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践的“八个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
2020年第4期2020年8月出版
攀登(双月刊)
N ew Heights(Bimonthly)
Vol. 39
No. 4. 2020 August 2020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实践的“八个坚持”
吴国芬张双喜
(1.中共湟源县委党校,青海湟源812100;
2.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治理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在 国家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略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探索 “楓桥经验”本土化路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书写社会治理的“青海故事”。本文根据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实践,梳理了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八个坚持”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八个坚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1—5647(2020)04—0050—04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不仅是国家社会治理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治理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青海省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区域自治面积 占到全省的98% ,少数民族人口 287. 80万人,占到 全省总人口的47. 71%。可以说,青海社会治理的 主场就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全省的 稳定,民族地区安宁与否关系到全省安宁与否,甚至 影响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青海社会治理的压力 有相当一部分也正是来自这一区域,并直接影响着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国家治理理念、治理原 则和治理方略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基层 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结合省情、州情、县情、乡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路径,创 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书写社会治理的“青海故事”。“依法治理、依靠群众、集中推进、精准发力”的县域社会治理的“班玛经验”,对全省民族地区基 层社会治理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三种模 式”,推进寺院管理由应急向常态、被动向主动、粗 放向精细、治标向治本转变;“村寺并联治理”的玉 树模式,成为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格局并以 此带动宗教事务治理,实现治理最大公约数的有益 探索;基层政权建设的“三基”工程推动民族地区摆 脱了长期积压的诸多困境;上下相环的民族团结进 步创建活动,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构建共建共 享“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社会生机和民间活力;民生 为本的多层级立体化治理方略,使民族地区文化教 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一系列关乎各 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得以破解;依法推 进社会稳定与平安建设,完善民族政策和民族自治 地方法规体系,使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础不断得以夯 实。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实践丰富多彩,不仅 为补足青海社会治理短板、揭示社会治理的一些规
【收稿日期】2020 -07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青海藏区社会治理与社会矛盾预防化解问题研究"(18XMZ034)阶段性成 果。
【作者简介】吴国芬,女,中共湟源县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张双喜,女,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报刊编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50—
律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推进国家社 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地方智慧和经 验。本文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及。
一、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这是青海民族地区社会 治理的根本政治保证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主体与基层政权建设 的政治主体具有一致性,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我党 社会治理理念、目标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也是最可 依靠的力量。基层是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 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易发地区,只有基层组织对群众 的利益需求最了解,也只有基层组织能够最直接地 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县域社会治理的“班玛 经验”告诉我们,加强青海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 设主要任务和着力点在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 的领导,增强管党治党的意识,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严格 干部考核;必须加强村级组织制度建设,制定村党支 部和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推进村级党建工作制度 化;必须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职责和关系, 在保证村民依法自治的前提下,巩固和提升村级党 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做好村级党组织党员发展工 作,把好党员“人口关”;必须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 育管理,严格按照党的纪律严肃管理党员队伍,畅通 “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严 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村级党员按时参加党 员活动和学习;必须发展集体经济,打牢基层党建的 “根”,从根本上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 化的局面,可谓一招活,则招招活。实践证明,加强 党建引领是做好青海民族地区工作特别是社会治理 的独特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保证;把党的领导深深 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是确保青海民族地区长治久 安的根本所在。
二、
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青海民族地
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连着民心。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 题不仅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而且直接 影响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 善,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益。党中央国务院
高度重视青海民族地区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民族地 区社会主要矛盾,把青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定格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上,并为此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和保障措 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作为其奋斗 的目标,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关系人民群 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以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平惠及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增强社会活力;积极发展 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强化社会保障,以切实解决好老 百姓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的问题,确保各族群众 安居乐业,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不断推进民族地 区社会事业改革议程,全面推动平安建设,确保社会 安定有序;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族地 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 良好基础。
三、必须坚持尊重、相信、组织、依靠群众的基层 导向,这是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必由之 路
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 定有序,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治理的对象,而且是社 会治理的主体。所以,将治理重心下移,把资源与管 理放到基层,让基层有“人、权、物”,从而保证基层 能够真正可办事、能办事,这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 效途径;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 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则是必由之路,这一点在青海民 族地区显得更加迫切。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涉及 方方面面,大到社会治安,小到社区服务、邻里矛盾, 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为此,建 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 保障机制,使群众的问题得以反映、矛盾及时化解、
权益得到保障,是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 手。近些年,青海民族地区社会利益格局、价值观 念、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领域随着社会转型进程而 发生着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劳务纠纷、虫草采挖、 环境污染等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和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高发频发、交织叠加,显现出转型期社会治理的复杂
—
51 —