融 领 域 的 发 展 , 允 许 金 融 机 中, 上海对 现代服务业表 现出极大 的关注 , 明确 提 出 , 要 优 构 的多 种 企 业 治 理 方 式 的 大 胆 实 践 , 创 造 公 平 、公 开 的 市 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 以 信 息 化 为基 础 , 以服 务 业 集 聚 区 为 载 场 竞 争环 境 。 . 体, 以金 融 、 物 流为 重点 , 集 聚高 端 人 才 , 培 育 龙 头企 业 , 加 强 综 合集 成 , 力争 取 得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大 发展 。 第 四, 建 立有 效 的 行 政 管 理 体 系 , 按 照小 机 构 、 大 事 权 的原则 , 继 续 强 化 一 站 式服 务 , 最 大 限度 的减 少 行 政 事 业 性 速 发展 的 主 导 力量 ; 而 人 均 GDP 达 到 6 0 0 0—8 0 0 0 美 元
服务业发展升级的灰色关联分析——以上海服务业为例
、
问题 提 出
当今世 界经 济中的一个 显著现象 是服务业 在各 国经济 发 展 中的地位 逐年提高 , 无论 从服务业增加 值 占 G P的比重 , D 还 是 从 服 务业 就业 占总 就 业 的 比重 看 , 务 业 已经 成 为现 代 经 济 服 中最 具 发 展 潜 力 的领 域 。已有 的 文 献 多 从 产 业 发 展 阶 段 或从 制 造业 与服务业关 系演进 的产业分 工角度来 解释服 务业 内部 各 行业 的变化 趋势 , 本文试 图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 上海 的服务 业发展进行 局部分析 , 即从 因素间的关联关 系人手对 服务业 内 部 结 构 变 化 与 升 级 进 行 分 析 , 出对 服 务 业 增 长 贡 献最 大 的 行 找 业 ,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 为 灰色 系统理论是 以“ 部分信 息 已知 , 分信息未知 ” 小 部 的“ 样本” “ 、贫信息” 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 象 , 通过分析 已知信 息 实 现 对 系 统 运 行 达 到 有 效 控 制 。 色 关 联 分 析 是 灰 色 系 统 理 论 灰 的一种分析方法 , 具体方法 是 : 先确定参 考序 列与 比较序列 , 然 后对原始数据作 无量纲化和无极性处理 , 统一指标 的量 纲和极 性 , 而计算 灰色关联 系数 , 从 最后 加入权 重 向量求 出 比较序 列 与参考序列 间的关联度 。应用灰色 系统 理论 , 务业 产业结构 服 可 以 看 成 一 个 多 层 次 的 复 杂 系 统 , 有 明显 的模 糊 性 、 机 性 具 随 和信息不完 全性 , 即灰 色性 , 亦 内部 存在灰色量和灰色关 系 , 因 此 可 以采 有 灰 色 系统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
三 、 海服 务 业 内部结 构 的灰 色关联 分 析 上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科园现代服务业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园为例
提升 园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张江高科 园作为 中国具有代表 性的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 .需要 不断完善 园区的创新环 境, 通过发展功能 齐全、 服务先进 的现代服务业部 门来推 动 园区内产业集群的持 续发展 。以中介服务机 构和综合 配套 服务 为载体 , 来剖析 张江 园区 目前现代服务 业发展 态势及 其与产业集群的关 系. 以期 突破发展 瓶颈 , 实现现代服务 业
维普资讯
第2 0卷
总 第 19期 1
20年 1 07 0月 第 5期
基于产业集群的高科 园现代服务业研究
— —
以上海张江高科 园为例
廉 军伟 ,曾 刚 , 张云逸
( 华东师范 大学资源 与环境科学学院 , 上海 2 0 6 ) 0 0 2
着 很大 的作 用 。 别 是大学 、 研机 构 、 特 科 金融 机构 、 法
1 国 内外 研 究综 述
国外学 者从 不 同角度 对 集群 与服 务业 之 间 的关
系进行了研究 . 并在其理论 中加以阐述 。 马歇尔产业 律制度等的重要 。使服务业成为构建创新系统中的 区理论 : 为通 过企 业 的不 断集 聚 . 聚 区域 就会 产 重要 成员 [。 认 集 国内学 者 从研 究 外 国和 本 国产 业 集 群 人 手 , 对 生协 同的效应 .以及专门化 的服务性行业和改进的 基础设施等。这些服务行业的产业进一步降低了企 业 的成本 . 动集 群创 新 。地域 生产 综 合体 理论 : 推 该 理论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 由多种部门组成 .形成 了以经 营类 、 关联类 、 附类 和 基础 设施 组 成 的产 业 依
集 聚 . 明 了服务 业对 工业 的支 撑作 用 。 表 新产 业空 间 集群 与服 务业 的关 系也 进行 了 阐述 。 新 观点论 : 创 以 王缉 慈 为代表 的国 内研 究学 派 对 产业 集群 的持 续 创 新能 力进 行 了研究 , 别强 调 区域创 新 环境 营 造上 , 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以上海市为例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 之下 , 无论是城市 自身发展 的内在需 要 ,还是 产业融 合 和产 业升级 的驱 使 , 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强有 力的支 均
务业相 比, 更突出 了高科技知识 与技 术 密集 的特点。
从世 界范 围看 ,现 代服 务 业的
兴起 与一 个地 区经济 总量水 平 、产
Key w or ds:M ode n ser i ndu r r vce i sty Clser T t y n usr u t , eri ar id t y
定意 义上 ,现代 服务 业是 一个地
1 现代服务业 与现 代服务业 集聚
区的概念
现代服 务业 , 指在 工业化比较 是 发达的阶段产 生的 , 主要依托信息技
— —
f a pe o an a 0r ex m l f Sh gh 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 念、 代服 务业集聚区促进现代服 务业加快发展的主要 原因进行 了分析 , 现 并 以我 国的经济 中心城 市上 海为例对此进行 了研 究。
Abs r ct Chna’Sd el m e td en s ta : i ev op n ep d
维普资讯
上海城市褪 卅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以上 海市为例
何 骏 【 摘要】在 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时代 背景之下 ,中国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现代服 务业强有 力的支撑 , 加快发展 现代服 务业是我 国 目前的 当务之急 , 而现代服 务
收入 国家达 4 %。服 务业吸收就业 比重也 呈不断增长 的 3
趋 势 ,西方发达 国家服务 业就业 比重普遍达 7 % 左右 , 0
高技术服务业(李钊)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调整,近
几年高技术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如 重庆市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惠普、思科、NTT DATA、霍尼韦尔、微软、富士通、甲骨文、NIIT、富 士康、英业达、广达等企业纷纷落户重庆。国内外高
技术产业向内陆转移的同时,为内陆高技术服务业发
展带来重大机遇,尽管目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滞后, 但其潜力巨大。
王江等认为,高技术服务是运用了高技术的服务业, 是由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 海洋技术以及环境保护及管理技术等最前沿科学技术 生产的内涵延申形成的新业态;
王仰东等定义为,高技术服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 中,现代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 是以创新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实施主体,围绕产业 集群的发展,旨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 调整的进程中,采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 运用信息手段和高新技术,为生产和市场发展提供专 业化增值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3.高技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引 擎
高技术服务业通过高增值性的专业化服务扩散高技术 成果,进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 巨大的乘数效应和驱动作用。同时,高技术服务业运 用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的商业模式,创新、消化、吸 收前沿科研成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对 经济周期的消极影响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对国民经济 起着稳定和保障的作用。
西部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发展路径,在目前阶段,由于 基础较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笔者认为应以招商 为主,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的高技术 制造业入驻的同时,引进高技术服务企业。
如重庆市引进惠普公司笔记本电脑生产,吸引大批配套企 业,形成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集群,与此同时,惠普全 球呼叫中心、结算中心等服务业随之进入,其研发中心也 可能进入,由此形成相关高技术服务业的集群。在高技术 服务内部需求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国外服务外包发展 发展迅速的机遇,发展离岸外包服务。当发展到一定阶段, 可整合当地高技术服务企业,从招商、外包向整合、内涵 发展路径转变。
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服务业为例
设计 业 、动 漫 业 等 以人 力 资 源 为
图 1 原 生 型服 务 业 集 群 形 成 机 制
企 业 核 心 资 产 的 知 识 密 集 型 服 务 业 或 集 聚 于 商 业 中 心 的 批 发 零 售
同济大学。设计街紧邻同济大学 ,使其能独享同济大学的人才 、科技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济大学
具有 健 全 的学 科 体 系和专 业分 类 ,涵 盖 了建 筑设 计业 的相关领 域 ,完全 有条 件从 知识 、技 术 、人
才 的层 面支撑 设计 产业 集 群 的发展 。再 次 ,政府 的 因势 利 导 也促 进 了同济 设 计 产业 集 群 的发 展 。
产业 集群 在形 成初 期 ,政 府基本 上 是持 默许 态度 ,没 有 特 定 的政 策 导 向 、没 有具 体 的规 划 部署 。
但 是 ,随着产 业集 群形 态 的逐渐 成 型 ,政 府 的态 度发生 了转 度 ,开始 采取 积极 措施 ,如 实施 发展
规 划 ,成立 相关 管理 和 服务 机构 ,同时政 府还 从环 境整 治 、政府 扶持 、资 金引 进等 措施 进一 步创
服务 业集 群是 服 务业特 定 领域 内联 系密 切 的产 业在 空 间上 的集 中并 由此 带来 范 围经济 和规 模 经济 的机 构 的集 合 ,是 服务 业空 间组 织结 构 的一种 表现 。发 达 国家经 验表 明 ,服务 业 自然起 源 于 大都 市 ,且 越发 展 聚集 在大都 市 的现 象越显 著 ,主 要部 门还呈 现 出集群 的 态势 。我 国部 分较 发达 城市 亦 开始 出现 服务 业集 群 的现象 。 服 务业 集 群 是值 得 学 界 关 注 的经 济 现 象 。然 而 ,自马 歇 尔 ( r a ,19 )以来 ,集 群研究 大 多集 中于 工业 集群 ,对服 务 性 产 业 的集 群 研 究甚 少 。一 些 学 Ma hl 80 s l 者 ( M uar和 Glu 等 )指 出 ,制 造 业集 聚的 理 论 和模 型 恐 怕不 适 用 于 服 务 业 。本 文 结 合 如 olet l aoj l 上海 发展 实践 ,总 结归 纳服 务业集 群 形成 的 三种模 式 。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务 业 集 聚 区
加快我国 代服务业的 现 发展
一
、
现 代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的 源 起
中 等 收入 国家 达6 %. 收入 国家 1 低
达4 % 服务业 吸 收就业 比重也 呈 3
单个 C D到微 型 C D 网络初 步建 B B 立 的过 程 。其 中 . 敦 的微 型 C D 伦 B
意义 上 . 现代 服务 业 是一 个 地 区产 业 结构 高层 次 化及 经 济服 务 化 、 制
留 、 本木 等 3 六 0多 个微 型 C D. B 很 好 地 适 应 了现 代 服 务 业 空 间 集 聚
且 多元 化发展 的 国际趋势
造 业 发 展 到 高 附加 值 和 市 场 竞 争
和 特 征
1 代服务 业集 聚 区的源起 . 现
不断 增长 趋 势 . 西方 发 达 国家 服 务 发 达 国家 高达 8 %以上 在 服务业 0 内部 .生 产性 服务 业 比重 在加 大 . 主要 工业 国均 达5 %以上 据 联合 0 国贸易与 发展会 议 ( C A 发布 uN T D) 的< 0 6 界投 资 报告 》 < 0世 2 显示 . 目前 跨 国公 司 直 接 投 资 的 重 点 已经 转 向服 务业 由此 可 见 . 当前 和 未 在
经 济 所 具 有 的 制 造 业 基 地 一 定 会
机会 。
功 能集 聚 . 托 信 息 网络 . 托 交 下 . 变 经济 增 长方 式 的关 键 环 节 依 依 转
代 服务 业 集 聚 区是产 业 集 聚 、 约 集 用 地 、 高效 率 的典 范 。通过 合 理 提
布局 和 有效 开 发 . 助 于在 较 短 时 有
国际大都市圈比较: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动力和人口迁徙关系分析——上海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与研
收稿 日期 : 0 0 5— 0 2 1 — 2
基 金项 目 : 本文系上海 市经 信工 作 党委 、市经 济党 校 、上海 商学 院 联 合课题 组 “ 上海现代 服务业吸 纳就业能力 分析与研究 ”阶段性成 果 。
作 者简介 : 方名 山 ,上海 人 ,硕 士 ,系上海 市经 信 工作 党委 、上 海市 经 济党校 、上海 商学 院联 合 课 题组 研 究 课 题 《 海 现代 服 务 业 吸纳 上 就业 能力分 析与研 究 》主要负 责人 ;上海 商学 院党 委书记 、院长 ,研
:
口 迁 徙 关 系分 析
一
上 海 现 代 服 务 业 吸 纳就 业 能 力 分 析 与 研究 ( 二 之
)
,
Develp om
en t 。 f od rn M e
动长三角地 区 由中 国级 “ 市 群” 向世 界 级 “ 市 圈” 城 城
本研究将较为详尽 阐述关 于上述 三个 国际大 都市 的样本 比较研究部分 。 本研究将现代服务 业定 义为 知识密 集型 的生 产性服 务业 。具体而言 ,所 谓 “ 识密 集 型”是指 那些 显著 依 知 赖于专门领域的专业 性知识 向社会 和用 户提供 以知识 为 基础的 中间产 品或 服务 的公 司和组织 ,其范 畴主要包 括 两大类 : 向新技术集中使用 者的传统专业服务 ( 面 如促销 广告 、金融 服务 、会计 和法 律服 务等 )和 以新技 术为 基 础的知识密集型服 务 ( 如软 件设计 和其他 计算 机相关 活 动) 。而生产性服务即指为生产 、商务活动 和政府管理 提 供的服务 ,其范 畴主要包括 :()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服 1 务 ,如第三方物 流; ( )与市 场交易过程相结合 的服务 , 2 如市场调研 、企业并购等相关服务 ;( )与创新过程相结 3 合 的服务 ,如风险评估 、风险投 资等 ;()与信息技术相 4 结合 的服务 ,如应用软件开发 、网络调查服务等 ;( )贯 5 穿于上 述 各 项 生产 性 服 务 中 的金 融 与保 险、再保 险 服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络 形 式 的 有机 整 体 。 …
产 业集 群 模 式 在 当今 世界 范 围 内运 用 非 常广 泛 , 为世 界 各 国区域经济发展、 行业 部 门 规 划 、 业 之 间 协 作 提 供 了一 种 全 企 新 的 思 维 方式 。 在我 国也 有 许 多都 市工 业 园采 用 该模 式进 行 园 区 建 设 及产 业 发 展 , 上 海 张 江 高科 技 园区 、 云 港 市 工 业 园 、 如 连 滨 海 沿 海工 业 园 等 。 同于 传 统都 市 工 业 园 以政 府 为主 导 建 设 不 而成 , 些 园 区采 取 的是 以 政府 引 导 、 业 自身 聚 集 的 方 式 发 这 企 展 而来 的 , 业 的 自主 创 新 性 、 企 园区 根 植性 更 强 , 也更 利 于 产 业
134 依 托 适 应性 技 术 企 业 集 聚 ..
该 路径 主 要 针 对 技术 优 势
明显 或 无传 统 产 业 基 础 的 园 区 。技 术 企 业具 有投 入 成 本低 , 但
收 益 高 、 品 附加 值 高 、 保 节 能 等 特 点 , 旦 形成 规 模 将 对 整 产 环 ~ 个地 区 乃至 全 国 有 深 远 的 影 响 力 , 不 易 被 轻 易超 越 。 但 由于 且 该路 径技 术 要 求 相 当 高 , 取 该路 径 的园 区 一般 数 量 较 少 但 影 采
响 深远 。 14 产 业 集 群 模 式 运 行 机 制 .
园区 品牌 效 应 , 架 图 如 图 1所 示 。该 产业 集 群 导 向模 式适 合 框
降 低 成 本 、 高 规 模 效 益 和 范 围 经 济 效 益 的 目 的 , 而 形 成 网 提 从
集 聚 资 源优 势 形 成 规模 发 展 。 下集 中探 讨 在 我 国都 市 工 业 园 以
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海各大产业 基地 、国家级高新技术 园区以及市级
工 业 园 区的 开 发 转 型 打 造 具 有 示 范 效 应 的科 技
b s s a d ta i o a n u t a a k n Ho g i o a e n r d t n l d sr lp r s i n q a i i i
展 规 划 》 。 规 划 要 求 .在 2 0 -2 1 i 间 ,根 据 0 9 02 - f
建设 四个 中心 和 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国际 大都 市 的要 求 ,上海 要抓 住新 一轮 国际服 务业 转移 和2 1 年 上海 世博 会 的战 略机遇 ,加 强产 业融 O 0 合 ,优化 服 务业 布局 ,加 快构 建 以服 务经 济为 主的新型产 业体 系 。大力支持总集成总承包 、专 业维修服务 、融 资租 赁 、节能环保服务 、科技研 发服务 、咨询服 务 、商 务服务 、设计创意等 与制 造业 密切 相关 的 生产性 服 务业 发展 。通 过 对上
枢纽地 区的战略地位。其次 ,借 鉴 国际 空港枢纽
地 区 的 发展 经验 ,构 建 虹 桥 枢 纽地 区生 产 性服 务 业 集 聚群 生 态 化 群 落式 的布 局 模 型 , 通过 在 功 能
结 构 划 分和 产 业规 划 两个 方 面 的研 究 ,提 出实 施
集聚群 战略 发展 的保 障措施 。最后 ,归纳对城市
张瑛 ຫໍສະໝຸດ Z HANG Yi g n
【 要 】 从 上 海 虹 桥 综 合 交通 枢 纽地 区的 产 业 基 摘 地 和 传 统 工 业 区转 型 发展 着 手 ,进 行 枢 纽 地 区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群 的 发展 研 究 。 首 先 ,论 证 虹 桥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和重要方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研究将围绕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1. 探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趋势。
2. 分析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因素,探究其发展的演变过程。
3. 探索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4.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服务业集群的案例,提出优化和升级服务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1. 研究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 探究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因素,研究其发展的演变过程,加深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理解。
3. 研究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如何提升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4.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服务业集群的案例,提出优化和升级服务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为:1. 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和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进一步认识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
3. 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4. 提出相应的优化和升级服务业集群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参考。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使得本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2. 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服务业集群的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优化和升级服务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实体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日益凸显。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本地区和全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梳理相关理论框架。
第二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分析本章将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从行业分类角度对上海生产性服务行业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增长趋势。
其次,通过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目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城市的比较,评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竞争力。
第三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分析本章将深入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环境、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制约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通过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提出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第四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本章将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分析未来几年内该行业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机遇。
其次,通过对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导向进行研究,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可行建议。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探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回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其次,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上海是中国其中一座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城市,也是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该论文旨在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市场潜力与发展趋势,最终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力、发展趋势、建议一、引言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重要的经济领域之一,它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市场潜力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上海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快速,尤其是在战后的几十年中,这一领域得到较多的投资和支持,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如今,在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其中,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发展迅速,如金融、法律、广告、咨询等。
此外,上海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如美的集团、中国联通、中航工业等,这些企业都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力上海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这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此外,上海拥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尤其在IT和通信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这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因此,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即便在全球领域内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一些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它们可以很快涌入中国市场并获得市场份额。
上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研究
上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研究上海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研究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本文对上海市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二、发展目标1: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市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消费者满意度。
2:打造生活性服务业的品牌:以创新为核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活性服务业品牌。
3: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技术在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
4: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重点举措1: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打击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
2:建立多元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鼓励创新,推广共享经济和产业链共建共享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推进信息技术在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4:增加生活性服务业的用地供应:加大对生活性服务业用地的供应,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大。
5: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6: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旅游、零售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四、附件1: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实施方案2:生活性服务业市场监管规定3: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市场监管机制:指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
2:不正当竞争行为:指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采取不合法、不合规的行为,损害他人正当权益或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3:共享经济:指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模式,通过共享利用个人闲置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和资源优化配置。
4:产业链共建共享模式:指不同企业在供应链上进行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模式。
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对策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对策研究——
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袁新敏
【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
【年(卷),期】2012(026)008
【摘要】根据公共交通导向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综合交通枢纽往往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对区域产业发展、特别是国际化大都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法兰克福交通枢纽发展的经验和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规划设计,分析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提出促进该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对策性建议.
【总页数】4页(P1-4)
【作者】袁新敏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J], 张瑛
2.交通枢纽之城市综合体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念 [J], 郭建祥;郭炜
3.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开发的风险预控研究*--以斯图加特21、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
纽为例 [J], 卢诗阳
4.对交通枢纽景观设计的思考——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景观绿地为例 [J], 徐峰
5.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周边工业园区产业转型与升级比较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三个园区为例 [J], 张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和全球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海也被定位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因此,研究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国甚至全球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服务业创新能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2)加强培育服务业人才,提高服务业业务水平。
(3)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4)推动服务业与消费升级互动,拓展市场空间。
(5)加强服务业与科技创新、金融业、制造业等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从服务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市场拓展、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制定全国性的发展战略,提升全球竞争力,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上海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分析服务业的瓶颈和发展瓶颈。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上海服务业的典型案例分析,探讨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上海服务业和其他国内外服务业的情况,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提出改善对策。
四、预期成果和结论(1)提出加快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服务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市场拓展、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揭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借鉴。
(3)指导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策略,增强竞争力。
(4)为国家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 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上海服务业为例姚莉英[提 要]目前国内产业集群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制造业集群,对服务业集群研究甚少。
本文结合上海服务业发展实践,从形成机制的角度,归纳提出了原生型、嵌入式和外生性三类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最后,在分析三种模式利弊的基础上,指出嵌入式发展模式尤其值得城市政府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服务业集群 原生型 嵌入式 外生性[中图分类号]F06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6)04-0050-04服务业集群是服务业特定领域内联系密切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并由此带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机构的集合,是服务业空间组织结构的一种表现。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服务业自然起源于大都市,且越发展聚集在大都市的现象越显著,主要部门还呈现出集群的态势。
我国部分较发达城市亦开始出现服务业集群的现象。
服务业集群是值得学界关注的经济现象。
然而,自马歇尔(Marshall,1890)以来,集群研究大多集中于工业集群,对服务性产业的集群研究甚少。
一些学者(如M oullaert和G allouj等)指出,制造业集聚的理论和模型恐怕不适用于服务业。
本文结合上海发展实践,总结归纳服务业集群形成的三种模式。
一、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原生型集群发展模式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位于上海市赤峰路上,西起密云路,东至四平路,并向南向北延伸,覆盖两侧的同济大学校区。
在这长度仅为860米的路段上,平均每两米左右就有一家设计企业。
2002年就汇聚了近400多家现代设计、装潢、图文制作、建筑模型、建筑监理等相关企业,创作了10亿元以上的产值,吸纳就业人员近万人。
2004年,这里创造的年产值翻了一番,从10亿元攀升到20亿元,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升华为名扬中华的建筑设计产业带,并向“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园区”的目标挺进。
在设计街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强劲的市场需求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党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大背景下,上海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获得了大发展的良机,这给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巨大的市场需求为赤峰路一条街现代设计服务业集群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次,优越的区域资源是同济设计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同济设计产业集群企业中有80%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来自同济大学。
设计街紧邻同济大学,使其能独享同济大学的人才、科技优势和品牌优势。
同济大学具有健全的学科体系和专业分类,涵盖了建筑设计业的相关领域,完全有条件从知识、技术、人才的层面支撑设计产业集群的发展。
再次,政府的因势利导也促进了同济设计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在形成初期,政府基本上是持默许态度,没有特定的政策导向、没有具体的规划部署。
但是,随着产业集群形态的逐渐成型,政府的态度发生了转度,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如实施发展规划,成立相关管理和服务机构,同时政府还从环境整治、政府扶持、资金引进等措施进一步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图1 原生型服务业集群形成机制可见,同济现代建筑设计街的设计服务业集群主要是一种内生的产业集群,是市场自然演化发展的结果,政府只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笔者把其总结为原生型集群发展模式。
原生型集群主要指集群是基于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通过本地中小企业的自发聚集发展而成。
这类集群多见于设计业、动漫业等以人力资源为企业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或集聚于商业中心的批发零售等配套产业的服务业集群。
原生型集群形成发展机制可用上图表示(图1)。
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处于黄浦江与浦东内环线之间,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一家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金融贸易区已成为全国金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总部、要素市场、各种服务中介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集群。
2003年,陆家嘴中心区吸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突破200亿美元,中心区内中外资金融保险机构数量、单位面积、实收外资金融机构资本金额、外资银行营业领域与品种、外资银行营运资本总额等均为全国第一,成为亚太新兴国际“资本集聚极”之一。
在贸易区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关键因素。
首先,政府的规划和环境优化是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
十四年来,陆家嘴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核心主体、上海C BD 建设的重点地区,政府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对其金融贸易区进行形态开发,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级设计公司的方案,优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总体规划,实施统筹布局,而且还通过增强电子化商务中心区信息设施能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等手段,优化运行环境,逐步建设了智能化的高级商务办公楼宇、配套的商业与生活服务设施、完善的交通通讯设施,这在形态上为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平台和有效的空间载体。
其次,独特的制度优势是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原因。
浦东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的龙头、对外开放的窗口,国家和上海市对浦东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方面的先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随着服务业国际转移趋势的发展,上海作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大城市,自然成为这些生产者服务业转移的首选城市,而浦东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独特的制度优势,无疑对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图2 嵌入式服务业集群形成机制可见,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在本地经济、金融有良好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培育,吸引外资企业而逐渐集聚形成的。
笔者把其总结为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
嵌入式集群主要指集群是在本地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引进外资龙头企业进驻发展而成。
这类集群多见于金融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等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
嵌入式集群形成发展机制可用左图表示(图2)。
三、外高桥保税区———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位于浦东北部、长江入海口南侧,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家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形态和功能开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以国际贸易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形成。
自2000年以来,外商独资国际贸易公司以年均600户~700户的数量增长,并呈现加速度的增长态势,目前7000余户企业中有80%是外商独资国际贸易公司,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近100家进驻保税区内,如住友、松下、杜邦、柯达等公司。
大量外商独资国际贸易公司在外高桥保税区的集聚发展,带动了物流、仓储、分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截止2003年,保税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1000家,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美国沃尔玛、法国欧尚等先后入驻保税区。
2004年,外高桥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7995.5万吨,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21.1%;集装箱吞吐量943.1万标箱,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64.8%。
在保税区形成发展过程中,区域独特的制度优势是外高桥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临近空港、海港,这是外高桥保税区发展对外贸易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保税区独特的政策制度优势。
按照现行有关政策规定,在上海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外商独资公司必须设在外高桥保税区内,与之相应,保税区内企业可享受不少优惠政策,近两年来,外高桥1.3平方公里的国际物流园还取得了“区港联动”的政策突破,使保税区向着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
可见,外高桥保税区是由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壁垒限定特定对象的具体区位和活动范围,形成制度落差收益,从而诱发企业主体向预知收益高的地区移动和衍生,并伴随着若干核心企业发展,关联产业及相关机构逐渐向该区域集聚发展而成。
笔者把其总结为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
外生性集群主要指集群是在一定的区位条件下,完全由政府根据特定的制度安排规划培育而成。
这类集群常见于保税区等特定制度安排的服务业集群。
外生性集群形成发展机制可用下图表示(图3)。
图3 外生性服务业集群形成发展机制四、结论与启示服务业集群发展是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现象,是现代城市功能发展的必然形式。
同时各个城市,甚至在一个城市内部,由于具体环境条件不同,服务业发展的形势、背景不同以及不同的服务业分工和不同的政府发展政策,会形成互有差异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但是从长远发展和建立持续的城市竞争优势出发,应当对不同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战略选择。
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内生型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容易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同时有利于内部的产业辐射,特别是有利于提升本土经济的成长能力。
但内生型服务业集群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发展也比较缓慢。
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则是利用了外源、内源两种发展动力,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有利于争取跨越式发展和迅速形成竞争优势。
这种模式应当努力促进外源产业与内源产业的有机结合,并着眼于通过这种结合提升内源服务业的发展能力。
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容易利用外源产业力量实现快速扩张,并提供借鉴意义。
但在特定的国际竞争背景下,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不易与内生产业有机结合,对内辐射带动作用不一定明显。
同时,由于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的政府干预色彩和制度安排差异明显,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其广泛性值得推敲。
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讲,最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是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
政府可以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出发,结合城市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实际,努力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充分利用外部动力和内生力量,积极推动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最终构建自主的城市服务业体系。
参考文献:[1]代文、秦远建:《基于产业集群的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3月。
[2]韩云:《产业集聚与发展服务业》,《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12月上半月刊。
[3]赖磊、舒欣:《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3期。
[4]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2月。
[5]徐全勇:《英国金融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上海金融》,2004年第12期。
[6]杨亚琴:《国际大都市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姚莉英,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副教授。
广州 510075[责任编辑 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